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強調綜合與個性并舉,是當今教育體制的主旋律。在初中階段,情感教育成了教學設計的考慮方向,美術學科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路徑,能客觀反映提倡學生綜合發展的價值。滲透情感教育,能加強初中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其形成感性思維,進一步作用于教學效果。初中階段開設美術課程,并非為了培育藝術家,而是通過易學的美術技巧陶冶學生情操,讓他們看到生活積極的一面,對未來保持美好憧憬,鍛煉其創造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美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7-017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60
教育課程的設計既涵蓋嚴謹的理性科學,也包含感性的人文內容。教育過程并不能完全偏理性地培養學生的固定思維,特別是初中階段,學生個人情感體系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只有把理性與感性融合起來,才能真正達成理想的素質教育。而以往應試教育形式下,大部分學校并不會過多關注美術,導致其價值未能表現出來。
一、情感教育理論剖析
(一)情感教育特征
情感教育是教育領域的特殊部分,其外在表現特征首先是興趣性,教師在踐行教學計劃時要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個人興趣,將興趣視為導向,使學生喜歡上學習,理解知識的力量。其次是成功性,現代初中生思維成長速度較快,部分學生對成功有較高的渴求意識。教師要予以肯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再次是審美性,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圖是提升初中生的審美水平,美術學科的核心就是審美,借助有效的情感教育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最后是創造性,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生本身存在差異,開展情感教育也要考慮學生的特點,摒棄單一的教育形式,教師要有創造性,引導初中生逐漸培養創造能力。
(二)情感教育價值
首先,情感教育有顯著的興趣性特征,可以培養初中生的認知。利用興趣進行思維指引,通過學習實踐明確個人興趣點,繼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強化認知能力。其次,幫助初中生形成優秀的品質。通過日常的情感滲透,聯系情感事件體現的優良品質促使學生受到熏陶,有意識地學習故事中的人物。最后,可以增強初中生的審美能力,現代社會家長對子女的藝術審美提出了一定要求,部分學生早早就接觸繪畫及音樂等,初中階段也愈加關注培育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可以讓初中生體會美,豐富情感,完善個體人格。情感教育在初中階段有積極價值,有利于優化學生的學習成效,提高其人際維系能力,對他們今后成長與人生規劃都有現實意義。美術教學要有意識地滲透情感教育,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優秀的情感品格,對美擁有獨特的感知力。
(三)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美術是人文課程的范疇,“情感”是必須面對并需巧妙運用的要素。教師唯有在教學中關注情感融入,初中生的個人情感才能落在美術作品上,使作品蘊藏人文性,體現人間百態。情感教育本質上是作用在知識、意志等維度,所以美術教學和情感教育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元素。美術授課不能脫離作品,情感元素需要以作品為依托,美術授課情感元素的外在展現是作品情感的體現,可以從作品的內在與外在分析其中蘊藏的情感。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均需要創作者投入情感,精美的藝術作品可以引起人們共情。藝術作品,尤其是美術作品和個體情感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系,透過作品往往能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情感。教師在賞析作品課上運用情感教育引領初中生體會創作者通過作品表達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其審美情感。外在層面主要體現在視覺上,作品傳達的能量會影響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美術授課內容的設置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利用視覺上的文化體現,促使學生養成道德意識。另一方面,美術教育在情感教育領域的地位。開設美術課程的意圖是陶冶情操、升華情感,和情感教育不謀而合,美術教學是情感教育實現的主要渠道。美術作品分為抽象與具象兩類,抽象作品是把現實存在或腦海構思的事物簡化或者變形呈現,是創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發泄,線條及顏色搭配等均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剖析這類作品也屬于情感教育的范疇。而具象作品強調再現客觀事物,初中生更容易理解具象作品,從情感層面而言,具象作品表達的創作者的情感更直觀,視覺沖擊更強。“斷臂維納斯”屬于典型的視覺吸引,其展現的自然神態能調動觀者的情感體會。在欣賞這類作品后,學生內心的情感也會升華。美術作品都含有豐富的情感,賞析、學習藝術作品可以促使初中生在創作者的情感中學會借助美術作品釋放個人情感。
