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上鑫
摘? 要:學習數學的過程既要兼顧數學的特點,又要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本文從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化教學三個方面進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情境教學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激發興趣;情境化教學
一、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內容是越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越會有意識地接受學習的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開展設計性數學活動。在數學方面,教授生活游戲和活動,學生很有吸引力,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抽象數學。反過來,學生也會主動去發現、學習和應用數學,學生會發現在我們周圍有如此多的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中。
例如既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數學思想,掌握有效的方法,在實際的研究中促進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以保證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統計學”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選“學生最喜歡的水果”為例子,水果代替了學生在生活中真正喜歡的積木顏色,積木表示學生喜歡吃的水果。在搭積木的時候,教師要把數學思想滲透到教學中,然后讓學生明白只有積木是放在同一層才能查看哪些積木最高。才能學生最喜歡的水果是什么?如在“混合運算”中擴展,教師可以購買現實生活中的計算對象,提高學生對正確計算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例如小紅去文具店買東西,買五本筆記本,每本筆記本2.5元。三支鉛筆,每支鉛筆也是1.5元,問小紅用20元買這些東西還剩多少錢?首先計算筆記本和鉛筆的價格,分別為12.5元和4.5元。然后進行加減,剩下3美元。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相關知識,統計和混合運算的數學思想,也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體現了課堂有趣的數學活力,以增強實際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理解生活化教學
數學方法在學生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被教師灌輸,機械化的教學模式,易使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尤其是小學生。教師應該在不影響教學系統的情況下,設置一些便于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游戲,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游戲中去,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利息”的知識點時。教師組織了這樣一個作業:“自己做個小會計”。學生會去銀行了解當前的利率,然后請他們保存你的零用錢,怎樣進行存錢最為合算?學生非常感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重復比較的練習中,學生對利率有了一定的理解,對這種了解知識興趣是很深的。而且,本次活動也可以作為一種思想教育,讓學生實現學識與育人相統一,這樣,教學與實踐相聯系,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與學的強烈共鳴不僅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學習和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三、創情境化教學,加深學生生活化教學認知
教師要善于創造教育條件,實施數學課程生活化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它能使課堂更貼近真實生活,讓學生感受真實,如遇見真實的人,傾聽真實的聲音,強化感知,突出重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教學水平。
例如如何設置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舉例來設置情境,通過實際操作來設置情境。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學生使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進行操作。通過旋轉平移方法,把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嗯操作、觀察、思考中概括而來的。學生嘗試到自己動手成功的快樂,不僅可以掌握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對學習的興趣。利用媒體創造情境,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的特點。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難的問題變得容易理解,教學“長方體的認識”,兩面完全相同,用電腦翻譯調出兩邊完全重疊,另一面棱長長度相同,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利用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中使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四、靈活使用教材,利用生活化情景進行學習
教科書是教師的主要教學材料,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必須“照本宣科”,這將失去教學的真正含義。如果班級完全按照教科書格式進行,學生可以通過自學達到這一標準,即使沒有教師的人也可以講課。教師的責任在于如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教科書的內在含義,而不僅僅是給教科書的表面。在教學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經驗處理教學材料,并從學生的實際狀況中接觸生活狀況材料,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例如在教授負數的過程中,學生首先看到的是負數,這樣學生看到知識一開始是抽象的,教師可以把那部分知識生活化,首先,學生可以通過相對熟悉的生活知識使用引入信息來提出問題:例如小明在商店買2元玩具,但沒有這么多錢,向小芳借了2元,此時小明就欠了小芳2元,而這種欠的錢就是一個負數。學生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來了解負數是什么?對負數有了一個更為直觀的概念,隨后在引入比較難的問題進行加深知識,加深了數學的概念運用。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使用數學的知識,因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學生更容易直接轉換對比數學的抽象的概念內容,這很容易做到。同時,這樣的轉換提醒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回憶起數學課堂知識,加深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面對自己管理數學知識的能力,教師也可以這樣提問,在著名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導演想知道這個節目到底有多紅,有多少人在看,有了節目的收視率表,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讀收視,讓學生一起來幫忙導演,42150000,56710000,65040044, 56500008這組數就是《爸爸去哪兒》的收視數,讓學生幫導演讀出來,學生對這樣包含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情況十分感興趣,也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使無聊的數學知識變成有趣的數學游戲,學生也感興趣。
五、深入探究生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數學
教師在學習數學時,必須注重生活,適時改變教學體制。也有必要在學生的大腦中不自覺地反映這種模式,讓學生專注于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不是像書本上那樣,不要讓書籍成為學生學習的唯一來源要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以自己的方式構建數學知識。
例如在“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的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求梯形面積的公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尋找方法,并讓學生開始動手切割湊出平行四邊形,將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找出與梯形面積公式的聯系,通過自己動手過程找到答案,然后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教學生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學生不僅學習知識,而且是學習知識建構的過程,通過這個體驗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也數學生活化學習要達到的目的。
六、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的日常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和應用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實用性,使學生清晰地增加對數學的定義和理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更加重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和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 劉滿囤. 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漫談[J]. 情感讀本,2016(14):67.
[2] 黃平. 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J]. 教育,2018(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