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面對小學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在整合過程中實施多元化滲透策略,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因此,文章主要探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策略
作者簡介:張愛琴(1982—),女,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愈發強烈,讓孩子上各種課外輔導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具有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剝奪了學生快樂成長的機會,使學生承受來自學習、人際、特長等各方面的壓力,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其今后的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暗赖隆迸c“法治”既是衡量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兩個重要標準,也是開展德育實踐的重要媒介。教師立足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將正確的道德價值、法治觀念傳授給學生,還要通過道德力量、法治精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法治教育是不必要的。一方面,由于這類課程比較枯燥,學生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學生主要接受的是文化教育,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有些小學生受到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自卑、自負等消極情緒,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他們可能會形成非健康的人格,這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對現在的小學生而言,網絡世界不再是難以接觸的事物,但是網絡是虛擬的,信息參差不齊,加上小學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騙,這更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必要性。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治教育的邊界難以把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將兩者進行分割,道德法治教育所占比重較大,占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時間,這就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弱化,從而導致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兩者共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學生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雖然學校與社會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相關努力,但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課堂效率低,對學生的引導效果差,難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些學校并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把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立德樹人的學科去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切實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較低。學生的身心成長有一定的規律,一旦對他們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特別是“雙減”政策實行后,學生在校時間長,與家人接觸時間短,很可能會因為與家人交流過少而出現抑郁、自卑、焦躁等消極情緒。第二,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夠。當今社會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家長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導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學校雖然有心理老師,但教師沒有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松散、零碎,無法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空洞、形式單一。很多學校并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使設立也存在內容單一、形式主義等弊端,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副科。而且教師的教育與現實脫節,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哪些心理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沒有掌握學生實際的心理狀況,不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很難與小學生建立信任關系,這樣的形式化教育對學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
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第一,互聯網與電子產品的影響。當今社會,互聯網發展迅速,對智能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的使用,讓孩子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儲藏豐富的知識,還包含一些虛假有害信息。小學生正處于“三觀”以及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難以分辨信息的優劣真假。好多小學生沉迷于網絡小說、網絡游戲或者一些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這不僅會傷害他們的眼睛,還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家庭的影響。對孩子而言,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當,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一些家長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奔波在各種補習班之間,過分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而有些家長喜歡將批評作為教育手段,即使孩子表現得很好,也得不到肯定,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失去信心;還有一些家長外出務工,將孩子留給祖輩照顧,學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安全感,導致出現厭學心理;還有一些父母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任性、偏執、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也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第三,學校教育的影響。目前學校的教育手段還比較單一,一些學校不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且缺乏相應的師資,難以實行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一些教師并未重視,導致發展成嚴重的事故;還有一些教師并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心理教育學習,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第四,小學生自身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接觸的知識越來越多,一些家長與教師錯誤地認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不存在心理問題。但是調查顯示,孩子在10歲之后其心理、生理就會迅速發展,如果缺乏有效、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自尊心越來越強,如果父母忽略這一點就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現象,這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教師打造體驗型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不同的學生在認知能力、思維方式以及個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差異,特別是那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存在困難的學生,他們難以把握課堂中的知識要點,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也較為吃力。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逐步了解相關知識。教師也可以采用多媒體等設備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能通過特定環境的營造,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相應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搭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平臺,以此實現教育效果的優化。體驗型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枯燥無味,而體驗型教學是讓學生融入課本中,把自己當作課本中的主角,通過提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給學生生動有趣的體驗。例如,在教學《我是獨特的》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示范如何介紹自己的特點,再分發卡片給學生,讓他們各自寫下自己的特點但不署名,然后將卡片放進一個箱子里。教師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閱讀學生寫下的特點,讓大家猜測是哪一位學生,猜中后,其他學生也可以舉手描述該學生其他的特點,這有利于學生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加強學生對自己的了解,讓每一個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獨特的。教師通過此課程能夠改變一些自卑內向的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保持心理健康,獲得更好的發展。這種體驗型教學模式的出現不僅為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途徑,同時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創新的意識進行滲透式的積極優化與拓展,使學生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以生活德育方式將現實生活引入課堂教學場景
根據教育部編寫組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闡釋,該課程具有“主題式編排,生活化取材”的特點,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學習內容有機融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日漸形成的社會關系和逐步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相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思考也要聚焦生活領域,一方面應將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完整地展示出來,并將“假惡丑”進行揭露與批判,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樹立一個正確尺度。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課程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可有效避免小學生對道德、法治的認知浮于表面,并在內心形成高度認同感。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如果只存在于“書面”,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也難以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導效果,甚至當學生觀點與教材觀點相左而得不到滿意解釋時,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從整體上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篩選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絕大部分材料都是直接選自現實生活。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共有四個單元,其中“快樂學習”“我們的學?!眱蓚€單元集中于學校環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集中于家庭環境,“安全護我成長”集中于身邊的人和事,這有利于教師取材,便捷地將現實生活引入課堂,進而開展德育優化心靈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他們的個性,而教師自己則以“觀察者”的角色存在于課堂上,通過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語言的表達來界定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教師運用生活德育的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文化思想與主體意識,能夠幫助他們找準自己的定位,釋放他們內在的天然個性,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含有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本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在小學階段,學生主要依靠興趣進行學習。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興趣成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動力,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有一節內容叫《當沖突發生時》,教師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導入主題:“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會與他人產生矛盾,如果產生矛盾,我們的心情如何,我們該怎么做呢?”然后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討論,讓學生當眾談論自己當時的情緒以及做法。最后教師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怎樣的做法才不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從而讓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確的為人處世風格。又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堅持才會有收獲》的教學時,應立足教材進行教育資源的深入挖掘,使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的過程中,認識到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偶爾的失敗與后退,都會在學生的堅持中得到改善,以此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幫助學生學習面對逆境的處理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
(四)積極改善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是一個重要環節,關系到學生良好學習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培養和形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優化和完善評價機制,以適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實現對學生良好學習心理和積極健康心理的培養。例如,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差異,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從而保護學生的自尊,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有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評價活動,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分析自己的心理過程,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榜樣的力量幫助其他學生轉化不健康的心理。
結 語
在當今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學生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因此教師和家長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業問題,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是對學生進行道德素養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學生成長與成才的搖籃。健康平和的心態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就會產生很多麻煩和問題。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應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孫青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探究[C]//.2021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1:182-184.
劉亞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新智慧,2021(09):47-48.
談黎吉.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下的德育教育淺談[J].讀寫算,2021(03):41-42.
胡鳳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J].考試周刊,2020(93):93-94.
王小紅.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0(3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