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旻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校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整體性與系統性出發,設計結構化教學活動。在結構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認知結構,深入理解各知識邏輯層次與發展脈絡,從而對學生結構化思維與整體思維進行有效培養,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數學知識,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整體思維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按照教材中知識點排列順序進行分章教學,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阻礙了小學生思維整體性發展,對教學效率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結構化教學模式被逐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皮亞杰認為結構指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一個集合,這要求教師充分歸納總結教材中各個知識點,并進行分類,將點連成線,將線連成面,從整體性出發,展示結構化數學教學內容,并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構建完整的知識脈絡和邏輯層次,促使學生建立有條理、完整性的數學知識體系。本文將從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出發,分析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期望能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一、整合知識板塊,調整認知序列
由于小學數學教材設計對學生個體關注度有限,知識點較為零碎且分散,缺少完整呈現結構,導致學生缺乏對教材知識點的整體化認知。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加強對教材知識點的研讀,整合各知識板塊間的邏輯順序,重點關注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和個體差異,以學生認知規律與知識發展脈絡為基礎,對學生認知序列進行匹配,幫助學生找到數學學習的最優通道,令學生對知識點序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應對教材知識點進行完全整合,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清晰的學習脈絡,確保結構化教學模式的落實。比如,在“圓的認識”這一課程中,教師應基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則,將知識序列分為三個層面:(1)為學生建立整體感知序列,教師應在課堂開展前讓學生充分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并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圓的基本特性,促使學生從整體層面進行思考,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學習圓的基本知識點后,教師還須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讓學生對比其他平面圖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與圓的差異,在有效溫習舊知識的同時,理解圓形的特殊性質。(2)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圓各部分元素的認知,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圓規等輔助工具自主畫圓,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半徑、直徑、圓心等重要概念,進而加強學生對圓基本性質的理解深度。(3)教師需幫助學生再次進行整體感知序列,深化對圓各元素的理解,可通過圖片或視頻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從生活實際出發,將之前的學習經驗與認識聚集至圓的特征上,讓學生感受圓的整體應用價值。此外,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問題討論:為什么要將車輪設計為圓形?若舉辦套圈比賽,參賽者應該排列成一字形還是圓形?經過討論,學生可充分聯想,發散思維,進一步理解圓的本質。
通過上述教學環節可以發現,畢竟小學生大腦尚未完全發育,其對所學的知識可能會存在印象不深的情況,具體體現在學習新知識后便忘記了舊知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整合教材各個知識板塊,鼓勵學生時常進行知識聯系與回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全面性和整體性的認知,將學生認知序列與數學知識進行匹配,有利于學生消化新知識、整合舊知識,推動結構化教學。
二、把握知識關聯,掌控內在本質
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在進入期末復習階段時才為學生進行知識整合與總結,其實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也應該進行關聯教學。關聯是指各知識間存在的聯系與共通之處,教師應準確把握數學教材中知識點內在關聯,將分散知識點連成片,對數學知識進行整合歸類,把控數學知識變化歸類及內在屬性,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發展數學思維。
教師需要在備課階段形成完整的教學系統,并加強對學生思維的關注,因此教師需要在授課時將碎片化知識點制成思維導圖,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章節內容,逐漸建構結構化數學思維。依舊以“圓的認知”這一課時為例,教師應通過三個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嘗試:其一,由于圓不僅是單線條內容,而且與各個不同元素均有關聯,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多種輔助工具畫圓,在畫圓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圓的大小對其半徑、直徑有何影響?應用不同方式畫圓有什么地方相同?圓心的位置能決定圓的位置嗎?動手畫圓后學生可發現不論用何種方式畫圓只要圓心、半徑為定值,所得圓形均一致。其二,教師應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圓的知識元素間的關聯情況,教師可要求學生對直尺進行改造,在其上方鉆孔,把鉛筆穿入孔中,固定其中一點,另一支鉛筆旋轉一周,進行畫圓,通過對直尺的改造,學生發現直尺的長短決定了圓的大小,是圓的直徑,若想畫出不同大小的圓,需對直尺長短進行改造。對此,學生對圓的三元素(圓心、半徑、曲線)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加強了學生對關聯元素的體會。其三,教師應幫助學生領悟關聯元素,教師應提前為學生準備圓形與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讓學生分別在兩張紙上折出圓形,之后觀察兩張紙片折出圓形的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主實踐,可發現正方形只有四條對稱軸,而圓存在無數條對稱軸,這些對稱軸均相等,且對稱軸的交點正是圓心。
