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君
(西安航空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在線課程是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一種體現,其內容涵蓋精品開放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1]。自2013年以來,政府層面和高校層面都積極投入在線課程的建設,從政策、經費、技術等方面為在線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創造了條件,與之相關的文獻數量也在急劇增長;但近幾年,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文獻數量有所下降,可以看出,我國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已從迅速升溫過渡到逐漸沉淀的狀態[2]。
那么,趨于穩定之后,我國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研究前沿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理清這些問題,對于后續研究方向的確定與把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以近五年中國知網(CNKI)中關于在線課程的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發文分布、高被引文獻以及關鍵詞共現、突現等多方面的分析,對我國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與前沿進行了梳理,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收錄的學術期刊,分別以“TI=('網絡'+'視頻'+'在線'+'線上'+'開放'+'遠程') AND TI=('課程')”和“TI=('慕課'+'MOOC'+'SPOC')”作為檢索條件,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時間范圍為2017—2021年,檢索時間為2021年9月30日,共檢索到1 405篇文獻,去除重復文獻以及廣告、書評等,最終篩選出有效文獻1 170篇。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引文空間)的簡稱,是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款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3]。它除了可以進行引文空間的挖掘之外,還提供了其他知識單元之間的共現分析功能。
由圖1可知,自2017年起,關于在線課程的發文量整體呈下降的趨勢,由2017年的300多篇下降至2021年的100多篇,可以看出,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熱”已趨于平緩,即國內學者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已逐漸趨于理性狀態。2020年相較于2019年發文量稍有提升,可能與2019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有一定關系(該文件對本科在線課程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與原則)。

圖1 關于在線課程的年度發文量統計圖(2017—2021年)
發文期刊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線課程研究的載體分布。對研究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涉及期刊共有237種,說明關于在線課程的文獻分布較為廣泛。表1所列為近五年發文量排在前20的期刊,其中一半以上為教育類期刊,在線課程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產物,這樣的分布理所當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驗教學及圖書情報類期刊的發文量也相對較多,說明在線課程在這兩個領域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另一方面,表1所列期刊的總發文量為565篇,占總體樣本的48%,可以看出,關于在線課程研究的載體較為集中。

表1 主要發文期刊統計
圖2為近五年發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機構網絡圖(圖中節點越大,表示發文數量越多),由圖2可以看出,在線課程的研究團隊主要分布在師范類院校或者大學的教育學院。其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與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發文量較多,分別為20篇、16篇。北京大學是以汪瓊等人組成的團隊研究為主,南通大學研究人員相對較為單一,多為錢小龍一人的研究成果。且各個學校皆是獨自進行研究,目前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網絡。

圖2 發文機構網絡圖(發文3篇及以上)
研究樣本共涉及1 326個發文機構,其中有26個機構的發文數量在5篇及以上,有16個機構的發文量為4篇,41個機構的發文量為3篇,116個機構的發文量為2篇,其余機構發文量為1篇,即80%以上的機構發文量為1篇,表明在線課程的研究機構分布比較分散。通過統計發現,發文量≥5篇的26個機構共發文190篇,占總發文量的16%,進一步顯示了我國在線課程研究機構的分散性。
通過對發文作者的共現分析,可以得到作者的合作網絡圖,如圖3所示。圖3中標出的為近五年發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由圖3可以看出,研究者之間合作較少,只有個別形成了固定的研究團隊。其中,汪瓊、楊曉宏、趙磊等有相對固定的合作人員。汪瓊團隊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以綜述和實際應用分析為主,包括在線課程發展回顧、學習者行為分析、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等;楊曉宏團隊的研究以在線課程教學質量認定研究為主,包括認定現狀的調查、認定標準的構建等;趙磊團隊主要專注于國外在線課程的運營機制探析,包括edX、Udacity、Coursera等多個在線課程平臺的經驗及啟示。除此之外,由表2可知,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錢小龍(20篇),其研究多是以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為例,進行在線課程商業模式的研究,包括成本結構解析、核心資源解析、渠道通路解析、客戶關系解析等多個視角。由此可以看出,各個研究團隊或“高產”作者皆有自己的研究關注點,且保證了一定的持續性,但是各團隊多是獨立研究,較少進行合作。

圖3 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發文3篇及以上)
依據普萊斯定律,發表論文數量為Mp(其中,Npmax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論文篇數)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且全部核心作者的發文量應占論文總量的一半[4]。本文研究樣本中作者發文量最高為20篇(Mp=4篇),即核心作者的發文量應在4篇及以上。表2所示為發文量為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計15人,總發文量為101篇,僅占總體研究樣本的十分之一左右,說明核心作者及作者群尚未形成,即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力量目前相對比較分散,缺乏具有權威和影響力的作者或團隊。

表2 發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名單
一般來看,高被引文獻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對高被引文獻進行統計與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發現學術研究的核心人物和文獻引用規律等[5]。表3所列為2017—2021年期間被引量排前10的文獻,這些文獻基本發表于2017—2018年,且被引頻次都在80次以上。由表3可以看出,這些文章多以“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為主題,其中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占比尤為突出,說明在近幾年的研究中,許多專家學者傾向于結合在線課程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

