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榮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老師在開展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由課內知識逐漸向課外知識進行有效延伸,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1]。
一、尋找知識共性,探索閱讀銜接點
語文教師要立足課內文章的內容,對其進行恰當的補充。使學生對課文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才會收獲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完全封閉課堂,限制學生學習平臺的范圍。尤其是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很多閱讀內容都存在一定的知識共性,并且現行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給學生留出了廣闊的拓展空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留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受,促使他們通過課外閱讀來豐富課內的學習內容[2]。
六年級課文《七律·長征》中,要求學生從詩中去感知那段長征時期的歷史,學生受自身認知能力有限的影響,單純地分析詩中語句,不僅不能對這段歷史有實質性的認知,更無法對詩中情感產生切身體會。因此,我就通過課外閱讀文本,給學生講述長征的歷史背景,毛主席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選擇帶領紅軍長征。如,文章中的語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含義是紅軍成功克服了金沙江路段的困難險阻,成功渡過了金沙江和大渡河。這段歷程,對于長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就可以跳出教材中注釋的限制,巧妙引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對紅軍兩次渡江的情節有更詳細的了解。如,教師可以引入關于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課外閱讀材料:“當時,敵人派重兵把守大渡河,并且,還將瀘定橋上面的木板全部拆除,使完整的橋只剩下了鐵索,要想過橋,十分危險。但這些,并未阻擋住紅軍渡河的決心。紅軍戰士們,頂著槍林彈雨,冒著生命危險攀附橋上的鐵索,勇敢地闖過了大渡河,并成功殲滅了全部敵軍。”當學生了解這些歷史后,就會課文中的這句:“大渡橋橫鐵索寒”有更深刻的理解。相比僅是依托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學生的理解效果就會有明顯的不同。可見,教師把握好課內課外閱讀材料的鏈接點,對于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影響。并且,通過課外閱讀材料的導入,也會營造更加生動、豐富的語文課堂。
二、寫法貫穿始終,增強閱讀體會
很多文章在寫法上特點鮮明,所以教師可立足寫法做進一步拓展延伸,增強學生的閱讀體會。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有《白鵝》《母雞》《貓》三篇課文,這幾篇課文均為描寫動物的,都傳遞出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但在寫法上各具特點[3]。因此,教師可結合各自的特點進行對比閱讀,如此一來,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使學生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加深。
例如《白鵝》這篇課文,作者通過擬人化的語言,采用反語、對比等寫法,以及總分的段落結構,將白鵝“高傲”的特點展現出來,通過這些寫法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一同閱讀葉·諾索夫所寫的《白公鵝》,通過對比閱讀體會兩篇作品在寫法上的相同點和表達上的不同點,深入體會這類文章作者所傳遞的情感;同時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寫一寫身邊熟悉的動物惹人喜愛的一個特點,以此加深閱讀收獲感。
三、將課堂評價與課外閱讀進行有效融合
為了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老師也要將課堂評價與課外閱讀進行有效融合。每堂課結束之前老師都要針對整堂課的過程以及各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引導學生回歸主題,促進學生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學習和認知[4]。為了有效掌握學生在本堂課當中的學習情況,老師可以利用問答的形式,從學生的回答當中,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對文章當中所體現的思想情感以及相關內容進行深度理解和認知,那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與課內文章相關的課外文章或者課內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學會舉一反三,通過有效的課外閱讀加深學生對課內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熟悉作者的寫作風格,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銜接的過程當中,老師一定要找準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進行有效拓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閱讀天地,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黃素花.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研究[J].家長,2020(33):111-112.
[2]韓艷艷.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銜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9):43.
[3]陳亞忠.探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途徑[J].課外語文,2020(24):14-15.
[4]崔學艷.探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2020(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