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良平
摘要:近年來,我國初中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體質健康情況不容樂觀,近視率、肥胖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了“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成長,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指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體育課和語文、數學、外語課一樣……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但是體育課作業必須加上去。”為此,許昌實驗初中提出利用體育家庭作業促進學生鍛煉的方法,教師積極進行體育家庭作業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初中體育;家庭作業;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
以體育家庭作業為載體,緊密聯系課內與課外。例如,一節針對水平二學生的體育課上,學生學習上步投擲沙包內容,動作要點為“上步、引球、蹬地、轉體、揮臂動作連貫,全身協調用力,經肩上擲出”。在本課小結中,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布置相對應的家庭作業:持輕物練習上步投擲沙包動作要點若干次,熟練掌握用力順序,以及握球和揮臂動作方法。學生通過課外體育家庭作業的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學生在下節體育課上對自己上步投擲沙包的練習成果進行展示。針對學生上步投擲沙包動作的完成情況及出現的問題,教師進行點評、糾錯,解答學生疑惑。
二、以賽促練,一舉兩得
學校開設了各式各樣的體育競賽,如每年春秋季運動會、5月學生體質測試、10月校園體育節、每個月的校園體育紀錄墻挑戰活動……教師以比賽與活動項目為內容布置體育家庭作業。例如,學校一年級體育紀錄挑戰墻其中一個項目為“1分鐘拍球比多”,教師在體育課上教授學生運球技巧后,布置“1分鐘拍球練習”的家庭作業,在本月的“1分鐘拍球比多”項目紀錄墻挑戰中檢驗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針對比賽與活動來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利用學生想要在比賽或測試中拿到好成績的心態,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以賽促練,提高他們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積極性。
三、因材施教,直擊痛點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快速發育階段,每個學生的體質、體能等有很大的差別,運動情況、運動習慣也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況加以評估,把握好難度與強度,為學生設計出適合他們現階段水平的練習計劃。針對在初中生體質測試中成績不達標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為他們制定專屬運動“處方”。例如,某一學生的仰臥起坐和坐位體前屈都未達標,但均接近達標線。教師針對此“只差一腳”的現象,設計出適合此學生的練習目標及合理的練習計劃,供學生參考實踐。
四、利用平臺,拉近距離
疫情期間,學校利用“釘釘”平臺的打卡功能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教師采用文字敘述體育家庭作業練習方法與注意事項、動圖或者視頻示范練習動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練習。一周為一個練習周期,每個周期設置兩項練習目標。家長自愿監督孩子進行每日的體育鍛煉,向打卡平臺上傳孩子練習的圖片與視頻資料。教師查閱家長上傳的圖片與視頻,對完成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贈送小紅花,對動作方法錯誤的學生進行及時提醒與糾正。教師每周總結學生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情況,并及時向學生反饋,為每周堅持練習5天以上的學生發放電子獎狀,開學后每張電子獎狀可以兌換體育小印章兩枚。
通過“釘釘”平臺的打卡功能,教師輕松地發布體育家庭作業,清晰地向學生展示練習項目。同時,快捷的批改模式讓教師更加便捷地與家長進行溝通,更加直觀地看到學生在家完成體育作業的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反饋。
五、形成模式,趨于常規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學校體育家庭作業設計原則遵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針對性原則、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及時反饋原則、安全性原則等設計原則。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包括課堂所學內容的練習、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眼保健操、親子游戲等。每周五,各年級體育教師研討商定下周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于每周一向各年級發布。
學校還設計了學生體育鍛煉記錄表,供學生記錄自己每天的鍛煉情況,供家長參與學生每日鍛煉的監督與評價,供體育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每日的鍛煉情況。有了評價依據,體育家庭作業的反饋模式更加完善。教師依據學生體育鍛煉記錄表的填寫情況,結合學生體育課堂上的展示,對學生進行評價與獎勵。
六、優化作業的落實方式
教育既發生于學校,也產生于家庭,家庭作為聯接學生與學校的紐帶,在優化作業的落實方式上,應減少家校行動差異度,重點關注家長的參與程度,以家校雙方一致的利益、立場為落腳點。而在體育家庭作業落實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就符合雙方的共同立場。為了保證作業的有效落實,要充分激發家長的“共生意識”。首先,學校可以組織家長參與到家庭體育作業培訓活動中來,現場傳授科學的技能指導方式,讓家長參與其中以身作則,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其次,學校要與家長建立長期聯絡機制,體育教師可以和家長共同組建體育家庭作業釘釘群,家與家、校與家之間可以第一時間將在指導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反饋和討論,為家長指導作用的發揮提供平臺,這也為體育教師作業的布置提供了有效參考,對家校“共生意識”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有效落實提升學生健康行為、彰顯體育品德的體育家庭作業呢?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養成不是強加的結果,而來源于學生的主動建構。教師在布置理論知識性質的體育家庭作業,比如內容為“和家長一起看一場球賽”時,家長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場上隊員賽前是不是有熱身、賽中是不是有配合、賽后是不是有總結等一些列問題,促使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加工、判斷,以此發展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通過對體育家庭作業布置的探索與實踐,學校逐漸形成一套簡便易行、科學高效的體育家庭作業模式,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養成課余時間自覺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切實提高身體素質和體能。
參考文獻
[1] 張世杰,王洪鵬,魯沐,等.后疫情時期家庭體育對于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價值、使命與擔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1):12-16.
[2] 孔琳,汪曉贊,徐勤萍,等.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29-35.
[3] 郭柳燕.對初中體育學科設置課外作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學校體育,2011(10):61-62.
[4] 林少娜,陳紹艷,胡英宗,等.“學校、家庭、社區”體育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06):50-53.
[5]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