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水族民間美術瑰寶馬尾繡、水書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獨特稀缺,但卻瀕臨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民間傳承人保護,更需要制定屬于當地的法律條例等,用法律的方式加以保護,以保證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4
我國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我國淳樸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精神風貌,在歷史舞臺上占據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水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自稱“睢”,水族與古文化發源地睢水流域有緊密關系,唐代開元年間設立的以水族人為主體的羈縻撫水州,是封建王朝承認水族為單一民族的開端[1]。水族不但有屬于自己的語言——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而且還有獨特的文字——水書,同時也有自己的服飾、歷法、風俗節氣。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水族人口為52萬左右,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其領土接壤的四個縣及都勻市等地,廣西、云南、湖北恩施、福建泉州、浙江云和縣亦有少量分布。貴州境內水族人口有49萬左右,占全國水族人口的94%左右,而三都縣的水族人口占全國水族人口的49%左右。
1 三都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
水族人民在歷史長河的流變中,創設了水族文化。目前,水書習俗、馬尾繡、端節、水族雙歌是水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節、水書習俗、馬尾繡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族雙歌“旭早”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曲藝類。
1.1 水書習俗
水書,水語稱為“泐睢”。水族文字雖然只有500余單字,但其文字的構造以及水書內容具有獨特的文化內蘊,記錄了水族從古至今的民俗、法律、藝術等重要信息,是水族人生活中的指明燈。水書習俗側面反映了水族人的生活狀態。多年以來,水書都是靠水書先生通過口傳、手抄等形式流傳下來,在水族民間傳抄傳用,保存在其家里和頭腦中[2]。在清朝過后,水書才逐漸被外界所認識,全國水書藏量大約5萬冊,目前,在我國已收集、整理的水書約2.3萬冊,藏在北京市和貴州省的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內。
1.2 馬尾繡
馬尾繡被稱為“刺繡中的活化石”,屬于水族獨有、貴州特有的民間美術,是水族婦女世代相傳的一種將馬尾作為刺繡藝術品底物的一種獨特手藝。馬尾繡主要由馬尾和白色細毛線纏繞制成,水族婦女再將其縫制在衣服、鞋子、圍腰、背帶上,再在此基礎上添加其他顏色的線繡成花、草、蟲、鳥等圖案從而構成生動形象、多姿多彩的藝術品。使用馬尾繡技法制作的藝術品極具浮雕感,尤其是背帶的藝術效果十分奇特,初看給人眼花繚亂的感覺,但是細看會發現水族馬尾繡的背帶并非錯亂排放,其上有甲骨文“冊”圖案,并有“中正”“饕餮”“九數”等殷商文化特征[3]。
1.3 端節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水族端節一般通過水族歷法推算而出,每年舉辦時間都不固定,一般在漢族陽歷的8~10月,長達49天;是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為慶祝稻谷成熟、豐收而舉行的節日。現在一般依不同地區分為7批主要取亥日過節,亦有一些地區取午日過節。端節期間主要舉行祭祀、吃美食、登高跑馬、唱水歌、敲銅鼓和木鼓等諸多民間活動,是每年三都縣最熱鬧的幾個節日之一,是親戚互相走訪、團結鄰里的好日子。端節祭祖不同于春節,禁止用除魚以外的其他動物做供品,最常見的是用南瓜、豆腐、花生等做搭配。端節期間的民間文化活動為藝術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間。
1.4 水族雙歌
水族雙歌即“旭早”,又稱為“旭薅”“旭凡間”“旭嘔?!保虺螖的繛殡p數而得名。其內容主要源自水族的一些民間寓言,采納水族民歌旋律音調,并結合說、唱的一種藝術形式[4]。水族雙歌主要由說白、吟唱、表演(斟酒動作)三部分組成,說白在前面起到引言作用,通過簡短的幾句話或一個短小的故事,概括介紹唱段中需要表達的人物和內容;吟唱是歌的部分,和其他歌唱一樣,只是結尾不同,有固定的唱句,在場眾人都跟著一起唱和;同時,演唱者在酒席上邊演邊唱做出許多敬酒動作,具有“戲”的特征。雙歌一般在祝壽、嫁娶、上梁、小孩三朝或彌月酒席等喜慶場合演唱。
2 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概況
