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課標出發,探討了人文素養的含義,也探討了目前線上英語閱讀課中,師生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線上閱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并且以仁愛版九年級Unit 3 Topic 2 Section C為例,簡述了如何在英語閱讀課中,讓學生感受中西文化的異同,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線上閱讀課;人文素養;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陳燕君(1986.02-),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人文素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是指導初中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指出在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凸顯出“人”的重要性,引出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本論文重點探討的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人文,從字面上的含義就是人類文化。素養即一個人的修養。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即是學生通過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人文素養,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統一。人文知識包括了學生所學的各科知識,在英語方面,學生的人文知識凸顯了英語的工具性;人文精神,則是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的人文思想,并且將人文思想內化為自己內在的基本的價值觀、世界觀。
二、當前英語線上閱讀課中培育學生人文素養存在的問題
受新冠疫情影響,教育部下發了“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的通知。接到通知之后,原本習慣課堂教學的老師,開始熟悉線上上課軟件,改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設計,這對許多老師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以前在英語閱讀課上,對于培育人文素養所產生的問題,在線上的教學中同樣存在,而且線上教學還衍生了其他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方面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因為課時數的限制,部分老師覺得無法教完課本的內容,加上教育思想較為落后,教育目的還停留在“考試考什么我教什么”的層面,因此閱讀內容僅僅限于該堂課的文本內容,沒有向外以及向內的延伸,沒有涉及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往往,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是最容易最值得引發學生思考的部分,沒有這一部分,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處于單方面的被動的接受狀態。
教育思想的落后,導致教育方式相對落后。閱讀課上,教師僅僅是提煉出一些重點詞組句子,之后讓學生反復背誦。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往往就幾句話帶過,學生很難在僅僅記背文本的靜態學習中,感悟到文本內容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即使能感知到也是很淺層,難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在線上,不自覺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開始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二)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的意志力比較薄弱。在閱讀課上,學生對于比較長的閱讀篇章有畏難情緒,不愿意靜下心來,去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進而去探索文本內容的深意。其次,很多學生養成了課上埋頭記筆記的習慣,他們在課上,與教師互動較少,而人文精神的內容,往往需要學生去領會、去感悟,并且去思考。再次,學生的人文素養意識不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功利性比較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是與學習成績相關的,他們重視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對于人文精神的內容不夠重視。對于課文中的閱讀篇章,往往會覺得這是考試不會考的就不認真。特別是在線上,學生對閱讀的重視度不夠,再加上自制力不夠,課堂上與老師互動效果就非常差。
三、線上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一)教師應形成正確的教學觀念
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教師要轉變只教授文本的教育觀念。為了形成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應該認真學習課標精神,以立德樹人為主要的教育目的。緊抓此目的不放,教師的每個教育目標就會圍繞著此目的展開。只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在閱讀課上,教師就能夠以自身的學識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兒童到青年的過渡期,也是三觀發展的主要時期。在這個時候,他們的人文素養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應該深刻意識到,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確立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的志向。
(二)優化教學設計
英語教材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這些知識能往往蘊含深刻的教育意義。這些知識只有通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才能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在以學生為主導地位的課堂上,教師要發揮創造力,在閱讀課的設計環節中巧思設計,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漸入佳境,慢慢隨著教師的設計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內容,探索閱讀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在滲透人文精神的過程中,閱讀課不能僅限于教師的單方面講解,更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設計環節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他們才愿意感受文本,深入分析文本,積極思考。在線上教學中,由于教師和學生無法像線下課堂教學那樣,面對面接觸,所以優秀的教學設計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顯得更加重要。網絡的誘惑很大,學生的自制力普遍較弱,教師要進行線上閱讀課之前,課堂活動應該提前設計好,一些環節可以利用上課平臺跟學生互動,既可以檢驗學生是否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也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在互動中,加深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四、教學案例
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英語學習,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異同。學生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英語交流,更是從文化異同中感受到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個很大的范疇,筆者將從厚植文化自信這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線上英語閱讀課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將以仁愛版九年級Unit 3 Topic 2 Section C為例,探討如何在英語閱讀課中,讓學生感受中西文化的異同,并在異同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話題是仁愛版九年級英語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個話題。 本話題的Section A講的是王俊峰在去機場的途中,遇到陌生人及陌生人的手勢語。Section B 講的是不同國家和不同人的身勢語所表達出來的含義的異同。Section C講的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著不同或者相同的含義。本話題的前三課從手勢到肢體再到具體的事物,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展示了文化的異同,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感受到文化異同。
