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玲紅
摘要: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品行,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價值觀念,塑造建康的人格信仰,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是非辨別能力,促進學生建康發(fā)展,成長成才。課堂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陣地,是推進德育教育的主要載體。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德育教育的協(xié)同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育人工作的本質首先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美育、體育等。德育不僅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也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如今的新課改革背景下,大中小學都在積極思考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教學中不斷挖掘各學科德育元素,豐富學科教育資源,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更應該發(fā)揮其德育融合的主渠道作用,尋求有效的教學路徑,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為學生將來的成長與發(fā)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進行德育教育的意義
1.1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求將德育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始終,并在日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榜樣作用,并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對教材當中的德育點進行深入挖掘,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與接受學習,向著主動學習過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滿足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各項要求。
1.2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有限,思維發(fā)展尚未成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自制能力相對較差,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面對事情時缺乏正確的判斷,極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發(fā)揮自身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擔負起自身職責,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均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起到典范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在今后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策略
2.1以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價值觀,構建健康的思想和心理,打造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行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促進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提升。因 此,我們可以看出,立足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基于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強化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的意識和信心。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新課標,高度統(tǒng)一思想,不斷強化認識,緊跟時代步伐,從而聚焦教學目標要求,把握育人導向,拓展生活資源和案例,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資源的擴充,實現體驗式課堂的打造,實現科學課程教學的設計,挖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2將德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在備課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德育教育知識,拓展課程教學內容,將德育教育落到實處。如在進行“我是一張紙”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向學生講解紙張生產原料、生產工序、主要表現形式、日常節(jié)約用紙的技巧等課本知識。其次,講解造紙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最后,讓學生體會紙張的來之不易,樹立生態(tài)保護理念,懂得珍惜資源、勤儉節(jié)約、愛護環(huán)境。再如在進行“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教學中,可以通過知識拓展,比如講授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轉變成現代化城市的發(fā)展過程,讓學生感受深圳人民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勤勞實干的“拓荒牛精神”,體會奮斗者的勞動價值,懂得美好生活來源于艱苦奮斗,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勤奮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
2.3通過實踐體驗促進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而這一點,恰恰是小學生所欠缺的。因此,為了強化小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還需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道? ?德標準和判斷意識,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能是只談道理而忽略實踐或體驗。所以,筆者更加傾向于采用體驗式的教學,寓教于樂,做到潤物無聲,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如在開展“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紅綠燈路口、超市和公交車站等地開展現場教學。在紅綠燈路口,讓學生學習交通指揮手勢操,指揮行人按照交通信號燈? ?指引有序通行,親身體驗“小小交通指揮員”的重要作用;在超市,安排學生擔當秩序維護員,引導購物者在結賬時遵守秩序、依次排隊、禁止插隊。通過豐富生活化的實踐和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規(guī)則意識,構建良好的文明習慣。
2.4強化道德素養(yǎng)與法治意識
小學生擅長模仿,但是由于明辨是非能力薄弱,往往就會將錯誤的東西學進去,所以,教師應該對此加以關注,并利用好小學生的這個特點,發(fā)揮榜樣的作用。我們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并教會學生辨別是非,了解哪些行為可以效仿并值得表揚,為什么值得表揚,讓學生理解其背后的道德原理。了解哪些行為不能模仿,模仿之后又會有什么不良的后果,明白道德原理所產生的深刻邏輯,從而讓學生學會自覺匡正行為。比如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地上有垃圾,教師要自覺撿起放入垃圾桶,并做好垃圾分類,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并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學生也會向老師學習,做一個講衛(wèi)生、愛護環(huán)境的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在社會常識、公序良俗、法律法規(guī)、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等板塊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并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新課改的導向作用,不斷強化課程設計,積極尋找德育教育的趣味化、啟發(fā)性、有效性的途徑,讓學生獲得感染,受到啟發(fā),推進小學生道德素質與核心素養(yǎng)的協(xié)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珍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研究[J].家長,2019(14):44-46.
[2]王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J].教育界,2021(2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