表3 高被引文獻統計
通過對關鍵詞的檢索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獻涉及的領域和內容,挖掘學科的研究熱點[6]。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中的關鍵詞共現圖對近五年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進行梳理與分析。關鍵詞共現圖如圖4所示,圖4顯示了出現頻次超過10次的關鍵詞。由圖4可以看出,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主要有以下兩個維度:

圖4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出現頻次超過10次)
(1)在線課程的建設研究:包括具體課程的建設思路、現狀與優化策略以及課程平臺的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例如,劉睿等(2018)從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教學技術與方法、開放課程管理等方面入手,開展了基于具體教學科目的在線課程建設與探索,以期培養學生的自我更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7];蔡忠兵(2017)、聶建峰(2020)等認為,雖然我國高校在線課程的建設已取得顯著進展,且初具規模,但是仍存在基礎薄弱、認知不足、管理不善、理念落后等問題,亟須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凝聚思想共識并大力完善資源環境與配套政策建設,從而充分發揮在線課程在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實現中的作用[8-9];遲宗正等(2017)基于校內上課平臺不統一、權限設置不自主等現實問題,設計并研發了適宜于校內大部分課程和全部師生的一體化在線課程平臺,在規范學生學習秩序、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10];李白燕等(2017)則基于校間資源無法進行普遍共享的問題,開展了全市區域內第三方課程共享平臺的建設,以期匯聚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共享機制[11]。
(2)基于在線課程開展教學實踐的應用研究:包括基于在線課程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線課程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有不少學者從不同學科背景出發,開展了基于在線課程的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例如,付艷芳等(2017)設計了基于SPOC的“五階段”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下,師生關系高度融洽,學生存在感、成就感體驗明顯,教學效果顯著改善,教師業務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升[12]。趙映川(2018)、戴心來(2017)等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并梳理了在線課程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包括教學資源、師生交流與互動、環境支持等方面,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后續課程應強化內容建設、增強互動設計[13-14];張自強(2018)基于MOOC教學設計的導學、教學內容、交互和評價設計四個維度,對在線課程學習者的學習體驗進行調查與分析,并依據分析結果,從各個維度對MOOC教學設計提出了建議,以期為課程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鑒和參考[15]。
從整體上看,近五年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課程的建設及應用兩個方面,且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關于在線課程質量評價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加以關注。
突現詞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較多或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根據突現詞的詞頻變化可以判斷研究領域的前沿與趨勢[16]。由圖5可以看出,2020年以來受到關注的熱點有7個,其中,線上學習、在線教學、網絡課程以及醫學免疫學皆是因為應對疫情而受到了較高的關注;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引起了在線課程研究者的關注;除此之外,基于在線課程和虛擬仿真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是近兩年的研究熱點。

圖5 關鍵詞突現圖
本文以2017—2021年CNKI收錄的關于在線課程研究的1 170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 5.8軟件對發文分布、關鍵詞共現及突現等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并繪制出相應的知識圖譜,借此梳理了近五年來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與發展前沿,以期為后續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從總體上看,近五年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論文涉及了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多個方面,雖然發文數量呈下滑趨勢,但是2021年前9個月也是在100篇以上,進一步說明,我國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已從迅速升溫過渡到逐漸沉淀的狀態。在發文載體方面,雖然涉獵期刊較為廣泛,但發文量前20的期刊的總發文量占總體樣本的近一半,說明在線課程研究的發文期刊較為集中。除教育類期刊外,實驗教學及圖書情報類期刊的發文量也相對較多,說明在線課程在這兩個領域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在發文機構、作者方面,研究機構分布比較分散,且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作者群,只有個別研究者或機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研究團隊,且能夠圍繞各自的主題進行持續性的研究。通過對高被引文獻的分析發現,近幾年許多專家學者比較傾向于結合在線課程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以期實現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課程建設與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涉及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涉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學習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等。但是關于在線課程質量評價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
一是應重視評價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應重視課程質量評價機制的建立,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嚴格課程質量評估,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然而,依據文獻分析結果,關于在線課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建設與應用方面,關于在線課程質量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國內也沒有比較系統且權威的在線課程質量評價體系。因此,在后續研究中,應結合在線課程特點,構建相應的質量評價體系,以進一步推動高質量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另一方面,應重視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的建立。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初衷之一,是實現教學效果的改善,且依據突現詞分析結果,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是2020年以來的研究熱點,但是在現有研究中,大多是通過學生課堂表現的活躍性來判斷教學效果的好壞,對學生知識的獲得方面尚未形成較為合適的評價機制,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加以關注。
二是關注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一方面可關注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有研究指出,高校教師在結合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時,更傾向于將其看作一種驅動條件或動力因素,而非教學的替代物或額外的附加資源[17],在此種觀點下,采用融合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混合式教學,將是后續高校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可關注在線課程與其他在線學習平臺的融合應用。依據突現詞分析結果,近兩年虛擬仿真平臺以其在實驗教學中的學習自主、交互性強等優勢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注意,但是因為存在智能性不足、移動環境下實驗操作不便利的問題[18],使得目前的應用模式并不是特別成熟。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與虛擬仿真平臺或其他在線學習平臺融合的混合式教學也將是今后在線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