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文化層面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的主要困境是文化沖突。由于世界上民族眾多,即使是同一民族也會出現跨境分布的情況,這自然使各個民族會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全球文化日漸交融的情況下,文化在融合的同時也會帶來沖突,而有著共同文化認同的交流正是解決文化沖突的主要對策。在此情形之下,中國境內德昂族在龍陽節這天會同境外的德昂族同胞歡跳龍陽舞,共同祭祀自己的“圣父圣母”。這一活動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促進了文化融合?;诖?,通過分析境內外德昂族同胞歡跳龍陽舞這一現象,探究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發揮的現實作用。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跨境民族;德昂族;龍陽舞;文化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話題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其思想之深遠,體現著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憂思;其立意之高深,著眼于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出現過許多民族群體,他們依靠血緣、地緣等因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有的民族自成一個國家,有的民族共生組成多民族國家,這也就造成了當今國際社會上,文化表現形式呈現豐富多彩的狀態,這種狀態造成民族國家的文化表達、文化認同的差異性。不同民族國家的矛盾和分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文化價值差異造成的。筆者立足于跨境民族舞蹈認同感這一視角,討論文化認同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問題。在“跳”的氛圍中進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解決文化沖突,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助力。
一、跨境民族德昂族的概述
(一)德昂族的文化生態
德昂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其分布范圍較為廣泛,在境內主要分布在德宏、保山、臨滄等地,在境外主要分布在緬甸的撣邦、克欽邦等地。作為一個跨境而居、主體在外的民族,境外德昂族人口數量約為100萬,超過境內德昂族的人口數量2萬多,且境外德昂族綜合實力較強。雖然跨境而居,但“居住地相鄰、民族同源、宗教同宗、民風同俗、語言通用、跨境通婚”所造成的民族文化的差異,卻在建構著新的民族關系。跨境而居的民族勢必會受到不同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影響。隨著國家意識形態的逐步發展,德昂族的文化建構也從民族層面開始轉向關于國家認同的思考。
(二)龍陽節的歷史流變與龍陽舞的樂舞元素
1.龍陽節的歷史與流變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龍陽節在德昂族歷史中沉寂多年。1994年隴川縣德昂族文化發展進步學會舉辦了第一屆龍陽節,這才讓龍陽節再現歷史舞臺。之后,德昂族大大小小村寨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建造龍陽塔,以此來表達對父母的崇敬之心和重振民族的覺醒之心。在龍陽節這一天,德昂族人會在廣場中間豎起一根龍柱,龍柱腳下用竹、木圍起,呈大花籃狀。來自各支系以及境外的德昂同胞敲著鑼、打著鼓、跳著舞,用采來的鮮花、樹葉裝飾龍柱下的花籃,并澆上水。節日廣場中央的龍柱代表著太陽照耀下的德昂圣母,人們用采來的鮮花為她進行點綴裝飾,并伴隨著“咚咚咚”的水鼓聲在龍柱下跳起婀娜多姿的舞步,以此表達對圣母的敬仰。龍陽節為期三天的狂歡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族人們相互問候,并交流往年的收成情況和來年的發展意向;其次,少男少女們在活動中尋覓著自己的心上人,當男女雙方情投意合時,小伙子會把自己早已編織好的小花籃送給對方,作為定情物;最后,人們開始慢慢散去。自此之后,德昂人開始進入農耕生產階段:種田的下壩進行勞作,種茶的踏上采茶之路,經商的開始外出工作。
2.龍陽舞中的樂舞元素
(1)音樂
龍陽舞表演中的音樂主要是器樂演奏。器樂演奏由德昂族傳統器樂(水鼓、铓、镲)完成,四個放在地面的铓、镲以及四只及以上的水鼓配合演奏。樂器以龍柱為中心,擺放在隊伍的內側,三種樂器相互配合,形成舞蹈節奏。德昂族聲樂旋律清亮、音域高亢,極富激情。
(2)舞蹈
龍陽舞以龍柱為中心,男女各一隊,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內圈,伴隨著音樂的節奏同手同腳順時針舞動。龍陽舞的動作并不復雜,對初學者來說也并不難學,極易參與進去。
男女的舞蹈動作以“圣父圣母”這一故事情節為依托進行編創。女子動作意喻撥開云霧,見太陽,而太陽代表父親以及愛人;男子多有雙手劃來劃去的動作,意喻將水面上的雜質和異物撥開,露出干靜清澈的水面,可以使自己的愛人(母親)生活得更加舒適,水面清澈也可以時刻看到自己的愛人(母親)。
隴川德昂族人民在對龍陽舞文本的解讀上保留了龍陽文化的內涵,并將“圣父圣母”傳說故事貫穿在舞蹈動作之中,賦予舞蹈動作以獨特的民族特色。在此基礎上,他們將龍陽文化中的符號隱喻傳遞到舞蹈的文本信息之中,將抽象的民族文化內涵轉化為可以被觀者具體感知的真實場景。
(三)龍陽舞在德昂文化價值體系中的作用
宗教在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無論投入多少關注都是值得的。直至今日,宗教依然根植于德昂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今社會中,龍陽節的宗教色彩都是最突出的方面,它在提供一種娛樂方式的同時還讓人產生敬畏之感。龍陽舞被德昂人看作是沒有隔閡的身體語言,德昂族通過龍陽舞建構對祖先的歷史記憶,也借此教育后代,延續民族的精神和血脈。舉辦龍陽節為德昂族文化與跨境“異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文化盛會緩解了跨境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的不適感,為跨境民族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增加自信心,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龍陽舞中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樂舞的載體
我國各族的民間舞蹈中,“樂”與“舞”結合的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景頗族的目瑙縱歌、佤族的木鼓舞、德昂族的水鼓舞、拉祜族的葫蘆笙舞等都是樂舞結合的藝術形式。樂舞的節奏性使“樂”與“舞”二者完美相融:音樂襯托舞蹈,賦予舞蹈靈魂;舞蹈配合音樂,使音樂更具直觀的視覺沖擊力。龍陽舞中的樂舞元素相對簡單,動作簡潔、節奏清晰、參與者易學。這種載歌載舞的族群活動將不同族群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互動中產生文化的碰撞與精神的交融。
(二)“視覺、聽覺、動覺融合”的舞蹈氛圍
人生來具有視、聽、嗅、動覺等感官感覺。動覺是舞蹈作品表演、欣賞、傳播以及溝通中最為重要的感官感覺之一。人類在歷史發展初期,就存在著通過“舞蹈形式”以溝通神靈的行為,并借此來表達祈求豐收、祛病逐疫的美好愿望,舞蹈成為人類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儀式。龍陽舞最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在于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而在于來自世界各地的德昂族同胞皆可與參與其中的聯結感。在“視覺、聽覺、動覺融合”的舞蹈場域之中,文化隔閡漸漸消除、民族精神得到宏揚。
在舞蹈過程中,境內外同胞相互感受、體驗、強化、認同著德昂先民不屈的意志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精神,旨在通過互動交流使“圣父圣母”成為德昂族精神的象征符號。在跳龍陽舞這一互動過程中,民族精神在碰撞,民族文化在融合,民族習俗在共鳴,文化差異在消散。龍陽舞使關于民族融合的抽象想象照進現實,提供一種實在的聯結感,這種切身參與其中的沉浸性正是舞蹈藝術所特有的魅力。
