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國棟?何海霞
摘要: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和對人生的態度。
關鍵詞:課堂評價? ?鼓勵 調控評價 創新 評價語言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指出: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及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在評價中總是去評價老師是如何的能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結構設計的是否合理、老師在處理突發問題是的機智靈活、語言表達的是否流暢、語文用語是否嚴謹等等。即使關注的是學生,也是看學生是否能達到老師的教學目的。這種課堂的評價多采用目標式評價模式,卻忽視了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過程等其他方面的評價,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面對每個不一樣的學生,針對每種不一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讓我們的評價語言去喚起學生心中那份求知的渴望呢,這必然要從提高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質量出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一、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充滿愛的,親切的。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的語言應該像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去催開學生的心靈之花。前面也說到課堂評價語言包括有聲語言口頭語和無聲語言體態語,前者我們用得比較頻繁,但后者也是一種促進師生交流的非常好的評價語言。在課堂評價中, 當學生對一個問題回答得很精彩時, 我會快步上前和孩子握手, 讓他感到成功的喜悅; 當學生由于緊張、膽怯而不知該如何回答時, 我會用期待、信任的眼神鼓勵孩子, 讓他充滿自信; 當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時, 我會熱情地為孩子豎起大拇指, 讓他體會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當學生聲情并茂地讀完題目時, 我會情不自禁地為孩子鼓掌, 讓他更加自信; 當學生因為一時答不上老師的問題而面紅耳赤的時候,我會走過去摸摸他的小腦袋叫他坐下慢慢思考。當學生交上書寫規范、美觀的計算本讓我批閱時, 我會精心細致地為孩子畫上一朵漂亮的小紅花, 讓他因自己的能力而自豪。學生們從老師這親切、多樣的語言中感受到了關愛, 感受到了贊賞。教師把愛的陽光灑向教室的每個角落, 用百倍的愛心去關心、呵護每個孩子, 從而使孩子充滿自信,不斷提高。
二、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應該是真誠的、客觀公正的。
課堂評價語言要簡潔明了,不冗長,不含糊,對于著意要強調的某個方面,更要講得清清楚楚。經調查,81%的學生希望教師能視他們本堂課具體表現或問題回答具體情況來評價他們。課堂評價語言應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如:“你回答得得很正確,如果聲音再響一點點就更好了。”“回答得不錯,可惜計算錯了,如果再細心些就更棒了。準確性是評價語言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言就沒有生命力,無論用詞如何考究、語句多么華美,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另外,教師在評價學生時還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去贊揚好學生,而忽略了相對后進生,其實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我們每個老師的關愛和積極評價,因為他們的心理壓力比一般的學生要更大一些,假如你稍有一絲表揚他的語言,他也許都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振作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在評價時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讓我們所有學生都能沐浴在這片溫暖的陽光下。
三、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應富于激勵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要激勵學生,就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因為需要是人們積極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滿足是人們行為的直接動力。小學生因為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往往還缺少對自己行為的分析、判斷能力,主要依賴于成人的評價來指導、控制自己的行為。孩子的成就需要是建立在需要贏得他人的重視和贊許的基礎上的。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做到能幫助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這樣學生才能在屬于自己的天空里更好地發展、更好地飛翔。
四、課堂評價語言應該把握好度。
誠然,課堂評價語言是以表揚、激勵為主,但我們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地去表揚,也不能草率地去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好,好在哪里;錯,錯在何處。只要學生發言就表揚,對于學生的回答即使不貼切也會說“很好”,學生朗讀課文并不流暢,也沒有感情,教師也要評價“真棒”,寫作課上孩子的胡編亂造也被說成了“想象奇特,超值的嘉獎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惰性,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殊不知,這樣的評價用語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目標、這樣的”關懷“讓孩子誤入歧途。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評價語的尺度和溫度。
總之,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和對人生的態度。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課堂評價,努力以鼓勵的言辭、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真誠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評價的過程,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學生的心理常常處于一種“蠢蠢欲動”的積極狀態。必須拋棄那種只注重標準答案并帶有壓抑性的評價語言,而重視運用客觀、適度、鼓勵性的評價,從而創造出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評價語言,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黎加厚 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
《中國電化教育》
[2]丁鋼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研究》(北京)
[3]丁鋼我們如何做教育敘事?-寫給教師們 N ],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