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芯


摘 要:作為專科層次的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擔負著為廣大鄉村地區培養教育教學能力出眾的優秀教師的重任,而優秀教師培養的漫長之路必須通過合理優質的課程設置才能得以實現,本文以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例,探討在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課程 能力 高職院校
2018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中指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水平。根據各地實際,為義務教育學校培養更多接受過高質量教師教育的素質全面、業務見長的教師。”可以窺見,國家和社會對教師能力與素質培養將會更加重視,而對于承擔師資培養的師范院校來說更需優化自己的課程設置,著力培養出業務水平更精湛、教育理念更先進、師德更高尚、結構上更符合當地特色以及讓黨和人民更滿意的教師隊伍。本文以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為例,從能力導向方面探討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建設,以期促進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為優秀的小學教師。
一、能力導向下的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一)能力的教育解讀
能力是指能直接影響人的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包含實際能力(又稱成就)和潛在能力(也為性向)兩個方面,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也是對能力的一般概念性理解。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能力就是他們目前所擁有的知識(例如語文、數學、英語、化學、歷史等學科知識)以及經過三年的師范教育將要掌握的知識(例如教案的寫法、班級的管理、教學技能等)。余文森教授說得好“只有把能力概念教育化,變成一個與教育有關的概念,能力培養才能進入教育過程之中”[1]。因此,師范學生的能力還必須從教育角度來剖析。余文森教授說:“從學校教育角度,能力具有以下三個特點:① 剩下來的東西,即被學生吸收、消化且永遠保存在自己頭腦中不會發生遺忘的那部分知識;② 帶得走的東西,即有價值,能夠讓學生獲益并能為以后的生活、工作服務;③ 可再生的東西,即能再生產和創造出新的其他知識、技能和能力。”[2]因此,高職師范院校必須立足當地實際需求,堅持育生為本,優化課程體系,突出師范特色與優勢,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在教學崗位中創造新的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目標定位——以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要求,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確立了“立足達州市及周邊地市農村小學教師的崗位要求,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培養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目標,融‘教、學、做’于一體,大力推行‘項目教學、實境訓練、校校合作、崗證合一’,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具有多種技能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培養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新農村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熱愛農村教育事業,熱愛農村孩子,愿意扎根農村無悔付出,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具有較強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評價能力及初步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以及較寬闊的文化視野和創新能力,能結合農村教育實際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漢字書寫工整規范,普通話流暢標準,能唱能畫能舞會手工,既能勝任小學語文、數學等多學科教學,又能勝任小學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的多科型高素質師資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1.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才目標定位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制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體現了以下特色:① 立足整個秦巴乃至整個西部農村地區。目前,西部農村地區的師資嚴重匱乏,現有的教師隊伍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師德修養都有待提升,急需大批優秀的經過專門師范院校培養的新鮮血液的注入;② 培養具有全面性和師范性。根據培養目標,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還必須加強自身專業基礎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掌握、學習和訓練;③ 強調學生對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熱愛。倡導扎根農村,愿意為農村教師事業無悔付出,從而為農村小學優秀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2. 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能力培養要求
本專業旨在為秦巴地區及周邊各市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培養較高層次的“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復合型優秀師資和管理人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包括:小學教師,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服務機構工作人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文秘、公關、宣傳、管理等工作人員。
通過對本專業往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以及周邊農村小學對教師需求的調研,確定了小學教育專業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等職業崗位的課程模式,各崗位主要工作任務及相應的職業能力詳見表1。
表1反映出目前鄉村小學對于教師能力有如下要求:① 有效地進行學科知識傳授的能力,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名教師最基礎的能力;② 計劃、分析、組織并實施教學情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即教師在綜合考慮教材、學生、教學時間、教學手段等因素的基礎上,對教學目的、內容、程序、方法等進行整體構思的能力[3];③ 準確掌控學生心理能力,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④ 熟練、靈活地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現代多媒體的能力。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應用能給教師提供各種豐富的教學素材,開闊教師視野并節省大量的教學時間,不僅能更為科學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成長和提升;⑤ 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不但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妥善處理好與家長、同事的關系,減少各種日常工作、教育教學上的摩擦。
二、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的合理性、豐富性和實用性直接關系著小學教師培養的質量。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省設立小學教育專業較早的高職院校之一,為秦巴地區乃至整個西部農村地區輸出了數百位優秀杰出的小學教師。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結構良好的課程設置,現就其課程設置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根據2011年教育部師范司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規定以及培養目標的定位,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確立了職業素質、職業崗位、職業能力以及職業資格四大課程模塊,每個模塊又細分為不同課程的類型,具體見表2。
