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姿
摘? 要:小班化教學之所以會被學生和家長廣泛青睞,主要是因為其應用性較強,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需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總體特點,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小班化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段,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小班化;基本原則
一、課堂提問要緊密聯系教材內容,具有針對性
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的問題設定時,需要將問題和課本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積極地進入問題的思考和分析中,在得到正確答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為之后的課堂開展奠定良好的鋪墊。筆者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如果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通過主題圖并提出“你從這幅圖中能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這樣直白且緊扣教學主題的問題,一方面能夠使問題更加具有直觀性和探究性,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后續的教學工作節省時間。
因此,在小班化小學數學課堂中,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要充分地準備提問材料,無論從形式內容還是從時間選擇上,均需做到心中有數,切不可將課堂提問流程變成形式主義。筆者認為,提問就像語言對話一樣,是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技巧性的,發問時間、發問方式、對學生回答出的錯誤答案進行引導等,都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與精心策劃的。
二、課堂提問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具有指向性
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這個知識點時,本節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在完成學習后認識一些簡單的圖形,例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角形、圓形等。因此,在小班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計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例如問題一:(使用PPT添加不同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在這個圖中的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別有多少個?長方形比三角形多幾個或者少幾個?在設計問題時,教師不能夠將幾何圖形的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在區別涉入其中,這是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層面,還沒有達到能夠說清楚圖形內外在聯系的層面。
小班化教學的優勢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注定性和創造性,這是因為學生數量的減少,使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增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小班化教學的優勢,以提問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表現力,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時,教師需要以實際為提問基礎,就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以學生的知識起點為基礎而進行。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認知,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堂提問要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具有啟發性
(一)問題設計應難易結合
新時期的教學工作需要以學生為發展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當代教學必須滿足有教無類的教育要求,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都能夠公平地享受受教育權,實現個性化發展。所以,在進行課堂問題的設計時,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設計的方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了解教材內容的同時,了解全班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自身特點等元素。
比如在學習“通分”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將“■”和“■”改成分母相同而分式本身大小不變的分數。由于學生首次了解到“通分”這個數學概念,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步驟進行問題的設計:第一,讓學生先思考完成的辦法,組織五人為一個學習小組進行溝通交流:問題一,題目中涉及了幾個需要完成的條件?問題二,分母可以改成多少,組內自定一個答案。問題三,具體的改法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改?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第二,進行解題思路的探究,最后形成解題方法,這樣能夠層層遞進,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完成教學。針對每組中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教師可以讓每組的4號和5號學生進行第一個問題的探索,2號和3號進行第二個問題的研究分析,1號和2號進行第三個問題的解答,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創造愉快的交流溝通,更能夠保證問題的有效性。此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組的1號到5號同學的學習能力是依次降低的。
小班化教育和傳統的班集體相比較,更加具有一定的個別化教育,這種教育也被稱之為適應教育,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問題也應該滿足其適應性。提問對象的適應性和問題本身的適應性,一是能夠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二是能夠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層層遞進中建立正確的數學知識體系。
(二)問題設計應短小精煉
在進行課堂問題的設計時,既不能事無巨細,也不能統一概括。比如說在學習“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這個問題時,部分教師會以購物為課堂引導,例如“你們有買過東西嗎?相同的東西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就沒有價值性,教師應該避免這樣的提問方式。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應用PPT進行教學,在PPT上展示出同一種商品的不同價格,教師提問“應該去哪一家店買?請同學們簡要闡述選擇這個商店的原因”,這樣的問題設計既省時間又能夠直奔教學主題。課后讓學生分為3人一組,選擇一件物品去超市、網絡或其他途徑搜集價格,對比價格。筆者通過實際的教學工作發現,短小精悍的數學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可以發現,小班化教學更加適應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因為小班化教學能夠充分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三)問題設計應結合情境
筆者發現,優質的課堂設計往往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起來,為學生提供可觀可感的教學情境。學生在這種直觀的數學教學情境中,會產生對學習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和課堂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接受到刺激,從而增加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問題的討論之中。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這些心理特征,通過競賽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才能,采用矛盾式問題,引發學生求知興趣。比如在學習“游戲的公平性”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通過拋硬幣的方式,讓學生判斷“拋兩次硬幣,第一次是正面朝上,第二次則一定是反面朝上”這句話。當學生提出反對意見時,教師問學生“難道這個不符合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二分之一可能性嗎?”,通過有效地提問,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競猜和探究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小班化更適合教師的個性化課程。小班化教學,使教師擺脫了嚴格的紀律管理、家庭作業調整和對不了解學生個人需求的挫折感,對課程的熱情越來越高,這更有利于教師的個性化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提問需要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應用,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全班學生的總體特征以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定適合小班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不同提問方式。本研究中,筆者為大家總結了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啟發性這三個提問原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適宜性和交互性的提問原則應用其中。優秀的提問策略,不僅能夠活躍小班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氛圍,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自身發展做好鋪墊。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 周福榮. 小班化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基本要點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6(13):140.
[2] 陳炎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6):44.
[3] 田嫻嫻. 小班化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探究[J]. 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