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霞
摘要:目的:探討尿毒癥患者分別應用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改善凈化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尿毒癥患者80例進行研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給予綜合護理。結果:觀察組尿氮素、β2 -微球蛋白、磷、C反應蛋白等指標較對照組更優,2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可使尿毒癥患者血液凈化效果得到進一步優化,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值得廣為運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尿毒癥;應用效果
慢性腎衰竭進展至晚期就會演變成尿毒癥,臨床上常表現為酸中毒、胃腸道反應、水電解質失衡等癥狀,大大拉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臨床常通過血液凈化治療來延緩腎衰竭進展情況,延長生存時間。因而,為使血液凈化治療療效得到可靠保障,需對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本研究比較和分析給予尿毒癥患者綜合護理的運用成果,詳細見以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計算機隨機表法將我院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尿毒癥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8~75歲,平均(56.69±3.42)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75歲,平均(57.18±3.39) 歲。簡單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毫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1)評估病情:護理人員基于患者病情、運動、生活習慣、心態等多方面的考量,制訂更具貼合患者病情現狀的護理方案。(2)健康宣教:通過講座、一對一面談等多種差異化健康宣教方式先讓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個初步了解,在大致知曉血透意義、注意事項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與醫護人員做好日常工作的配合。(3)飲食指導:需遵循少鹽、少糖、少蛋白質、少磷、清淡、維生素、礦物質豐富的飲食原則,在做到健康飲食的同時,確保機體可獲得充足的能量補給。(4)心理干預:從日常交談中不知不覺的引導患者用積極平和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多和其聊一些勵志話題,盡可能幫其排解內心憂愁。(5)運動指導:待患者身體有所好轉后,為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可指導患者進行適度運動,讓其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打太極、散步、跳操等)即可。
1.3觀察指標
從尿氮素(BUN)、β 2 -微球蛋白(β2 -MG)、磷(P)、C 反應蛋白(CRP)四個指標評估患者的血液凈化效果。
1.4統計學分析
用 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n=40),BUN(22.79±1.26)(mmol/L), β 2 -MG(3.11±0.72),P(1.50±0.45)(mmol/L),CRP(11.19±1.27)(mg/L);對照組(n=40),BUN(25.62±1.30)(mmol/L), β 2 -MG(4.31±0.86),P(2.36±0.61)(mmol/L),CRP(13.40±1.35)(mg/L)(t=8.941,P<0.001;t=8.794,P<0.001;t=5.683,P<0.001;t=7.417,P<0.00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尿毒癥患者腎功能已發生不可逆轉性病變,機體各功能器官都處于日漸衰竭狀態,血液凈化治療是臨床上延長患者生命的常用醫治手段。然而,長期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持續降低,營養不良、心力衰竭等多種并發癥頻發[2]。
常規護理無法及時對患者心理、情緒等多方面需求做出及時回應,護患關系不夠融洽,患者依從配合度較低。隨著人性化理念的不斷倡導,社會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期待值越來越高,綜合護理憑借全面、優質、舒適的護理服務受到越來越多患者和家屬的認可,在臨床上廣為應用。其中,基于病情評估的護理方案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對疾病認知度得到進一步提升;適時的心理疏導可讓患者對自己傾訴出內心各種壓力,護理人員從中找到根源所在,并用預后水平較佳病例重新燃起患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飲食、運動指導可確?;颊邤z入機體所需的充足營養、促使機體抵抗力、耐受力得到有效改善[3]。從上述研究可知,觀察組尿氮素、C反應蛋白等指標較對照組更低,這一結果便是對綜合護理有效性的最強說明。
總而言之,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尿毒癥患者血液凈化效果,應用推廣價值極高。
參考文獻:
[1]陳雪美.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28):2.
[2]朱敏,李紅霞.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及生活質量的作用分析[J].中醫學報,2019,000(002):2.
[3]高紅艷.不同血液凈化護理模式對尿毒癥患者凈化效果及生活質量評分影響分析[J].人人健康,202,513(004):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