本課是本話題的Section C,在前兩課的基礎之上,繼續介紹英語與中文的異同。本節是閱讀課,通過呈現“dog”的相關短語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rose”在中西文化中的相同含義,讓學生體會到文化有異同。在文化交流中,注意到詞的不同含義,才能更好地交流。在文化異同中,使學生感受到中文的博大精深,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本話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大多數學生對于身勢語呈現的不同意思展現了極大的興趣,在興趣之上,本課內容將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并形成積極互動。此課的閱讀篇章脈絡清晰,文章第一段即點題——不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進而文章二三段闡述了“dog”的相關短語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了“rose”在中西文化中的相同含義,并且總結,在文化交流中,注意到詞的不同含義才能更好地交流。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九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因為是線上形式,連線上課的學生有100人。學生的英語水平呈現兩極分化。然而學生在課上思維比較活躍,學習態度積極,樂于和教師互動。
在接觸身勢語的時候,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再次接觸文化之間的異同,特別是遇到狗這樣的單詞,活躍的學生將會更加積極,但是這兩個班的學生自制力還是不太夠,怕講到感興趣的話題過程中,會靜不下心來深刻感受文化異同中的人文情懷。
(三)教學目標
1. 語言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掌握以下詞匯的含義:differently、negative、consider、honest、positive、ancient、magical、creature、emperor、compare、courage、underline、mistake的含義;
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與課堂活動,熟練運用以下詞匯與詞組:consider、honest、ancient、compare、courage、mistake、at time、 compare... to、make mistakes;
2.思維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運用閱讀策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3.情感目標:通過感受中西文化差異,接納不同的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學生獲取文章中三個事物在中西文化中的異同的事實性信息,并且通過事實性信息,分析文章脈絡,通過閱讀來發展寫的能力。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根據所學、所感,來感受中文的博大精深,厚植文化自信;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來跟外國友人介紹中西文化的異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步:導入。展示一幅動圖,圖片上一個學生左右搖頭,提問:What does the body language mean in China? 學生自然能夠回答: Agreement. ,再問: Do you remember what it means in India? 因為學過本話題中Section B的內容,學生能夠回顧到之前所學內容,知道答案是“disagreement. ”。因為是線上課程,這兩個問題,希望學生通過打字來回答。通過舊的知識,讓學生有個學習準備,也從學生的回答引出“Body language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進而引出“Besides body language, some thing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第二步:讀前活動。讀前活動主要是通過展示一幅幅與本節課有關的圖片幫助學生掃除生詞障礙。
在掃除生詞障礙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本課主題,激活已有的知識背景。
第三步:讀中活動。
1.快速閱讀。給學生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做一個match的練習,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這個match練習線上連線,讓學生來回答。之后,再次讓學生快速閱讀,選出最合適文章的標題。在這個環節,已有先前的match練習做基礎,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個部分讓學生把答案打出來顯示在互動板上,教師可以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2.精讀環節。在這個環節,給學生一個個任務,讓學生仔細閱讀文中信息,繼續感受中西文化異同。首先讓學生找出關于狗的詞組。找完之后,先讓學生說出“狗”在中文中是積極含義還是消極含義,在英文中是積極含義還是消極含義。這個活動可以通過網課平臺讓學生選擇,平臺可以立馬顯示出學生所選答案的比例,教師可以在線上直觀地看出學生有沒有選對。之后,讓學生講出書中關于“狗”的那些詞組是什么意思。之后繼續讓學生思考,中文中還有哪些關于狗的詞組或者諺語。同時也讓學生講出“狗”在英文中的意思,并且再給學生展示一些關于狗的英文詞句。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填寫課本表格中關于狗的練習題,填完之后,讓學生仔細閱讀第二段的內容,與學生探討中西文化中“龍”的用法區別。討論之后,學生繼續填寫表格中關于“龍”的練習。填完之后學生閱讀第三段,詢問學生在中西文化中,“玫瑰”的含義是否是一樣的?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讓學生繼續填寫玫瑰部分的練習,之后一起校對這道題的答案。
在精讀過程中,也是跟學生一起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教師提前準備好思維導圖的模板,中心點寫上be considered/regarded as,在枝干上有著dog、dragon和rose。dog、dragon和rose每個都有兩個次枝干,教師與學生在精讀的互動過程中,把學生回答的關鍵詞一起填到思維導圖中去。
第四步:讀后活動
讀后復述。精讀環節中,是教師將學生的簡短答案填到思維導圖中去,精讀之后,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文本內容,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輸入轉為輸出,從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這個環節給予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讓學生看著屏幕上的思維導圖進行復述。之后再通過網課平臺連線三個學生,讓學生復述課文。
寫個小短文。給學生看個Youtube上爆火的視頻。假設李華有個英國筆友Tom ,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請同學們從網上找出中西文化中異同的兩個例子來,幫助李華給Tom回信。因為一節課程時間有限,這部分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完成。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采取相應策略去閱讀,從閱讀中感受中西文化異同。其中,思維導圖的繪制要讓學生自己繪制會更好。本節課通過圖片視頻等手段,讓學生在文化異同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厚植學生的文化自信。
五、結語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是學習如何用英語交流,更要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接觸、體驗不同的文化,形成正確的三觀。英語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但武剛.英語課程人文性內涵的探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3):48-51.
[3]張書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滲透[J].智庫時代,2019(102):119-120.
[4]劉曉文,吳劍波.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中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方法——以滬教牛津版《英語》八年級教材為例[J].探索與實踐,2020(8):124-127.
[5]尤永艷.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策略[J].英語教師,2016(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