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敏 黃晨 陳佳慧




關鍵詞:敘事性理論 產品設計 設計語言符號 文化內涵 情感互動
引言
快節奏的社會、碎片化的生活狀態是當今社會最為顯著的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如何通過產品去緩解甚至改變這樣的狀況是產品設計師考慮的要點。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不愿意每天面對著沒有感情的冰冷機器,更愿意與產品在情感上形成交流與互動。敘事性理論應用于產品設計就是將語言符號融入產品形態設計之中,為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方法。敘事性設計理念給產品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讓產品能夠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讓用戶可以感受到產品傳遞的故事,在情感上與產品形成共鳴,進而提升產品的文化性與互動性。對于敘事性設計來說構造什么 “事”、如何“敘”是產品設計中的兩大難點。
一、敘事性設計理論概述
“敘事”一詞可以分為“敘”與“事”,字面意思就是敘述事情,即通過語言、文字或者其他方式對發生的事情進行再現和描述。在文學和符號學領域,“敘事”一詞有其特定的含義,并逐步發展成為一門探討相關敘事問題的學科——“敘事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法國學者茨維坦· 托多洛夫《<十日談>的語法》一書中[1],而敘事學在設計領域最初是在建筑景觀方面進行應用的:通過敘事賦予景觀空間設計特定的內涵,以增強其藝術感染力。20世紀90年代,敘事學被應用到了產品設計領域,從而誕生了敘事性設計理論[2]。就產品設計而言,敘事性設計就是在實現產品的基礎功能下,通過設計以敘述故事的方式表達產品的文化性與互動性,喚起用戶內心的回憶與想象,從而提升產品的感染力。
在產品設計領域,敘事性設計利用產品來敘述故事,注重產品的設計與其傳遞的故事之間的相關性。產品設計三要素:產品、用戶、環境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需要通過設計將其聯系起來,相互作用。敘事性設計構造的“事”便是聯系這三者的紐帶[3],而將構造的“事”如何“敘”給用戶的關鍵就是如何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因設計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敘事性理論應用于產品設計中所構造的“事”也是具有多樣性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使用情景下對其會有不同的感受,其所產生的情感也會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用戶的情感需求都會得到回應,從而給用戶帶來難以忘記的使用體驗。
如圖1所示為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的一款CD播放器,通過造型及拉繩開關的設計來喚起用戶的年代回憶,抓住了大眾內心深處對于成長的感悟、對過去的懷念等心理特點,不同年代的用戶自然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將所構造的“事”非常清晰地傳遞給了用戶,很好地體現了敘事性設計的理念。CD播放器、用戶與使用情景三者通過構造的“事”聯系了起來,相互影響,實現了設計師與用戶之間無形但又深刻的交流。
敘事性理論應用于產品設計中,采用“敘事”的理念對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以及功能進行設計構造,將“敘事”作為銜接產品設計完整流程的紐帶。在設計中要處理好“事”與“敘”的關系,同時要注重產品與兩者的關聯度,不能相互脫離。在使用“敘事”理念設計產品時,首先要保證產品的完整性,產品的外觀形態、功能設置與構造的“事”之間要相互關聯[4]。再者要確保構造的“事”用戶是“聽得懂”
的,用戶可以通過產品的設計感受到其表達的內涵。敘事性設計將“故事”融入產品設計之中,采用“敘事”手法將產品的文化內涵通過構造的故事傳遞給用戶,喚起用戶內心的回憶與聯想。在此基礎上將“敘”