教師通過教材知識點間的關聯,讓學生對圓的各元素有更深入體會與了解,并將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對數學知識內在結構的構建有重要作用。
三、重視知識循環,構建認知結構
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全面性和整體性,小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是最基礎、最簡單的,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其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簡而言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呈現螺旋上升的循環狀態,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循環,并通過循環規律充分歸納總結各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內化數學知識,構建完整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在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認知。在“圓的認知”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循環引導:其一,先讓學生自主研讀教材,并進行思考,比較圓形與其他所學圖形的異同之處。因為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已經帶領學生充分掌握了圓的基本屬性,所以在這一階段應著重于利用所學知識對圓展開再次分析。教師可提問:“長方形有什么特征?是使用什么方法證明出來的?能使用折紙、畫圖、測量的方式將圓的特征表現出來嗎?”這個問題能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并循環應用所學解決新知識的疑惑,促進學生思維認知發展,令其學習方法得到循環上升。其二,將實際應用的循環加以強化,由于數學教學最終需要回歸日常生活,教師需幫助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比如,教師可讓學生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常見的圓形,并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圓形相關的動畫,說明圓對生活的意義,讓學生將目光聚焦于圓本質,應用數學知識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學生體驗圓與其他各種圖形、與自然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圓的魅力。
在以上教學工作中,教師重視數學知識的循環,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應用關聯化、系統化、結構化思維,將無序化、碎片化的教材知識點進行結構化分析,利用循環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對學生結構思維的發展有積極促進意義。
四、加強數學實踐,深化知識理解
數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比較強的自然學科,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很少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故而導致小學生對很多數學知識處于淺層理解的狀態,不懂得如何對知識進行優化運用,更不懂得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不僅重視學生的成績水平,還重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因此,教師開始適當加強數學方面的實踐,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此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實現學以致用。
當然,數學實踐不一定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或學校,教師在課堂上便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數學實踐,比如學習到“加法”這個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先拋出一個問題來進行情境創設:“同學們,如果熊大和熊二同時向兩個10 mL的量杯中倒了一杯水,其中熊大往1號量杯中倒入9 mL的水,熊二往2號量杯中倒入
5 mL的水,那么他們一共倒入多少毫升的水?”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動漫視頻或圖片的方式來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全身心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探究學習,并將兩個10 mL的量杯放在講臺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有的學生便將2號杯中的水倒1 mL到1號杯中,1號杯中的水變成了10 mL,2號杯中的水則變成了4 mL,兩個杯子中的水一共為14 mL。通過簡單的實踐,學生對“湊十法”有了更為具體和深入的了解,并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懂得運用此種算法來快速進行計算,保證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對小學生而言,數學教材中部分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單純的語言講解并不能增進學生對這類知識點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進行運用。為了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堂上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和理解數學知識,最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其數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對成人而言較為簡單,但對小學生而言并不容易。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保證教學的整體質量,可對學生結構化思維與整體思維進行有效的培養,這對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應以新課程改革作為指導,注重對各知識點的總結與整合分析,通過對教學過程實施結構化創建,把握各教學階段單元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結構化教學以及加強數學實踐,在優化和豐富教學模式的同時,還能實現教學的整體化、實踐化以及結構化,幫助學生搭建完善而詳細的數學框架和結構,從根本上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顏春紅.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過程評價解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2):49-53,57.
[2]劉莉.見木又見林——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之友,2018(3):26-29.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QG145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