許賽
摘 要:開展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當前課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應有之義。但是當前的語文課程思政研究對于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方式研究較少,且同質化較強。本文在厘清課程思政元素的“全面”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相關”內容,按照數量適當、角度適當和學情妥當的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能夠較好地挖掘高職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
關鍵詞:課程思政 元素 挖掘 路徑
自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的講話開始,我國的課程思政建設從頂層設計到逐層的研究和落實,不斷取得新的成果。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當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實現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語文課作為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作用,開展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當前課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應有之義。
一、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研究不夠深入
當前,學者們已經從各方面對語文課程思政開展相關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語文課程在課程思政上的特點與優勢。語文課與思政理論課的根本任務一致、語文課蘊含豐富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語文教育也積累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1];而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二者的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功能體現在課堂教學的諸多方面[2],這都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的天然優勢。
二是語文課程思政當前存在的問題探討。當前,語文課程定位的偏差影響了語文優勢作用的發揮,教學模式的固化影響了課程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3];而很多學校及教師都忽略了語文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語文在其他學科中作為學習基石的作用,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不夠緊密,教育內容以及方式枯燥、形式單一,這些都影響了語文課程思政作用的發揮。[4]
三是語文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方法??梢詮牟煌虒W模塊入手,如根據閱讀與鑒賞、綜合實踐活動、寫作等不同教學模塊的教學特點,開展課程思政[5];以“閱讀與欣賞”為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利用“表達與交流”教學,強化學生思想政治體悟;優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6]而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維度、校內實踐維度、校外實踐活動維度[7],可以實現語文課程思政的課內課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基礎專業相結合。同時,以能力素養為核心設計課程、以任務為載體實施課程思政、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活動任務[8],明確語文課程思政目標、精心選用教學內容、開展專題化教學、提高教師思政素養、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課程實踐平臺[9],這些都是開展語文課程思政的良好路徑與方法。
可以看出,當前,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關研究集中在探討語文課程在開展課程思政的優勢以及路徑和方法上,對于語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的全過程,需要從思政元素挖掘到教學過程應用,再以教學應用結果指導元素挖掘,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因此,課程思政的路徑和方法是在課程思政元素得以充分挖掘的基礎上開展的,如果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全面,會直接影響整個課程思政活動的開展效果。因此,開展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挖掘路徑研究,嘗試以語文課程特點為基礎,找到可以借鑒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模式,對于提升課程思政活動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意義。
二、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徑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課程思政的……內容應該是全面的,是有關‘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課程思政的元素挖掘首先應該把握住“全面”這一重要特點,同時內容要符合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符合民族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厘清課程思政元素的“全面”內容
“全面”的課程思政內容,就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元素內容數量眾多,且十分繁雜,如不加分類,很容易在尋找課程思政元素的內容時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思政元素選取內容的遺漏和生搬硬套。對于課程思政元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為厘清課程思政元素可能的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點出發。
1. 從理論出發,夯實思想根基
職業學校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的自信心往往不夠,對于人生缺乏必要的規劃,對于學習缺乏持續的興趣,遇事喜歡鉆牛角尖,而很多學生的原生家庭也給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帶來過難以愈合的創傷。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理論源泉,也是指導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理論源泉。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如政治經濟學知識、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等知識靈活地在教學中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偉大性,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如辯證思維、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更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同時,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也要將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植于學生內心,夯實學生的思想根基。
2. 從時代出發,觸動發展脈搏
當今世界變幻莫測,為回應時代呼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國際形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適時融入,及時更新課程思政元素內容,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當前國家發展進入了關鍵階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當中,讓學生銘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涵和要求,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素質的當代新青年,既是回應時代呼喚,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個人素養的重要一環;讓工匠精神、勞動光榮、鄉村振興、民族復興、創新創業、內循環、碳中和等概念進入學生視野和思想,幫助學生將個人發展與時代發展相聯系,以寬廣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面對學習和工作,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將國際形勢與國家發展現狀融于教學之中,幫助學生明確自己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有生力量,身上肩負著責任和重擔,這對于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發展眼光都大有裨益;而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以及總書記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都是指導學生人生發展的金玉良言,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當中,能夠讓學生感受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期盼,并積極以主人翁的姿態面對未來。