的過程與產品的操作方式有機結合,隨著用戶一步一步的操作產品,便一步一步走進產品所營造的故事氛圍中,用戶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會進一步激發用戶的探索欲,用戶對產品的情感也會更加深厚。
二、敘事性理論應用于產品設計方法研究
如今的產品設計不只注重產品的造型與功能,還要關注產品與用戶在情感上的交互,正逐步由技術、功能優先向注重情感交互轉變[5]。
當下各式各樣的產品滿足了大眾生活的物質需求,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是快節奏的生活往往會缺少生活的溫度,大眾的精神需求成為了產品設計的設計痛點[6],設計師要向用戶表達產品的溫度和情感。基于此,在產品設計中嘗試敘事性設計的方法,利用“事”構造產品,首先選取能夠引發用戶內心觸動的切入點,讓產品擁有“故事”,進而激發用戶內心的探索欲,再者通過產品設計將“故事”敘給用戶,使得產品與用戶之間形成良好的信息傳遞,從而更好地將產品“故事”講給用戶聽,讓產品變得更加美好。
(一)利用“事”構造產品設計不單單只是以“造物”為標準,更重要的是利用“事”構造“物”來體現產品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7]。在文學領域,同樣的主題能夠衍生出許多作品,但精準選取切入點能夠讓作品脫穎而出。在產品設計領域也是如此,設計師首先要確定產品的主題以及其所要傳遞的核心理念,而切入點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事”。
“事”的選取是非常關鍵的,主要是選取能夠讓用戶更加直接地形成情感上的觸動。其次選取的“事”要能夠和用戶形成互動,用戶在接觸產品時就能聯想到產品背后的“故事”,進而在心理和感官上得到滿足。選取契合的“事”能夠讓產品所表達的內涵與用戶的思想形成良好的溝通,通過“事”的傳遞喚起用戶內心深處的記憶,讓用戶的內心得到觸動。這樣用戶與產品之間就能通過“事”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會激發起用戶對于產品內涵的探索欲望,既彰顯了產品的深度又實現了用戶的情感寄托。
如圖2為英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一款U盤——Rosetta stone,設計師想要通過這款U盤傳遞的“事”是古今的文化傳承,在設計上以古埃及羅塞塔石碑為原型,這塊石碑是傳遞古埃及文化和歷史的載體,而U盤是傳遞現代信息與數據的載體,這樣羅塞塔石碑與U盤之間的邏輯沖突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用戶自然聯想到歷史與現代之間的文化傳承。這樣的“事”通過產品本身的矛盾沖突,加深了用戶記憶點,喚起用戶內心的記憶,大大提升產品的文化性。又如圖3為Gentle GiantsStudio 工作室設計的一款“冰山蠟燭”,產品的造型以冰山為原型,蠟燭徐徐燃燒的過程象征著冰山不可阻逆的消融,近在眼前的情景能夠喚起用戶對冰山消融的遺憾之情,警醒用戶重視全球變暖這一現象,呼吁大眾保護環境。這便是設計師想要傳遞的“事”,在蠟燭的燃燒過程中,用戶一步步感受到設計師傳遞的設計理念,引發用戶的共鳴,讓用戶聯想更加深遠,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
利用契合的切入點構造產品的“事”,讓冰冷的產品變得生動起來,這便是敘事性設計的獨特魅力。從產品角度來看,產品通過其造型、材質、色彩以及功能等方面特點傳遞有效信息,引導用戶產生聯想,增強了產品的感染力與深度。從用戶角度來看,情感的交互讓產品有了溫度,激發用戶探索欲的同時注入核心內涵,喚起用戶內心的情感記憶。“事”決定了用戶聽什么故事,但“敘”才能讓用戶聽懂故事。
(二)通過產品“敘事”
“敘”指將所發生的事情講述給其他人的過程,而敘事過程的三要素分別為:事、講述者、受述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過程。美國敘事學家西摩·查特曼提到的敘事交流模型如圖4示,由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隱含作者以及真實讀者組成[8]。此模型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作者將“事”傳遞給讀者的完整過程。
