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標
(阜陽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目前,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文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相對傳統文科而言,新文科強調前瞻性、創新性、交叉融合性。“新文科”與傳統文科最大的區別在于文理交叉,將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理工科技術應用于文科專業深度融合,培養新時代復合型人才。“新文科”的核心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新專業、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等進行探索與實踐,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當前,為適應社會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金融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能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和政府金融監管部門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金融管理人才[4]。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金融產業新業態,急需大量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金融人才,這使得高校需要對已有金融類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養新模式。本文以阜陽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的金融工程專業為例,探討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與具體措施。
根據“立足皖北、服務安徽、面向全國”的辦學定位,金融工程專業致力于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金融業高素質人才,建設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專業。金融工程本科專業創辦于2013 年,至今有6 年的辦學歷史。2016 年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修訂培養方案,融入“六位一體”實踐育人特色。2019 年根據“國標”再次修訂專業培養方案。2016 年,金融工程專業獲批校級品牌特色專業。到2021 年,已為社會輸送了600 余名金融人才。
金融工程專業的特色包括“區域金融”特色、農業經濟特色和“六位一體”實踐育人特色。作為皖西北糧食主產區唯一一所本科高校,把培養面向地方適用金融人才作為專業建設的著力點和落腳點,積極把服務地方經濟的理念融入專業建設中去,形成了顯著特色。同時,在阜陽師范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的“六位一體實踐育人特色”指導下,金融工程專業從培養方案到教學組織管理都堅持了應用導向和實踐特色。金融工程專業鍛造了一支面向區域金融、地方經濟的師資隊伍,產生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成果,形成了金融工程特有的學科優勢。
近年,在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和實驗平臺支撐下,金融工程專業獲批多項網絡資源課程建設項目,教師普遍采用現代化線上教學工具,利用錄播課等方式將傳統課堂內容線上化,實現翻轉課堂等形式的線下教學改革。僅2019 年就取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40 余項。積極承擔地方橫向項目,運用項目資源把學生納入對地方的調查研究中去,在實際運用中培養學生的調查研究和學習能力,有效地支撐了金融人才培養,成效明顯。
持續優化人才政策,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制訂目標明確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師資培養計劃、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青年教師導師制及實施方案,通過青年教師授課賽、青年教師教案評比、智慧教學先進個人、 線上教學優秀案例評選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師資隊伍的規模不斷發展,職稱、學位、學緣結構不斷改善,教學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在原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基礎上,2016 開始進行了金融工程標準化教研室建設。通過建設標準化的教研室活動場所軟硬件設施、運行管理制度、工作職責以及工作考核標準,有力推進了基層教學組織的規范化運行,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堅持標準化原則和制度化原則。本專業制定了完善的專業課程標準、實驗課程標準、綜合實驗標準、實踐學分標準等教學標準。并建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完整監控體系:事前監控方面,主要包括培養方案的完善、教師備課要求、教材與教學計劃審定及青年教師試講等制度;事中監控方面,主要包括期初期中教學集中檢查、領導隨機檢查、學生評教、教學督導常態檢查、實驗實訓常規和隨機檢查、實習見習管理、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等制度;事后監控方面,主要包括期末教學檢查、期末考試管理、試卷及論文質量分析、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等制度。同時,還注重對質量監控效果的分析,主要包括畢業論文質量分析、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等。
金融工程專業注重對畢業生的培養,在學科競賽方面,獲得優異成績。每年由學院招生就業部門組織用人單位開展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問卷調查。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畢業生質量的綜合評價較高。對畢業生道德素質、敬業精神、工作態度、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反映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在90%以上。
深入貫徹“三全育人”思想,融入課程思政和金融科技元素,構建一套適用性強、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地方應用型高校特色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面向新文科建設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綜合改革路徑,打造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才兼備,熟悉金融業務、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金融人才。
在推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類人才的需求,深入貫徹“三全育人”思想,推進“四個回歸”,把課程思政和金融科技元素融入人才培養理念,以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為導向,從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質量保障、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開展金融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構建科教融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和實踐教學機制,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金融類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在金融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從培養目標、育人資源、培養機制三個方面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思想。在金融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要堅持以正確的價值觀教育為核心,以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目標。在育人資源方面,要以高校師資隊伍、教學平臺、教學體系等資源為核心,充分吸納銀行、證券機構、企業行業校外社會資源,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金融人才育人資源體系,打造面向新時代金融人才培養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在培養機制方面,基于學生普遍規律和個體差異性特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實習實踐和課外活動。教師要深入走進學生學習生活中,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以引導激勵機制促進學生成長發展。
第一,根據金融工程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優勢等因素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取向,明確課程思政的形象設計和具體著力點,清晰定位金融課程思政特色。第二,充分挖掘金融類課程思政元素,將正確價值觀與課程知識點相融合,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金融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的引領,這樣也使得高大上的理論原理充滿活力。第三,根據金融工程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優勢,利用學校教學力量和社會資源,構筑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第四,努力打造金融類課程思政品牌,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全面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金融行業的技術更新和產品創新對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主動適應金融市場變化規律,設置并強化金融科技培養方向,調整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具備互聯網工具的運用能力、 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以及更強的溝通和創新能力,滿足“互聯網金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數據和技術是金融科技的核心驅動力,針對當前金融行業的最新崗位和工作內容對金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重點培養能夠綜合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金融領域問題的復合型金融人才。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加入大數據、區塊鏈等知識內容,構建面向金融科技需求的完整課程體系。然后,以新興金融科技崗位需求為導向,高校主動與金融企業深化合作,打造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合作和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人才資源和行業資源共享,提高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質量和實踐能力。最后,打造以校內教師為主,校外教師為輔的金融科技教學團隊。校內教師具有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但是還需要強化將金融與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融合的能力,大力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校外教師主要是銀行、證券機構、企業行業等金融科技領域資深人士,具有豐富的金融科技實踐經驗,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給予實踐指導和行業引領。
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面向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全面構建培養目標分類、培養過程分段的人才培養模式。大一期間,主要是通過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實現價值目標引領;大二期間,主要是通過專業課和金融科技類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金融科技思維;大三期間,通過專業核心課學習和實際案例分析,提升學生金融科技實踐能力;大四期間,通過進入金融科技公司實習實踐,培養學生解決金融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就業做準備。
通過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思想,探索金融人才精準培養模式,在阜陽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工程專業,全面實施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和金融科技思維的金融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措施,以期培養德才兼備,熟悉金融業務、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金融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