3. 從歷史出發,弘揚傳統文化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綿綿不息的精神給養,而這些都是幫助學生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養良好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來源。中華文化燦若星辰,它是唯一一個不曾中斷的文明,也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當前,我們弘揚民族自信,這個自信就來源于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來源于我們璀璨歷史中的精髓。面對疫情,我們大聲呼喊鐘南山院士“國士無雙”,這種舍身忘死、憂國憂民的士人氣節,正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千百年來,杜甫、文天祥、岳飛……無數的仁人志士傳遞著這種偉大的精神;面對別國危難,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種“天下大同”的思想使得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令人敬佩,這思想正來源于我們偉大的歷史長河,千百年來,孔子、孟子、墨子、莊子……無數的思想家傳承著這種偉大的情懷。與歷史結合,讓學生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懷、襟懷天下的氣魄、曠達樂觀的精神、仁義禮智信的品格、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尊師重道的傳統,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歷史結合,從中尋找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賡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而深植在中華民族精神基因中的偉大元素更是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寶貴財富;與歷史結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而光輝的歷史,不再為一百年前短暫的屈辱歷史而垂頭喪氣,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昂揚的姿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
從以上三方面出發,既有對學生個人“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的傳授,也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還有理想與責任的傳遞,能夠“全面”地把握住課程思政可能的元素,而這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
(二)把握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相關”內容
從以上三點出發,可以找出很多的課程思政元素內容,在此基礎上,厘清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內容,也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1. 從文體出發,梳理慣例點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可以按照文體進行分類,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特點。如散文是“美文”,文字優美,注重作者的情感表達,是對學生開展“美育”的良好范本,讓學生能夠感知美、發現美、體會美,在審美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養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說:“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笨梢?,“美育”也是課程思政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內容。而中國古典詩歌、文言文這兩類文體,本身就是我國優秀文學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開展課程思政的良好范本,也是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這些作品往往承載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嘆,從家國情懷到政治變遷,從曠達樂觀到憂國憂民,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在這些古老悠長的篇章中不斷傳承。說明文注重說明的順序性,而這正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絕佳范本,借助說明文教學,讓學生掌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思考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明確事物的發展也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不能揠苗助長;說明文中體現的嚴謹科學的精神,也是對學生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只有用嚴謹的態度面對生活和學習,才是對自己負責,只有用科學的精神思考問題,才能避免落入許多膚淺的騙局。小說和議論文可以從時代出發,體會社會發展的脈搏。小說和議論文往往能夠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性”,或是某個特定時代下的故事,或是某種特定時代下的議論,從這個角度來看,找準時代的對比性,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就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2. 從文本出發,拎出獨特點
每篇文章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把握文體的基礎上,應該再從每篇文章的文本本身出發,尋找屬于它的獨特的課程思政元素。如同樣都是政論文,《過秦論》和《六國論》這兩篇文言文在尋找課程思政的元素時,都可以從中找到與時代相對應的不同的思政元素,《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和平年代“仁政”的重要性,并與封建社會、當今社會其他國家進行對比,體會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六國論》中,也是從時代的對比角度來思考,但是它的著眼點卻落在“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這一句上面,從中找到和平年代仍然有不和平存在,面對霸權,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味的妥協不會換來和平;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如此,面對校園霸凌,一定要學會說不,不能被別人的積威所脅迫。同樣的從時代出發進行對比,不同的篇目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除了從時代對比角度思考外,對于《過秦論》這篇課文,還有很多其他的思政元素,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因此人生且不可志得意滿,要時刻保持昂揚向上的心態”“志向很重要,一定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等,這都是從文本本身出發可以思考的角度。
三、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選擇要求
通過以上過程的梳理,每篇文章的課程思政元素會有很多,因此,在拎出文章的思政元素后,還應該酌情思考思政元素的選擇。在選擇時,可以遵循三個適當。
1. 數量適當
從歷史角度、實現角度、理論角度出發,結合文章的文體和具體內容,每篇文章都可能拎出很多的思政元素,但是語文課不是思政課,如果教師不加取舍,以為思政元素的數量重于質量,將所有的思政元素都在一篇文章中傳遞給學生,可能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首先學生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太多的思想灌輸;其次,太多的思政元素可能會消弭一部分的“語文味”,很容易產生一定的偏向,從語文課變成“思政課”,這就與課程思政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再次,思政元素過多,學生在接受時各元素間很可能產生相互影響,找不到學習重點,降低思政教育效果。因此,課程思政元素雖然有很多,但是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取舍,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有重點、有選擇,而不能一股腦不加選擇地傳遞給學生。
2. 角度適當
首先,課程思政的角度一定要切合文章本身的內容,即思政的內容是能夠與課文本身較好地融合起來的,而不能為了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把一些與文章不能較好融合的點硬捏合在一起,讓人產生生硬的感覺,一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進行強硬的思想教育,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產生對于課程本身的厭惡。因此課程思政的內容一定要“1+1>2”,讓思政與文本產生和諧的共鳴。其次,輸入觀點要正確,教師選擇的課程思政元素內容,堅決不能存在錯誤,對一些有爭議的、不確定的、有可能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思政元素,教師要謹慎對待,堅決不能出現在課堂上。
3. 學情妥當
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和人生目標,他們的知識水平相對弱一些,關注世界的眼光、思維的方式有其獨特性,且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思政元素的選擇上一定要從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知識水平的實際出發,合理選取,如思政元素不能超過學生的認知范圍太多,那樣學生無法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也浪費了上課時間;思政元素也不能離他們的興趣點太遠,學生對于不感興趣的話題學習起來效果也較差,還會引起課堂的沉悶,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同時,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待思政元素的態度也有所區別,教師要有的放矢地進行選擇和設計。因此,思政元素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學生學情。
總之,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個應當系統考慮的面。在全面尋找思政元素的基礎上,與語文課的特點相結合,與學生學情相結合,才能確保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全面又合理,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思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3] 張瑩. 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分析與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1):74-76.
[2] [9] 劉澤江.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探索[J]. 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9(2):42-45.
[4] [6] 王英霄,周寶冬.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思政教學的策略研
究[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 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
[5] 陳全堂.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析[J]. 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C1):65-67.
[7] 郭紅英,馬瑞霞. 課程思政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 河北職業教育,2020(3):80-82.
[8] 高彥.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