1985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于2004年成為第六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國家。我國在2006年頒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2008年頒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頒布《文化部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201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下稱《非遺法》);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貴州省關于非遺的保護條例較少,2002年頒布《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已廢除);2012年頒布《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08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政府專門針對水書頒布了《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保護條例》,以期對水書實現立法保護,但是在實際執行層面可操作性不強。2021年11月7日,三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印發關于國家非遺館藏(展)品征集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保護水族馬尾繡、水族雙歌“旭早”、水書習俗、水族端節這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文化自信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民族自信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當今,受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很大的挑戰。
2.2 傳承技藝后繼乏人,面臨嚴峻的傳承窘境
水書自古以來就有傳男不傳女的習俗,而現在大部分年輕人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再加上對水書了解甚少,對水書的興趣不高,而作為水書傳承載體的水書先生普遍進入老齡化階段,目前三都縣的水書先生不足300人,且超過90%為60歲以上的老人[5]。截至2022年,國家級水書傳承人歐海金、潘老平等先生已進入耄耋之年,省級非遺水書傳承人中最年輕的水書先生也已接近古稀。這些因素使得搶救水書習俗成為一大難題。水族馬尾繡和水族雙歌即便在短視頻流行的當下也同樣面臨缺乏傳承人的窘境,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傳統工藝和傳統民歌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水族婦女的就業選擇比以前多得多,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水族婦女傾向于高薪資的工作而主動拋棄了制作耗費時間長、收益頗少的馬尾繡;還有很多水族女青年為求學或其他原因而背井離鄉,缺乏水族生態環境的文化熏陶。而水族馬尾繡的國家級文化傳承人目前僅有韋桃花、宋水仙兩位,而且她們都已近花甲之年。水族雙歌“旭早”在水族的世代傳承大部分體現在水族的中老年一代,老年人很熱愛水族曲藝,喜歡用DVD或者錄音機播放水族曲藝,對水族兒童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大部分青少年都會一些附唱部分,但會主唱部分的人依然罕見,而且對現在年輕人的影響作用有限。當今,僅以傳統方式慶祝端節概率很低,大部分人出于工作原因會提前去主人家過節,造成祭祖順序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大多數年輕人對傳統端節的文化記憶多停留在飲酒和品嘗美食或其他娛樂方式層面,而關于祭祖、賽馬、對歌等知識了解不足,造成水族端節文化的傳承或多或少有些變味兒。
2.3 保護機制不全面
三都水族自治縣在開展非遺保護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鄉鎮與村寨的非遺保護依然沒能有效開展。留在農村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與留守兒童,不識字的較多,很難意識到非遺的意義與價值。鄉鎮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展較晚,缺乏專職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在保護與管理工作上嚴重落后,僅用將水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收入博物館、檔案館的方式對其進行保護,難免越俎代庖,人為割裂了水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水族社會生態環境的關系,造成無源之水,變相加速水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而且保護機構重視申報而輕視保護的現象較為普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難以開發,導致放任其自生自滅的現象較為普遍。
2.4 法律保護機制不齊全
知識產權保護的是特定客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其特殊屬性,難以完全依賴知識產權保護。傳承人對于自己的作品缺乏法律保護意識,導致一些不法出版商去當地收集民歌整理好后便刻錄成電子資料售賣,侵害了傳承人的知識產權。在水書習俗方面,對于一些傳承人的法律保護僅僅是每年為他們發放補貼,而對其一些研究、技藝傳承等方面缺乏保護;再如馬尾繡等代表性較強的民族工藝品缺乏相應的商標權保護,沒有特定的屬于當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條例。
3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3.1 日本
當今世界最早關注非遺保護的國家是日本,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便提及非遺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對非遺的保護方法和范疇。日本政府把那些造詣深厚、身懷絕技的藝人和工匠稱為“人間國寶”,并且于1955年就開始不定期選拔,確認后由國家保護,并在每年發放一定津貼作為特別扶助金以磨煉技藝、培養傳承人。
