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丹
摘要:館校共育課程屬于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小學科學課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但它又與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驗在學習方式、實踐方式和與其他學科融合這三個方面。館校共育課程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豐富學生科學學科學習生活;促進了教師課程開發意識的提升,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極大促進了學校與社區的交流與互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館校共育,綜合實踐活動,區別,探究式學習
一、什么是館校共育
在博物館特殊的場景下,博物館配合學校開展的科學素養相關的教育。館校結合教育常見的形式有:①以科普場館為主要承擔方,科普場館圍繞學校教學內容,承擔課程或活動的策劃、設計和實施等任務,學校或教師負責組織帶領學生參與的教育形式;②以學校或教師為主要承擔方,學校或教師圍繞學校課程標準制定教學任務,結合博物館提供的設備、器具、標本等資源,獨立實施的館校課程;③場館直接將各種類型的課程或活動作為教育資源提供給學校或老師,學生選擇性地體驗合適的項目,這種館校結合的形式與學科的課程標準關系較小,結合度低。
但無論采用哪種形式的館校結合課程,都屬于綜合實踐活動。
二、科學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區別
根據教育部2017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可知,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為了輔助教學目標實現,通常會進行很多科學活動,這些科學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的區別。
1.學習方式的區別
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科學課倡導的是探究式學習,通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產生共鳴,主動去探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綜合實踐活動則更加強調的是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主要是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等方式,接受理解既有的結論,聯系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的是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
2.實踐方式的區別
科學課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課程,主要以實施探究活動作為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較為多樣化,比如我校開展的體驗類綜合實踐活動——“四川科技館進校園”,主要以體驗一些課堂實驗中不易用到的實驗儀器和裝置為主;觀賞類綜合實踐活動——“參觀三星堆博物館”,主要通過參觀、聽講解等方式了解歷史和一些特殊展品。科學課程中的探究活動更注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實踐過程,而綜合實踐活動大多基于學生的經驗,以及學到的知識,將其應用于生活中,動手實踐是綜合實踐的基本學習方式。
3.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有較大的差別
科學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強調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的相互滲透。綜合實踐活動則是將經驗應用于生活與社會實際,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習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申,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三、館校共育案例實施與啟發
基于此,我校針對于學生開展了“四川科技館進校園”的活動,以蠶、絲綢為主題的南絲綢之路研學旅行,也帶領老師們去參觀了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科技館進校園”活動開展之時,四川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將科技館的儀器搬到了學校,讓孩子們在校園內就可以體驗到科技館的儀器,再加上專業的講解和解說,讓孩子們可以在“玩中學”“學中樂”,通過實際操作去體驗和領悟小學科學課程中一些較為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如:力學、電學、光學等。活動開展之時得到了學校學生的積極參與,部分學生通過集體參與和分組活動等形式參與到了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中。
與此同時,學校也將館校共育的理念運用到了學校教師能力提升培訓中來,分批開展了參觀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活動。參觀完之后還讓老師們據此行進行了持續一個多月的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的探討研究。
據此,館校共育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豐富學生科學學科學習生活
科學教材中的很多課程都是基于學校校內、班級內的活動,館校課程會極大地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參觀中學習、欣賞,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園課程。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當地的博物館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對動物、植物以及三星堆等文物歷史有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認識,這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建構整體知識體系。在館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合作學習、如何與同學和睦相處,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讓科學學習生活變得更加有趣、生動。學生除了科學課程,在其他課程中也積極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學生對實踐活動課程產生情感而獲得體驗后,整個學習過程就進入了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
2.促進教師課程開發意識的提升,豐富學校課程體系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展現出了極大地學習熱情,反作用與教師,極大地促進了教師館校課程開發的意識,激發了教師課程開發的熱情,促進了館校課程開發的完整性、系統性以及精細化。豐富的實踐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發展。
本研究是在四川成都市樹德小學開展,涵蓋小學全學段,從實際情況出發,師生積極參與,研究內容以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物質科學領域)為主,根據學生需求組合設計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活動課程并帶領學生走進場館,實施活動課程,為我校研發相關校本課程提供參考,潛移默化地促進著我校小學校本課程的發展。
3.促進學校與社區的交流與互動
親自體驗場館活動的深入程度也會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素養的發展。通過館校活動課程體驗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各門學科間的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極其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科學素養。在館校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為了讓課程安全有效且有序地實施下去,校方、教師以及社區會多次進行溝通交流,這極大促進了家校溝通,學校與社區的互動與交流。
參考文獻:
【1】鄭鈺.趙妍 從科學課程標準看博物館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