二、情感教育滲透于初中美術教學的路徑
(一)增強教學情感的融入
第一,內容的情感化。實現教學內容的情感化就要注重選用課本,不僅要符合常規美術知識的講解需求,還應保證內容的生動性與深刻內涵,利于學生情感的養成。初中生的情感教育要始終重視道德感,美術課程也一樣。教師在設計情感教育環節時要立足作品內容,聯系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與社會道德等,幫助初中生體會跨越時空的情感,感受人文情懷。通過激發初中生正確的道德情感,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感受生活、面對未來。著名油畫“父親”展現典型的農民形象,極具感染力。透過該作品可以感受當時中國的社會形勢及畫家的人道主義。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獨立思考、形成感悟,這就是開展情感教育的價值。初中美術是輔助學生形成審美認識的主要課程,而審美情感是核心。學生對作品的評價就是其面對美的事物形成的心理感受,審美情感和活動跟隨作品內容與學生心理感受的改變而變化,學生個人鑒賞水平和興趣點有所不同,因此觀賞統一作品時視覺角度會有差異。審美情感本身豐富性特征對強化審美能力也有影響,若想有效提升審美水平,必須重視情感教育。第二,目標蘊含情感。新課改指出基礎教育階段情感培養的目標價值,這是我國多年開展素質教育嘗試之后進一步衍生的教育目標,可以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能幫助初中生收獲情感體會,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反復體會作品中的情感能夠產生連續性情感。教師要基于整體情感目標,使每節課都有情感元素融入,以此設定教育目標。初中美術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態,重視其情感需求。豐富課堂內容,用飽含情趣的內容吸引學生關注。反之,會增加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難度,甚至會引發學生的排斥情緒,使其審美認知的發展受到局限。情感教育中所有學生處于相同的起跑線,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感受情感的真諦。第三,調整教學模式。從某個維度上說,教學模式也可視為教學方法,但并非具象手段,而是涵蓋理論、目標及過程等的系統化方法。基于情感教育目標,選擇教學模式要考慮初中生情感發展,本質上要圍繞學生設計教育形式。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接受程度,以求嘗試更具實效性的教育形式。可以組織作品賞析課程,讓初中生基于個人理解體會創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要鼓勵學生自主參加美術活動,查找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資料,提升自我欣賞能力,逐漸融入課堂并形成學習興趣。如今人們生活越發豐富多彩,教育活動中的資源也展現出多元化特征。藝術美并非只體現在課程上,教師要運用好校園與個人美術資源,擴大教學廣度,使初中生接觸更多美術作品,特別是各類展館特殊的文化氛圍能促使學生形成更豐富的情感。新課改支持學生走出課堂,依托個人體驗推動情感教育。教學模式調整還涉及課上環節,既包含基礎知識點,又應增加作品鑒賞內容,使初中生在感官上有所體會。教師要充實自我,了解和作品相關的故事,通過創作者個人經歷使學生感受作品飽含的情感。調整教學模式是完善美術教學的重要革新,是開展情感教育的必經渠道。美術教師需在實踐中反思嘗試,探索符合初中生的教學模式。
(二)培育教師的情感素養
教師在教育事業中發揮著實踐性作用,既要準確傳達基礎知識點,還需注意初中生個人能力與情感的成長。教師要有效開拓自我文化儲備,優化道德修養,以保障情感教育落實的深度,達到培養目標。第一,豐富自身情感。開展情感教育,美術教師自身情感素養應該達到某種高度。但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美術從未得到重視,情感教育也就無從談起。首先應該保障教師的個人情感素養,如此他們才會注重初中生的情感,通過情感溝通切身體會學生的感受,并予以應有的尊重。豐富教師自身的情感,提高他們調動情感的能力,既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又能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美術具有極高的開放性,師生在鑒賞討論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分歧。教師要以平等的角度和學生交流,運用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教師要注意尊重初中生,引領學生實現健康的個性化發展。個體千差萬別,系統化教育不是要求所有人都達到統一標準,這和復制粘貼沒有區別。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幫助其持續性成長,向社會各領域輸送人才資源。美術授課要依托情感教育,理解學生看待美的不同角度,支持學生堅定自己的想法,對癥下藥,推進其個性化成長。第二,情感元素設計。教師授課內容要和初中生需求相同,教學設計以求知視角考慮問題。一方面,增添初中生感興趣的元素,基于課程大綱把握好基本內容,結合初中生接觸的事物調整具體教學內容。安排臨摹環節時可以準備符合當前潮流的元素,如動漫形象或者直接讓學生繪畫自己的偶像。