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雯
摘? 要:閱讀評鑒能力作為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中處于較高的層次,標志著閱讀水平的高低。它是指人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本的思想內容、文本形式、藝術形象、語言風格等進行感知、領悟、理解和想象后做出鑒別、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比較語言、形式、內容、背景四個方面入手,進而提升學生閱讀評鑒能力。
關鍵詞:閱讀;評鑒能力;比較;形式
一、比較語言,體會語言運用的精妙
學生閱讀時,首先從語言文字理解過渡到思想內容的理解,也就是說,看文章時要先感知文字,從字詞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當學生進入文本自然的情境時,一般就難以再跳出語言所構建的形象或其設定的思維方式,只有在不一樣的語言情境下,學生才會容易發現兩者之間的差別,進入比較的思維,才會發現該語言表達的方式,及為什么要這樣表達的緣由,從而理解語言,感受到語言運用的精妙。比如《父親和鳥》這篇課文在原本人教版里第21自然段是這樣寫的:“我奇怪地問,為什么?”但是統編版卻還原為:“為什么?我驚愕地問。”統編版把“奇怪”改為“驚愕”(其實是還原,因為原本作者用的就是“驚愕”這個詞語。只是當時選入教材時,編者進行改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這樣設計:“同學們,把‘驚愕’改為‘奇怪’,這樣的改動好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就會發現,單單從“我”和父親一大早的對話、坐在樹林邊等待鳥叫的舉動就可以知道,在父親的影響下,“我”也成了愛鳥之人,當得知小鳥可能隨時被獵槍擊中處于危險之中,“我”應該會為小鳥的安危捏一把汗,所以在問出“為什么”時,“我”的情感不僅僅是不解,更是因擔心而感到驚訝和害怕,因此“驚愕”這一詞語更符合當時的情境。而“奇怪”卻只有疑惑之意。
二、比較形式,領悟文章的表達技巧
面對文本,在初步接觸階段是不存在比較的,除非作品內容、情感本身有較強的對比性,能讓學生不自由地進入對比的情境。否則,教學中要靠教師來引導進行比較。細心的教師一定會發現,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原先人教版的不太一樣。看似內容基本不變,但敘述的方法,也就是表達的形式卻不一樣。原先人教版采用的是順敘的手法,而統編版課文采用了先出示結果,再追述原因的寫法:先講了周恩來12歲那年的修身課的響亮回答,再敘述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回答。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出示原先的版本追問:“比較這兩種表達手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就會發現,統編版的課文從生動的情境描寫開始,制造懸念,步步釋疑,引人入勝,自然的過渡又使事情之間銜接流暢;而原先的人教版的按事情發展順序的表達形式而顯得平淡,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通過比較形式,學生不僅區分了兩種表達形式——順敘和倒敘,而且能夠理解倒敘的好處,進一步提高了閱讀的評鑒能力。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編排了兩篇說明文,一篇為《太陽》,一篇為《松鼠》。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兩篇放在一起比較。上課時,我們可以讓孩子了解這兩篇文章基本的表達手法,提出問題:“這兩篇所用的方法一樣嗎?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就會發現,《太陽》這一篇課文運用了列數字、做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特點。《松鼠》通過描述性的語言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習性,讓我們看到了一只漂亮的、討人喜歡的小松鼠。通過比較,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基本說明方法,還能知道說明文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是多樣的,在比較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評鑒能力。
三、比較內容,品味人物的思想內涵
四年級《貓》這篇課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全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比較原本人教版的教材,我們會發現,統編版的課文整體思路清晰了很多。課文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一段話獨自成段,作為開頭統領全文,指出貓的性格古怪;用第四段話“這種古怪的小動物,真讓人覺得可愛。”引出下文小貓的可愛。可是,這句話原先人教版是沒有的,課堂上,我們可以抓住這一點:“同學們,把這個句子去掉好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會發現,這個句子不能去掉,它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去掉,就會讓人覺得很突然,剛剛不是在講貓的古怪嗎?怎么突然又說它滿月的時候更可愛了呢?通過內容上的比較,學生更容易把握住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在比較內容方面,我們也可以從換位思考的角度,讓讀者自己進入文本作品表現出的角色,讓學生在當時的情境下自己會如何抉擇,從而產生對比,體會人物精神,進而體會文本表達的思想情感。如陳慧瑛《梅花魂》中描繪了外祖父因“我”弄臟了墨梅圖而訓斥了“我”的情境。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設置比較情境:“如果自己是外公,你會怎樣做?你覺得外公這樣做可以嗎?為什么?”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先把自己想象成“外公”,處在當時的環境中,再進行比較,最后做出評價。
四、比較版本,感受編者安排的意圖
統編版教材的選擇有些跟之前人教版選擇的版本不同,在這個時候,教師不妨拿出兩個版本進行比較,感受編者安排的意圖,提高自己閱讀評鑒的能力。例如六年級上冊的《伯牙鼓琴》選自《呂氏春秋》,而之前人教版的《伯牙絕弦》則選自《列子·湯問》,為何會有如此的改動?課堂上我們可以提出問題:“你認為《伯牙鼓琴》這個題目比《伯牙絕弦》好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就會發現:列子更看重結果,《伯牙絕弦》這個題目重在“絕弦”“伯牙絕弦酬知音”,雖然故事強調了伯牙的重情重義,但是總感覺多了些悲壯,而少了點歡欣,悲觀了些;而《伯牙鼓琴》更看重是過程。雖然題目只是在說伯牙彈琴,但是很符合本單元的藝術主題。《伯牙鼓琴》講的是彈琴,《書戴嵩畫牛》講的是繪畫,《月光曲》講的是《月光曲》的來歷,《京劇趣談》講的是京劇。所以《伯牙鼓琴》這個題目會更好。
同樣的,學習世界名著,也會接觸到不同譯者的版本。如六年級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不同譯者的句子,在課堂上可以拿出來比較,讓學生說說他們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課堂上可以出示課文編者所選的俞東明、陳海慶翻譯的“這是這個小鎮前所未有的最輝煌的一個夜晚。”張友松翻譯的“這天晚上的偉大場面是這個小鎮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還有成時翻譯的“這是小鎮經歷過的最激動人心的一夜。”孩子們通過比較就會發現,“輝煌”這個詞語寫出了人們歡慶孩子們平安歸來場面的宏大,更能襯托出人們無比激動的心情。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理解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比較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能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把握關鍵信息,讀懂編者意圖。比較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也有助于教師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尋找并優化“比較點”,善于抓住“比較”的支點,在關鍵要點之處實施對比。好鋼用在刀刃上,學生的學習激情有限,時間有限,集中思考的能力有限,比較要在關鍵語言、形式內容、價值思辨、編者意圖等環節上進行,將文本閱讀不斷向縱深處推進。當然,任何方法的習得都需要經歷“感知+理解+運用=掌握”等階段,教師只有讓學生先行經歷學習,再在必要處引入比較策略,指導學生使用,并設計訓練讓學生加以鞏固,直至掌握,才能讓比較真正成為提高學生閱讀評鑒能力的有效策略。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祝新華. 促進學習的閱讀評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107.
[2] 李茂林. 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探究[J]. 科普童話,2017(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