對于設計領域,相應的敘事性設計的三要素會變為:產品、設計師和用戶[4],產品設計過程如圖5示。真實作者就代表產品設計師,而隱含作者則是指所傳遞故事的創造者,敘述者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而受述者是指接受講述的對象,至于隱含讀者是指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的目標用戶,而真實讀者就是指真實的普通大眾消費者。其中故事創造者、敘述者、受述者以及隱含讀者共同構成設計過程中的敘事文本,即產品本身[8]。設計師將產品展現給用戶,用戶體驗到產品背后的“故事”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感染進而對產品本身以及故事創造者產生反饋,并為設計師進行后續設計提供思路,形成一個完整且高效的產品設計流程。
設計師通過產品的外觀形態、操作過程以及使用情景給用戶營造“事”的氛圍,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逐步感受產品所傳遞出的“故事”,尤為重要的是能夠喚起用戶的探索欲,讓用戶沉浸其中,并主動去探索產品的“故事”。用戶感受到產品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并引起內心的觸動,從而使其情感需求與產品的情感表達形成共鳴。如圖6所示為一款時鐘設計,旨在提醒人們珍惜時間。設計師通過產品敘事文本的轉化,將樹木的年輪化為時鐘的表盤,以此象征時間的痕跡,作為產品所要表達的“事”,如圖7。隨著時間的變化,夜燈表面光線產生的陰影會隨之發生變化,代表時間所留下的痕跡,向用戶傳遞“時間的流逝雖是無形的,但歲月總會留下痕跡”的深層含義。時鐘的轉動將設計師內心想要表達的理念傳遞給了用戶,架起了設計師、產品和用戶之間的溝通橋梁,完成了產品的“敘事”過程。“敘”的意義在于表達“事”,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冰山蠟燭,蠟燭的不同造型只是“事”的不同選擇,用戶看到一個造型就像聽到了一個故事,但只有蠟燭開始燃燒用戶才能聽懂這個故事。因此“敘”的過程理應結合產品特性達到邏輯自洽,如果不是蠟燭就不會選擇冰山,如果不是時鐘就不會選擇年輪。
設計沒有標準答案,敘事性理論讓產品設計有了傳遞和表達的功能,不同的設計師會賦予產品不同的答案。因為選擇不同的設計切入點,產品就會傳遞出不一樣的“故事”,但無論“故事”是否一致,只要用戶能夠理解故事的內涵,引發用戶內心的觸動,喚起情感上的共鳴,那無疑就是成功的產品。
敘事性設計主要在于構造“事”與如何“敘”,首先構造 “事”就是要能夠讓用戶與之產生互動,要求所選取的“事”具有普遍性,大眾對所構造的故事是熟知的。這樣用戶在接觸產品時可以很直觀地聯想到產品表達的故事以及情感,搭建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橋梁。其次,如何“敘”是設計師通過產品向用戶傳達設計理念的關鍵,產品的“敘事”過程就是用戶的使用過程。設計師通過對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以及功能的設計,讓用戶從開始接觸產品到一步步地操作產品的過程中產品傳達的故事就會讓用戶逐漸沉浸其中,感受到產品的故事,在情感上與產品形成共鳴。產品在敘,用戶在聽,我們要做的設計就是讓用戶“聽得懂”的設計。
三、基于敘事性理論的產品設計實踐
敘事性設計將傳遞給用戶的情感進行視覺化的呈現,借助產品來敘述“故事”,讓用戶感受到產品所傳遞出的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綜上所述,在設計中融合敘事性理論對家用空氣凈化器進行設計,旨在提升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互動,讓冰冷的機器擁有溫度。本次設計融入敘事性理論,首先尋找契合的切入點構造所要表達的“事”,再通過產品造型、色彩、材質以及功能等方面的設計將故事“敘”給用戶,讓用戶“聽得懂”產品的故事,喚起用戶的情感記憶,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內在價值。
(一)選擇“富士山”設計凈化器