3.2 韓國
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就開始注重對民間文化、傳統民族文化的搜集與管理工作,并于1962年頒布《文化財保護法》,對不同級別的非遺分不同等級給予相關的經費保障。韓國政府為保護文化傳承人制定了層級式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不僅為非遺傳承人每月提供100萬韓元的生活補助,并對最頂層的“保有者”的公演、展示、研究、擴展技能等各項活動提供全部活動經費。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政府建立了從國家到省、地區的輿論監督體系,并接受公眾的監督,以保證公平公正。
3.3 意大利及其他國家
意大利是全球第一個采用國內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意大利政府針對傳統手工業、文化遺產頒布了相關法律,如1889年頒布了《文學藝術版權法》[6]。
對民間文學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意大利政府實行無限期制度;對于民間文化的使用要獲得相關部門批準并繳納一定的使用費后才可使用。意大利政府在保護非遺和文化遺產的長期實踐中,探索了“意大利模式”——政府主要負責保護,管理和經營由私人或企業負責,這有效提高了私人、企業的積極性。
美國在1976年頒布《美國民俗保護法案》,經過工作人員的極力搶救,一些即將老化和腐蝕的資料基于民俗資料數字化技術得到了傳承。埃及認為,民間的傳統文化屬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使用期限類似于意大利。
4 法律保護路徑探析
4.1 制定非遺保護條例,完善法律系統
根據上位法的原則,在以我國的《非遺法》和貴州省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參照的基礎上,依據三都水族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制定屬于三都縣的切實可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尤其是在水書習俗、馬尾繡等保護上,應注重制定對傳承人的保護制度。倡導公法主導私法輔助的方式,健全法律法規和配套機制,這樣的立法方式更有利于三都縣的非遺保護。加強知識產權法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商標法對馬尾繡作品的保護。
4.2 積極發揮政府主要負責的法律保護模式的作用
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氣之一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對于保護非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可以充分調動人力、財力、物力進行非遺的搶救保護工作。因此,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引導民間群眾參與非遺的搶救工作。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借助新聞、報紙、短視頻、電影等傳播路徑,加大對三都縣非遺的宣傳力度,提高非遺在民眾中的普及程度,將非遺文化產業的工藝品推出去,進一步保護非遺產品。
4.3 將非遺納入公益訴訟制度范圍
通過公益訴訟制度實現對非遺的進一步保護。非遺是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體現,非遺的所有者是國家,將行政部門、社會團體作為訴訟主體能更好地協調公法與私法之間的關系。公益訴訟介入非遺保護工作,可以增強非遺保護的剛性,引發全社會同參與、全社會同行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5 結語
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應該得到保護,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一項義務。水族水書習俗、雙歌“旭早”、馬尾繡、端節這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體現了水族的文化風貌,同時更是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的重要符號。在當今的法治社會,既要保護少數民族非遺藝術文化,又要保證其藝術價值不褪色,不僅要從法律制度層面對其加以保護,還應完善其他的非遺保護方式,保證對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盡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潘朝霖,韋宗林.中國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1-3.
[2] 韋學純.中國水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189-190.
[3] 韋章炳.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水書歷史檔案文獻研究綜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97-101.
[4] 趙凌.水族音樂研究綜述[J].歌海,2017(1):80-82.
[5] 羅春寒.大山鳳凰:水族[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20:63-65.
[6] 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6):61-68.
作者簡介:潘秋梅(1998—),女,貴州黔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