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又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計算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而且要注重計算教學算理的理解和重視計算方法的訓練。總之,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字:計算能力;興趣方法;算理 ;習慣
一、小學生計算學習的現狀
縱觀整個小學階段數學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過計算來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也要通過計算來完成。幾何知識的教學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推導與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生準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努力完成的任務,更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計算出錯較多,在我們看來很容易的計算,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仍然很困難,往往因抄錯題、移錯數據、書寫不規范、不檢查等原因而導致計算出錯,似乎大多是由學生“粗心”造成的。認真總結后,我們會發現看似是學生的粗心,而實際上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欠缺。怎樣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怎樣使學生喜歡上枯燥的計算教學?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難題。
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分析
學生方面的原因: (1)興趣不濃厚。算式簡單則麻痹輕視,計算復雜,又表現出厭煩、畏難情緒,導致錯誤。(2)沒能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如抄錯題、移錯數據,書寫不規范,沒能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等。(3)學生對計算算理理解不到位。(4)指導不到位,算法不優化,表現在口算無方法,估算不常用。
教師方面的原因: (1) 教師對計算教學有所忽略,教學過程重算法輕算理,重練習輕理解。( 2)教師輕視口算,課堂教學沒能長期堅持計算訓練,學生口算、估算能力弱。(3)課堂設計單一,未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三、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感受到計算帶來的快樂,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最終才能達到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目的。
1.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專注力。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和多媒體創設出活潑的教學情境,把需要學生計算的內容以文字、動畫、圖片、圖像等多種形式展示給學生,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眼睛,調動起學生計算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快地達到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計算“6+7”時,通過實物或多媒體依次展示出:“熊大、熊二的動畫圖像及文字:熊大有6條魚,熊二有7條魚,那么一共有多少條魚呢?”在這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很容易就對計算“6+7”產生興趣,能更快地計算出結果來。
2.時刻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讓學生保持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計算教學過程中還要用積極的語言去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計算過程及結果,當學生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如:“你計算得真對,說明你是一個認真的好孩子”,或“你真棒!”等等。而當學生的計算結果不正確的時候,教師要用適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計算出現失誤的原因,不要打擊學生計算的積極性,如:“呀,老師計算出的結果和你的不一樣,請你幫老師再計算一遍好不好”。
3.巧妙的設計教學問題,增強數學計算趣味性。
在課堂中巧妙的設置教學問題,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計算學習中去。如:在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唐僧師徒4人吃西瓜的故事來導入,而當學生回答問題:“師徒4人,每人吃3塊西瓜,一共吃了幾塊西瓜?“得出結果4×3=12時,我馬上表揚學生:“答案完全正確,恭喜你,你是我們班今天的計算小明星”,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同時又鞏固了學生對“4的乘法口訣”的記憶,達到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計算練習的實效性,注重計算教學的持久性。
1.練習是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數學學習離不開練習。同樣,計算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練習,只講不練或講多練少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堅持“基本口算聽算練、課前口算常規練、鞏固新知當場練、辨析對比及時練、易錯習題常常練”,可夯實學生計算的基礎,提高計算的速度。
2.為了加強計算教學的持久性,可以采用多種計算教學的方式,靈活多樣的對學生進行訓練:
一是視算和聽算結合練。視算是通過眼看題目腦算,直接寫出得數或直接說得數,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得出結果,難度較大。視算和聽算是對耳、腦、口等感官的技能訓練,交替使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增強記憶力,提高計算的速度與能力。
二是新舊知識對比練。低年級學生接受知識快,但遺忘也快。經常采用新舊知識對比練習的形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復習舊知,又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進一步明確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三是結合問題針對練。結合學生計算中的問題可以采取筆頭訓練、競賽訓練、計時訓練等,解決學生口算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和技巧。
四是分散集中綜合練。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可以先進行分散訓練然后再集中練習,并進行分析對比,通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過程,使學生對口算計算的結果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
五是游戲活動快樂練。教學中可以經常設置一些小游戲、小競賽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頂球”、“小兔采蘑菇”、“走迷宮”、“小馬過河”、“擲骰子”等游戲,寓計算教學于游戲中,激發學生興趣以促其主動參與,從而自覺進行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1.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良好的審題習慣要求:一要審清數字和符號,并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二要審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審清計算方法的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數據的特點,聯系運算性質和定律,能簡算的盡可能簡算,沒有簡算的再按運算順序計算。
2.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
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格式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紙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對齊。另外,教學中還要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教師必須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
3.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
驗算不僅能保證計算正確無誤,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學習一絲不茍的態度。要讓學生掌握檢驗的方法,一般可以運用四則混合運算的關系來檢驗,還可以靈活地運用一些特殊的檢驗方法,如方程的檢驗則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斷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在加法運算中和應大于每一個加數,在減法中差和減數應都小于被減數等等。當然,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準,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一步一回頭,及時檢查驗算,及時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的正確。
(四)強化對算理的理解,加強對數學常數的記憶
1.大綱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學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如教學《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要使學生理解兩點:①32×23通過直觀圖是學生看到,就是求23個32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數是多少?即3個32是多少?再求20盒的支數是多少?即20個32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這樣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原則,“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算”就是求3個32得96,所以又要和乘數3對齊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20個32得640,所以2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握法則。
2.記熟數學中一些常數,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如20以內加減法中的“湊十”;乘法簡便運算中的25×4,125×8等;22、32…,2π、3π、4π…的值,還有一些分數、小數、百分數互化的結果要非常熟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效率,從而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個長期而又復雜的教學過程。在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計算能力的重要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不僅需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而且要注重計算教學算理的理解和重視計算方法的訓練,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2]杜學霞,鄭振江.《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2)。
【作者簡介】唐辛勤,1985年參加工作,從教37年,現為陜西省洛南縣文峪小學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