三、龍陽舞在德昂族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一)以突出的文化符號強化民族認同
各民族往往會將本民族樂舞中的場記調度、動律、力效、服飾、道具等都賦予獨特性,以此作為區分本民族與“異我”的身份表征。龍陽舞作為德昂族人的身份象征,匯集了德昂族人祭祀“圣母”、祈求風調雨順、祛病逐疫、匯通交流等民族記憶。這些記憶被編進龍陽舞中,融入進德昂同胞的記憶里,以此達到“自我”與“他者”相區分的目的。就目前來看,盡管龍陽舞沒有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多樣的舞蹈形態,卻使得參與者可以在舞蹈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群體力量。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魅力使得境外的德昂族同胞趕來參加自己的節日,境內外德昂族同胞每參加一次龍陽節,民族文化認同感就得到一次提升和升華。
在差異化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各民族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樂舞。即使場記調度、動律、力效等方面各有差異,但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媒介的表達形式,這種特性造就了民間樂舞獨具自娛性、參與性、能動性等特點。舞蹈作為一種共通性語言,既是跨境同胞認同自我、區別他者的手段,又是跨境民族解決文化沖突、拉近同胞情誼的有效方式。
(二)以綜合的舞蹈形態重構文化認同
1.“他者”視域中舞蹈藝術展演
受全球化的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界限逐漸模糊,跨境同胞來往日益密切,雙方文化也正在相互影響。民族傳統文化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之下,會為了文化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取向而對藝術形式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從而構建出一種新的藝術展演形式。龍陽舞以群舞的形式順應多方文化消費主體的需求,發展出新的藝術形式,并通過族群展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多方行為主體的文化互動中,龍陽舞被重新定義、建構出來,不同國家、不同支系的德昂族人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文化體驗。為了讓異文化者更快參與到文化交流中去,龍陽舞的動作形態發生重組,單一民族節日演變成跨境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節日。與此同時,民族文化認同意識也正在重組。
2.文化認同到國家認同的轉變
跨境民族因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其文化主體必然受到國家主體意識形態以及上層建筑的影響而產生自我文化成分。這種自我文化成分恰好削弱了跨界民族血緣認同和宗教同宗所帶來的“國家離心力”“民族主義”等不安全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會給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沖突與威脅。龍陽舞以一種平和的方式,拉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將跨境民族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文化認同三者融合在一起,并將其引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這一主題上來。在觀看活動的過程中,作為“文化他者”的觀者會被境內外德昂族同胞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深深地震撼。境內外各支系共同積極參與其中,這會使文化主體者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時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通過這種共通的身體語言,跨境民族的文化在舞蹈展演中得到升華。
四、結語
眾所周知,世界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跨境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也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關注的問題。若跨境民族無法達成文化認同,那勢必會造成民族文化沖突,不利于文化融合和民族地區的穩定。而以龍陽舞為代表的舞蹈活動能夠培養跨境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正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總而言之,只有不斷完善國家文化認知范圍,增加民族認同的現實意義,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才能讓跨境民族之間減少認同差異性、減少摩擦、增強民族共生性、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對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可與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2]資華筠,資民筠,等.舞蹈生態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3]薩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達,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4]鄭曉云.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6]歐建平.世界藝術史·舞蹈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7]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8]劉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楊志明.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張正軍.文化尋根——日本學者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11]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論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12]巫允明.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13]魏美仙.他者凝視中的藝術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藝術建構的人類學考察[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43-47.
[14]吳紹良.民間樂舞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4.
[15]雷勇.論跨界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現代建構[J].世界民族,2011(2):9-14.
[16]鄧柳.從目的論看旅游文本翻譯[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17]江東.現象、功能、價值——親歷目瑙縱歌[J].民族藝術研究,2012(3):25-32.
[18]巫達.舞蹈、象征與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爾蘇人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5(5):21-26.
[19]劉嘉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及存在問題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6.
[20]陳明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作者簡介:周群,云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