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陽鎖
摘要:機械工程專業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專業,人們習慣于沿用傳統課程,所以在整個課程體系中,長期以來,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往往是以“經驗”為主,將其他院校的同類或相近專業的課程設置直接照搬過來。這樣就造成了機械工程專業體系的不合理。文章針對課程浪費的現象,對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指出過時的、不合理的課程,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創新。
關鍵詞:機械專業;優化方案;課程體系
1.機械工程專業課程的特性
我國傳統機械專業的課程體系窄而深,往往根據某一行業來劃分專業,存在有很多單一性機械類專業,它們的基礎課程十分接近,專業課程局限于某一領域。這種做法很難滿足現代用人單位的生存要求,有的企業會出現“一材多用”或者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課程體系應具有復合性即多學科交叉和知識面廣泛的特性,來滿足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課程體系不能局限于某個學科中,而應吸收多學科的知識。例如,當代機械類專業除涉及傳統的機、電、液知識,有的還涉及到光學、管理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等等知識。課程體系的經濟性。就是指在有限的教育成本投入下,實現其最大價值,提供給學生最有價值的課程,提高課程體系的投入產出比。高校作為一個人才生產系統,課程體系的建設就相當于廠房、生產設備的購置,必定消耗大量的教育資源。高校在完成敏捷性的同時,需要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即符合大規模定制高效率、低成本的特點。但是,高等教育畢竟不是一般性的商品買賣服務,不能只追求成本的最低化。而是,應在合理的教學成本范圍內,提供最佳的課程邏輯結構和課程內容,減少課程浪費,建設最理想的課程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使課程體系中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有高價值,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專業培養,成為合格的專業人才。
課程體系的多樣性。產品的多樣性是大規模定制的重要特性,是實現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基礎。課程體系的多樣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專業,因地域的不同,其對人才的能力需求都不盡相同。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課程體系過于強調統一,而在高等教育大規模定制下,各高校在開設國家統一課程的同時,應該參照自身辦學條件和所處地區的經濟環境,設計具有各自特色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由于每個學生的特長、興趣和學習目標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使得課程體系具有多樣性。尤其是1952年之后的機械課程體系,它雖然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能夠培養出專業素養較高的人才,但是,過度統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學習的課程完全一樣,無法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下的課程體系應具一定的柔性,即多樣性。最理想的狀態是使每個學生的課程體系都不同,讓學生自己“設計”課程體系,使不同潛質和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生都能找到合適的培養模式。例如,國外有些高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提出特殊要求,經學校審核同意后學習新的專業組合,在美國,這種由學生自主組合的專業稱為“個人專業”。
2.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前提是建立標準化課程,標準化課程相當于制造系統中的標準化零件。在標準化零部件中常見的有統一編號,類似的,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課程的統一編號,對課程進行編排,簡化教學管理,從而降低高校成本。因為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下,課程的規模是巨大的,單就某個專業的選修課來說,有的學校就有20多門,那么整個學校的課程數量與種類就更大,但標準化課程還遠遠不止這些。借鑒葉飛帆教授的觀點,所謂的標準化課程,就是將每門課程的學習量或者說學分數做成相同。這里所說的每門課的學習量,是指學生完成該門課所付出的學習時間,包括課堂學習、實驗環節、自學和考試等學習環節經過折合以后的當量時間總和,不是單指課內學時。在特殊情況下,例如畢業論文,其學習量可以是標準課程的整數倍。這樣做可以進行有關課程的替換,利于課程內容的改革和更新,為模塊化課程打下基礎。
在標準化課程建立之后,就可以實現模塊化課程體系。將課程提供給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劃分為若干個不同功能的模塊,由于模塊對外的接口是穩定的,模塊內部的內容則可以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以便跟上科技的進步和能力要求的變化,在不同專業模塊中可以有不同的講授內容,充分利用了模塊化的共用性和組合優化性[7。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達到定制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若干個小的模塊課程組合成學習量相同的較大模塊,進而形成整個課程體系。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將學生每學期或每學年的學習量嚴格地固定下來了,模塊同時又成了計算學習量的單位。每個學生只要選擇模塊數相同,則學習負擔和學習量都是相同的,無論學生所選的模塊各人之間有多大差異。這樣來,對于每個學生而言,有了足夠的模塊供其在整個學習階段按一定規則任意組合,更好地發揮選修課制度的特點;對于學校而言,則是大大減少了所開的課程數目,簡化了教學管理工作,從而降低了教學成本。這種模塊化課程體系可以在國外許多大學中發現,通常課程被稱為模塊。
3.基于模塊化的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對于機械工程專業而言,收集信息就是為達到提高價值目的有用的知識、情況和資料。只有清楚地了解了價值工程對象的各種信息,才能進行具體的分析。例如,在功能定義時,為了明確產品的功能,就必須清楚用戶對該產品功能要求方面的技術信息。在功能評價時,為了測定產品的功能平均值,就必須掌握該產品的準確成本信息。在本課題中,需要收集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關于該校機械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有關信息,如具體的每一門課程、課程內容、課程對應的學分數和學時數、課程的的安排結構和課程功能的評價等等。這方面的信息主要通過該校課程計劃和調查學生、教師的方法獲取。另一方面是收集機械人才能力需求的信息。功能定義是為了限定功能概念的內容,明確功能概念所包含的本質,以與其他功能概念相區分,它是對價值工程對象及其組成部分的功能所作的明確表述。應用價值工程在課程體系的優化設計中,研究對象是機械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學生接受課程的學習,每一門課程都提供特定技能、素質或理論知識。將該專業的所有課程進行功能定義,即確定每門課程提供的功能。功能整理是在功能定義的基礎上對各功能進行系統的整理,確定相互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桂兵.機械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職業化課程模塊改革初探[J].機械職業教育,2019(08):29-31.
[2]王躍明,朱娟.淺談提高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學習材料工程專業課程興趣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9(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