這樣學生容易快速進入狀態,并形成愉悅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增加社會生活等情感元素,暗示學生回憶身邊人或事,鍛煉其觀察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授課內容確定教學方式,巧妙加工課堂內容,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效。教師可以多應用動漫形象,拉近課堂和學生的距離。從初中生更熟悉的領域著手篩選教育素材。教師要主動和學生交流,明確其內心想法,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生創建自由表達觀點的機會,加深其吸收教育內容的程度。如此不僅對情感教育有巨大幫助,同時也能保障學生的主體價值。第三,嵌入教學評價。美術教學存在明顯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作品賞析并無統一答案,也不能單純通過分數進行評價。個體對美的體會與認識有差異,無法直接判定某種理解有問題,所以調整教學評價形式很有價值。嵌入情感教育后,對個體情感不能用分數評估,容易干擾初中生自我表達,讓其喪失美術興趣。教學評價要嵌入學科特點與情感教育,形成多元化格局,通過教師、學生及自我評價,讓學生深刻思考自己的想法,“占領”主導地位。學生在評價同學作品時能迸發新的創作靈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教學評價關系著情感教育的落實,在評價中嵌入情感教育,學生經過多次評價他人作品能逐漸提升體會創作者情感的能力。這就是情感溝通的過程,教師要保障有效落實教學設計與情感教育,通過評價環節觀察初中生情感變化。教師要對學生的原創作品予以鼓勵及認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優化教學情感培育
第一,突出集體和個性,把兩種教學方式巧妙融合。以往的教育活動中,集體教學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更受教師歡迎。如今學生的個性越來越突出,集體教學方式不利于開展素質教育,更加提倡個性化教育。從學生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個性化教育對其個性成長有較大幫助,為此教師要靈活使用個性化教育方式,將集體和個性化教學相融合。美術教學存在明顯的個性特征,初中生對藝術作品會形成不一樣的感受,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把全體學生看成整體,實現整體性把控,基于集體共性特征確定教學方式與內容,針對部分學生的特殊情況開展個性化培養。教師在把握好共性的基礎上發掘個性元素,推動初中生綜合及個性成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打造能夠吸引學生的美術課堂,全方位激發初中生的思維,為其提供展現個人特色的機會。從情感的角度引導學生走進課堂,促進其個性化成長。第二,情感形象表達。欣賞品鑒是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結合情感教育促使初中生收獲作品里的情感元素,是美術學習的重要環節。美術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懂得形象表現的方式,把自我情感體會融入美術創作中,由此可見,美術教學活動隱藏著情感體會與形象表現兩個部分。教師應該促使情感與形象完美融合,推動初中生逐漸養成審美及創作能力。單就情感層面來說,教師可以基于作品本身構建情景,通過音樂及故事等促使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體會。大部分初中生美術專業性有所不足,教師要用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如神態與肢體語言等,使中學生逐漸感受作品情感。搭配多種教育形式,如寫生或者參加展覽等,表現作品本身,通過感受實物讓學生形成更深刻的情感體會,利用美術作品宣泄內心想法。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實踐模式帶動情感教育,使作品不再是冰冷的物體,而是蘊藏著熾熱的情感,增強作品對初中生的感染力。依托美術作品吸引學生把獲得的感受用視覺形象表達出來。
三、結語
創作及欣賞美術作品時均需要融入情感元素。初中美術教育既要傳授美術技巧,又要從情感方面加以熏陶。學校要真正把美術學科當成素質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師要注重自我提升,探索適宜的教學方式,將情感教育貫穿全過程,平衡初中生全面成長與個性化發展,利用情感教育增添感性人文氣息。
參考文獻:
[1] 馬偉.淺談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科技資訊,2020(16):115.
[2] 張靜.探究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情感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162.
[3] 李蕓蕓.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探析[J].美與時代(中),2019(8):91.
[4] 古麗米熱·圖拉克.淺談初中美術個性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9(6):126.
[5] 張雪.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3):124.
[6] 郭傳寶.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177.
[責任編輯 呂 媛]
作者簡介:張生文(1966.8—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