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芳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護理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質量中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62例失眠患者,隨機分2組,每組31例。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加入心理護理干預,比較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PSQI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能積極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效果顯著,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失眠;睡眠質量;
失眠屬于睡眠障礙類疾病,患者臨床主要表現出入睡難、易驚醒和醒后難入睡。長期失眠還會引起神經衰弱,對心理健康、社會功能造成極大的損害,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臨床對失眠多用藥治療,可是效果不佳,尤其長期用藥還會產生藥物依賴,甚至產生副作用。心理干預用于失眠患者,幫助患者提高對失眠的認知能力,配合睡眠指導,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睡眠質量[1]。本文對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失眠病例62例患者,均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資料隨機分作2組。對照組:男女比13:18;最小28歲,最大71歲,均(51.25±7.66);最短病程5個月,最長病程8年,均(5.05±1.23);觀察組:男女比14:17;最小27歲,最大70歲,均(50.89±8.03);最短病程6個月,最長病程9年,均(4.87±1.38);兩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為患者口頭宣教,幫助患者了解失眠情況,更好的配合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心理干預,受失眠影響,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焦慮、沮喪等情緒,使睡眠障礙情況加重。護理人員監測患者情緒的變化,主動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及時發現負性情緒,找出誘病原因,為患者提供關懷和鼓勵,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組織家屬共同幫助患者,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鼓勵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針對患者文化程度,選擇通俗易懂語言為患者講解睡眠發病機制,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控制患者睡眠行為,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以此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培養患者健康的習慣,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可以利于患者恢復正常的睡眠。晚餐忌過飽,睡前2h患者忌做過激的體力活動或腦力活動,訓練患者腹式呼吸,保持身心的放松。
1.3觀察指標
護理后2個月,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患者的睡眠情況,評價維度有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每項組成包括7個因子,每個因子0-3分,每個維度總計21分,以得分高代表睡眠質量差。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SPSS22.0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 】表示,t值檢驗,P<0.05說明差異明顯。
2 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PSQI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
3 討論
睡眠作為人體正常生理反應,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的關鍵活動。一旦長期失眠,就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也會使心理上表現出異常,影響正常的生活。使用催眠藥能緩解病癥,可是作用有限,長期用藥易產生藥物依賴,出現毒副反應。所以,在用藥以外需要一種非藥物療法,從而控制失眠癥狀的加重。有研究發現,失眠時,大腦過度興奮,而抑制功能表現出明顯的紊亂,這與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2]。所以,通過心理干預調節,可以明顯改善失眠癥狀,深入應用心理學方法,幫助患者疏導情緒,能糾正患者認知誤區,為患者提供精神安慰和支持,取得預期的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貝貝,張曉穎.加強心理護理在中醫神經內科失眠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06):1031-1035.
[2]趙明英.心理護理聯合睡眠干預對腦外傷并發失眠癥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情緒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1,8(10):1772-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