表2中反映出小學教育專業一共有四大模塊八類課程(職業資格證書由在校學生自己學習并取得,并不專門開設課時)。
職業素質模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學院開設的各種選修課。這類課程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康健的體魄、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必備的計算機和英語能力,拓寬學生日常生活常識、科學常識。
職業崗位模塊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三大類課程組成,具體包括以下課程:普通話與口語、三筆字、簡筆畫、美術基礎、寫作、教育心理學、小學教育學、現代漢語基礎、古代漢語基礎、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古代文學作品選讀、高等數學、外國文學作品選讀、文學概論、兒童文學、小學數學解題研究、教育法學、教師資格應試指導。這類課程一方面打牢學生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既能用教育學的有關知識分析、解釋將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又能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其次,打好學生相關的學科基礎,培養其分析、理解并加工小學教材的意識與能力。
專業技能實訓和綜合素質實訓構成了職業能力模塊,涉及的課程有德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協作指導、創新創業與就業教育、課件制作、小學英語教法與訓練、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小學語文教法與訓練、小學數學教法與訓練、音樂舞蹈基礎、軍訓與軍事理論、形式與政策、入學教育、畢業實習、社會實踐、業務實訓(教學見習、教學競賽等)、畢業設計、實習總結。這類課程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學會了解小學各學科教學的特點與規律,掌握其基本的教學方法并進行課堂實際操作,培養、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
此外,還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如教師資格證、普通話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以及外語等級證。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
1. 課時安排較欠科學,課時比重偏高
高職小學教育專業學制3年(6個學期),學生在校學習5個學期(第6學期為校外實習學期),教育部規定平均每個學期20周,學校實際教學周18周(兩周為考試周),而學生在校學習的總學時必須達到2 580個,平均每周學時大約29個,學生每天要上滿6節課,這些課時數據遠遠高于4年制本科院校所規定的課時要求,如四川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規定總學時為2 382(平均每天大約4節課),寧夏大學為2 384。偏高的課時設置惹得學生經常抱怨“課滿為患”“學習就是以課表為中心”,學生幾乎沒有額外的多余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其他興趣和愛好,不利于全科或者“一專多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 對準教師們的要求較高,課程實施力不從心
高職院校師范教育的定格是專科層次,培養目標要“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專業水平較高的優秀小學教師,因此開設了文學、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性較強的課程,且不分方向,不考慮學生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地要求所有學生學好每一門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導致教師教學效果低效。由于有的學生對某個學科不感興趣或者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上課開小差、玩手機、睡覺甚至直接逃課,導致期末考試不及格。小學語文教學法老師反映“上課時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聽講,玩手機、打游戲,氣憤之余問道:‘為什么不認真聽講?’學生理直氣壯地答:‘老師,我以后不做語文老師,我只對數學感興趣’”。此外,高等數學課程有點雞肋,從高考成績反映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偏科,數學成績很不理想(尤其是文科生),而高等數學難度較高,學生們學習起來困難度可想而知,任課教師也反映每次上課絕大多數學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學生也抱怨說“每次數學課都感覺在坐飛機、聽天書”。
3. 課程結構合理性不夠,師范性課程較少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選修課方面只有學院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且課程種類較少,學生選擇的空間不大,不能較好地發展學生其他方面興趣、愛好和技能如游泳、健美操等運動課程并沒有被納入選修課程中。學校應該從多學科、全方位的角度增加公共選修課的類型,適當調高其課時與學分比例,以滿足學生自身發展和就業的需要。而師范性較強的教育理論課程沒有進入選修課課程設置之中。反映小學教育學生師范性綜合素質的教育理論課程只設置了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教育理論課能夠培養學生們積極的教學觀、學習觀和教師觀,對教學、學習、教師角色等問題進行探討并形成結論,基礎教育改革也提出了重建教學、學習、教師角色等概念的要
求。[4]此外,認識兒童、了解兒童并熱愛兒童是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之一,然而,在課程設置中,除了教育心理學外,專門針對兒童類心理學的課程是缺失的,這可能導致學生們在將來的職業崗位中不能較好地了解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以及他們的行為與態度,不利于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
4. 教育實踐課程缺失,某些實踐課程形同虛設
教育實踐是小學教育專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環節,也是最直觀地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由畢業實習、社會實踐、教育見習、實習總結以及畢業教育組成,種類多樣,內容豐富,但是在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教育見習、社會實踐形同虛設,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學校沒有安排學生到當地的中小學進行一定周數的見習,畢業總結和畢業教育也只是偶爾為之且是學生個別行為,沒有統一的組織和安排。學生實習則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這個時間段他們會面臨找工作、教師招考和專升本方面的干擾,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流于形式。且實習年級安排非常受限,只以某一個年級為其實習陣地,不能全程參與到各個年級階段。
三、結語
隨著近幾年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教師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各大師范專業,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師范專業要更加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出更多教學水平高、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 [2] 余文森. 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J]. 全球教育展望,2018(1):21-34.
[3] 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 教育學基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6.
[4] 周鈞,唐義燕,龔愛芋. 我國本科層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
究[J]. 教師教育研究:2011(4):44-50.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立項項目“高職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與考核改革研究” (CJF1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