首先明確本次設計的核心主題也就是產品所要講述的“事”,毋庸置疑就是空氣凈化。第一步便是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山林間清新的空氣是都市生活所渴望的,在空氣質量受到愈發重視的當下,人們都會在閑暇時刻約上三五好友走進大自然,感受舒適、自然地生活。而日本富士山在全球享有盛譽,山頂白雪皚皚,景色宜人,是享受自然、欣賞美景、呼吸清新空氣的最佳選擇之一。那么富士山在大眾心中的印象便可以作為本次空氣凈化器設計構造“事”的切入點,即選取富士山清新怡人的空氣作為產品所要講述的“事”,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置身于富士山的舒適與暢然,在感官與情感上都受到情境的感染,喚起用戶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記憶。
“事”的構造不是外觀的復制,要學會提取元素,提取富士山的代表性元素并將其融入空氣凈化器的造型設計中,既能展現富士山的氛圍,又能保證其具備空氣凈化功能的產品本質。如圖8為“富士山下”
空氣凈化器設計效果,在造型上提取富士山山體輪廓以及山頂積雪這兩個標志性元素,對其進行藝術化設計保證其造型的美觀。產品色彩方案提取了富士山極具代表性的山青色作為主體色,加以白色渲染山頂積雪的效果,整體風格適合比較正式的辦公場所使用。但這樣的中性商務風無法完全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于是凈化器的色彩方案又加入了與富士山相關度極強的櫻花色,以清新干凈的櫻花粉打造精致甜美、知性柔和的家居感,擴大市場覆蓋范圍。產品從造型、細節、色彩三個方向提取不同的元素,利用山體輪廓、山頂積雪、山青色與櫻花色等提示,將空氣清新怡人的富士山具象化,讓用戶通過對“事”的了解產生對“敘”的探索欲。
(二)通過產品設計敘說“富士山下”
產品在敘,用戶在聽,我們要做讓用戶“聽得懂”的設計,就要結合人機關系進行“敘事”設計。空氣凈化器與人的交互關系建立在其運行使用的過程中,沒有敘的過程,再美的富士山也只能作為裝飾品而非產品。這款產品在凈化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加濕功能,當凈化器緩緩運行,加濕功能被開啟時,產品上端浮出的水霧構成富士山云霧繚繞的畫面,如圖9所示。用戶在看到產品的一瞬間,富士山、山頂積雪、山下美麗的櫻花都會在腦海中浮現。隨著凈化器開始工作,用戶的視覺、嗅覺甚至觸覺等多感官都會受到情境的感染,仿佛置身富士山下,帶給用戶難忘的使用體驗。整個富士山的情景在用戶內心更具真實感,引導用戶沉浸在這種氛圍中享受清新的空氣,得到身心體驗高度統一的滿足感。
產品設計不能脫離其功能性,在設計產品時不能只注重其造型的美觀與否,還需要考慮其功能設計。如圖10為空氣凈化器的功能設計及細節處理,根據凈化器的功能要求設計了進風口、出風口、注水口以及功能按鍵和顯示屏。出風口與注水口設計在凈化器的頂端,方便進行加水操作。凈化器的進風口位于產品底座部分,柵格狀的進風口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過濾雜物的進入。操作鍵位于顯示屏位于產品腰身部位,操作便捷,顯示清晰。產品集合加濕與凈化為一體,使得產品可以滿足更加多樣化的使用需求。造型設計不是把富士山搬上桌面,而是通過設計對其進行藝術化的設計處理,在保留富士山特征元素的基礎上讓用戶在使用中仿佛置身于“富士山下”。如此產品的內涵與功能同時滿足,架起了設計師與用戶的溝通橋梁,產品的價值得到升華,這才是一個完整又成功的敘事性產品設計。
結語
當代快節奏的生活帶給人們更多的焦慮與壓力,產品設計需要做到讓人們緩解壓力并感受到生活的趣味,而敘事性理論的融合很好地實現了這一設計目標,以“事”造物,以物“敘”事這一設計理念可以廣泛應用于產品設計之中,利用“事”構造產品再通過產品傳遞“故事”來展現產品的設計理念與精神價值,進而讓用戶感受到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強大的情感感染力,滿足用戶對情感交流的需求。將敘事性理論融入產品設計中,賦予產品“故事性”[9],搭建用戶與產品之間互動交流的橋梁,挖掘用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提升產品的使用體驗感與人性化。敘事性設計不僅能夠增加產品的情感表達,讓用戶“聽得懂”產品的故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下的生活狀態,為產品設計提供一種新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引導大眾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