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韜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過程中所積聚的文化資源,丹東紅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獨特的資源,積極挖掘開發紅色資源的潛在價值,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培育具有“紅色基因”的時代新人,提升當今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水平及政治素養。
關鍵詞:紅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紅色資源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寶貴財富,對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丹東是一座英雄城市,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地和祖國后方基地最前沿,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犧牲和特殊貢獻,贏得了“英雄城市”的贊譽,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這里賡續。紅色基因成為這座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時代楷模毛豐美、孫景坤,“小巷總理”申傳興的故事在這里流傳。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革命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為物質載體。倘若能夠將這些載體充分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去,以紅色資源的學習為主線,那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也就指日可待。
一、高校開展紅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時期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所形成的富含政治自人功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優質的教育育人資源。紅色資源指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能反映各種革命活動的人文景觀,包括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留下的歷史遺留物和歷史遺跡,博略館等通過融入紅色資源,可以解決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單一的問題,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同時,通過紅色資源來增強學生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以及民族偉大復興工作的正確認識,從而使學生在紅色資源的了解和學習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價值和道德情操,并結合紅色資源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激發學生向革命先烈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借助紅色資源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對黨史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了解學習我們國家的戰爭歲月,革命與建設的光輝歷程,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形成的奮斗精神,學生可以將這些紅色資源中蘊含的紅色精神融匯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借助紅色基地資源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同樣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過程,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指導地位、強化國家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過程。
二、紅色資源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把紅色基地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中。為了使得紅色文化的具體價值功能得到比較充分的實現,在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設置思想政治的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成立高校丹東紅色基地資源教育研究中心,整合人力以及物力,建立從事丹東紅色資源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學團隊。將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價值與當今高校學生現實結合起來。諸如教師通過發展典型、抗美援朝時期丹東的政治動員及社會教育典型案例教學等手段,向學生分享生動的抗美援朝革命故事,做到丹東紅色革命精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深入挖掘丹東紅色資源,開設紅色教育的相關課程、不斷豐富教育的內容,構建集科研、教學、實踐、觀摩于一體的教學流程,真正地實現紅色資源與課程教學的有機統一。
2、深入拼進丹東紅色文化教育,采用多元育人方式,轉變傳統單一和落后的教學方式,實現對學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培養。打破過去校本課程不能進入教學計劃的限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方案,形成思想教育的長效機制。另外,圍繞抗美援朝紅色文化開展課題教育,將教師教、學生學和學生講、教師聽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追尋紅色之源、主動閱讀紅色經典的興趣,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加強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惜助紅色基地資源開展思政教育。通過邀請專家、老革命開展講座、演講,組織安排高校學生進行紅歌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知識競答等活動。利用校園網絡、廣播,宣傳紅色文化,播放抗美援朝影片、紅色歌曲。打造傳承丹東紅色基因的文藝品牌活動。在唱紅歌、誦經典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志愿軍軍歌、觀看《上甘嶺》等紅色影視文化活動,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化他們的感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3、融入社會實踐,形成弘揚抗美振朝及抗聯文化的影響力。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要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讓高校教師和高校青年團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長見識、升華情感、外化為行為。深入開展紅色基地文化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組織學生重走抗聯路,親身體驗抗聯之路,感受革命的艱辛,還可以把紅色文化延伸到其它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調動商校教師和高校青年團員參與的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定期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開展愛國主義實踐體驗活動,參觀、感受我們國家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更加深切的感受歷史,提升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堅定他們跟黨走、聽黨話的信念。
4、網絡教育途徑。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廣泛,惜助其強大的功能,能夠助推紅色教育的有效開展。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要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將丹東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政治理論課校內實踐。習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三、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當前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對此,高校應不斷創新思政教育方式,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提供有力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他們的“三觀”不產生偏差,這對于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軍星羅曉練論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路徑[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7):73-74.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按,2016-12-09(1)
[3]彭國柱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校,2017,3709:197-198.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丹東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1DDSK145;
2020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GXDJ-QN049,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