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高祥民?陳明海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數據技術對全國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高等教育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教育場所,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技術人才,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逐漸向大數據技術領域邁進。本文主要從大數據時代的角度入手,針對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工作進行探究,將大數據技術與高等院校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探討高等院校在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大數據時代對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影響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想法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也迎來了許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了實現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進,各教育教學單位需要順應時代發展,依靠大數據時代的新型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工作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提供高素質、高質量、高專業化的人才。通過教學模式改革,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計算機實踐和操作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就業問題,提升學生的技術專業度,增加就業機會。
二、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問題
從我國的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程來看,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計算機的相關技術知識,其內容主要包含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史分類特點以及系統構成和信息數據構成,二是一些基礎的計算機軟件應用例如excel、word、Office等基礎軟件。但就目前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計算機技術一直在不斷的創新發展,而課件的使用仍采用傳統的基礎軟件,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嚴重落后,阻礙了學生的專業水平提升,再者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每個地區的計算機教育水平存在差異,也導致了各高等院校的學生基礎計算機能力不同。例如,城鎮學生80%以上對基礎性的計算機工作軟件能夠較為熟練的掌握,而農村學生由于經濟水平較為落后,2/3的學生并沒有基礎的計算機知識。所以這類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相對薄弱,而高校的計算機教學過程當中,并沒有將學生進行分層管理,導致部分學生,缺少更深層次的教學,而另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同時,在大數據時代下,社會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而對人才的技術要求也發生了轉變,到我國的高等院校的計算機課程缺乏對社會實技人才需求的認識,其教學培養目標和社會需要存在著一定差異,使得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并且現階段的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設置排課相對較少,大多數院校為一周兩節到一周一節,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并不能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知識。同時,對于實際操作能力較弱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很難提升學生個人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三、大數據時代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打造實踐教育課堂
計算機專業對于實踐的要求性較強,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需要安排更多的實踐性課程,學生掌握計算機實踐操作技術,才能對其今后的就業發展有一定的幫助[3]。教師必須要充分掌握教學要求,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計算機實踐與理論一體化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同時進行實際操作和理論學習,并且現今大多數學生都擁有自己的計算機設備,可以實現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的雙重教學模式,構建課上課下一體化實踐教學課程。例如,教師通過學習通、慕課、釘釘、騰訊會議等多種網絡信息平臺,讓學生在線學習計算機操作課程,同時,通過課上所學的技術知識進行自操。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網課設備將自己的上課視頻記錄下來,上傳到統一的教學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狀況,選擇相應的教學視頻進行觀看查漏補缺,同時也彌補了傳統教學統一化課堂的缺陷,彌補傳統課堂無法達到的個性化教學,實現課上課下的實踐連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術。
(二)打造自主化課堂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及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教學科目,傳統的計算機教學僅憑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因此,計算機應用教學必須要由學生自主建立計算機知識體系,主動進行實踐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目標,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年齡、思想和能力上都在逐漸的發展成熟,他們需要更多的獨立學習空間,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教師來強行的督促學習。因此,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應用課堂必須要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化教學課程,形成新的計算機教學模式,依靠大數據技術來實現自動化教學。同時,在自主化學習模式下,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向學生提出要求和問題,讓學生自己依靠大數據查詢學習信息、學習資料并且做出相應的回答。
(三)打造個性化課堂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等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實現個性化的技術教學。例如,在學習文件夾的相關操作前,教師可以在課堂向學生發送統一的,作業要求,例如掌握文件和文件夾的命名規則,文件夾建立刪除,恢復剪切移動粘貼查詢等實際操作,以及文件夾的選擇,瀏覽等功能的操作,學生需要根據教師的要求,在互聯網中尋找相關的操作資料和視頻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師生還可以通過教學平臺進行溝通和討論相關學習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平臺進行針對華的問題解答,這樣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大數據資源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作用,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針對性,也極大的減少課堂當中的時間浪費,可以更好地為學生進行理論講解和實際演示,提高計算機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穎.大數據時代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探究[J].數碼設計,2020(3):189.
[2]鄧國濤.大數據背景下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中外交流,2021(4):1206.
[3]吳剛.大數據背景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創新教學策略分析[J].科技與信息化,2021(18):183-189.
[4]馬克,宋長新.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J].高教學刊,2020(09):27-29.
[5]楊康.淺析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創新教學[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