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賀凱



摘? 要: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造型基礎(二)”為例,在實際教學中,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并系統嚴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探索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路徑,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思政教學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藝術設計;思政教育;造型基礎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2-0160-04
一、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設計
(一)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及切入點
“造型基礎(二)”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色彩表現能力、色彩運用能力的必修課程,是后續專業課的重要基礎,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培養專業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根據課程定位與反復的實踐探索,確定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為:一方面通過知識講解和優秀藝術作品案例分析,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確樹立三觀和踐行工匠精神的思想意識,另一方面通過課堂示范和主題實訓,使學生感受創作價值、勞動價值[1]。實施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為:開展課程思政主題實訓,育德于教,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明確使命當擔;結合課程思政活頁式教材展開拓展學習,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樹立職業道德和培養創新意識。
(二)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設計
1. 學情分析
“造型基礎(二)”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設于大學一年二期。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通過大學一年一期的“造型基礎(一)”課程學習,已具備一定的造型表現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相關知識與技能。“造型基礎(二)”主要從色彩表現的角度賦予專業課程新的語言與生命,學生對新知識充滿了期待。該階段學生正處青年時期,他們的性格獨立、開放、自信、積極、樂觀,正是獲取和運用知識的巔峰期,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成形的關鍵時期。
2. 理論教學融入思政元素
理論教學中,從色彩的基礎知識與調配操作、色彩構成的表現與操作、寫實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裝飾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設計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等五個模塊融入。
模塊一:色彩的基礎知識與調配操作,在理解造型藝術色彩的定義、歷史起源時,融入“自然科學觀”“中國古典哲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三觀。模塊二:色彩構成的表現與操作,在“構成藝術的色彩審美特征”知識點中,融入“唯物辯證法”“工匠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審美”等思政元素;“色彩構成的藝術表現”知識點中,緊密結合“畫面的整體關系”與“和諧發展觀”的聯系。模塊三:寫實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知識點“造型基礎色彩的工具材料及特性”融入《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典故;“風景畫的表現”融入“紅色經典傳承”,培養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模塊四:裝飾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裝飾色彩設計的基本形式”融入“中國古典圖案”“中國民間工藝”等元素,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專業自信。模塊五:設計色彩的表現與技法應用,緊密結合設計素描、構成知識的運用,融入“中國古代青銅文化藝術”“敦煌壁畫藝術”等思政元素,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工匠精神”。
3. 實踐教學融入思政元素
實踐教學中,從色彩構成實訓、靜物和風景色彩實訓、裝飾色彩實訓、設計色彩實訓等四個模塊融入。
模塊一:色彩構成實訓,融入中國古典文化藝術與圖案藝術元素。模塊二:靜物和風景色彩實訓,融入祖國大好河山和“紅色經典”主題元素。模塊三:裝飾色彩實訓,融入“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民間工藝”“敦煌壁畫藝術”等元素。模塊四:設計色彩實訓,融入“科技強國”“中國創造”“一帶一路”“新時代新征程”等元素,結合所學專業技能展開專題實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作能力,樹立道路自信、專業自信。
4. 考核評價
本課程采取多維度、側重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活動、日常表現等,注重在該課程的學習全過程中,從課上、課下、實訓成果、期末考試等多個維度融合課程思政,綜合考核評價學生(具體考核評價過程如圖1所示),將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全過程考核評價,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2]。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一)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精、準、新
1. 結合時政要點、時事熱點
結合“科技強國”“中國創造”“文藝抗疫”“脫貧攻堅”“新時代新征程”等時代主題展開實訓,引導學生研究和關注時事、考究學理、廣索素材,并運用所學裝飾色彩、現代構成設計語言,結合所學專業技能展開專題實訓,表現弘揚和描繪新時代主旋律的主題作品。
教學案例《偉大巨變》。根據相關文件指導意見,教師積極組織學生創作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前后故事的作品,描繪“精準扶貧”前后十八洞村的偉大巨變,號召學生作為時代的新青年要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目前這十八幅作品展示在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廣場(部分作品如圖2所示)。
2. 傳承紅色經典
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奮進歷史,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從祖國壯麗河山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方向、找題材、找靈感,注重歷史的客觀性和道德審美,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學案例《紅色經典》。設定“黃河頌”“紅軍過雪山”“狼牙山五壯士”等實訓主題,組織學生收集研究素材展開實訓,倡導學生傳承紅色革命精神,激發學生愛國情懷。B216F225-7544-4ACC-A9CB-09939424259D
3. 深入探究優秀傳統文化
追溯五千年優秀中國文化,解讀優秀藝術作品,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蓬勃的生命力,引導學生研究國家歷史文化,收集研究相關素材,并結合所學的裝飾畫表現技法展開實訓。
教學案例《夢回敦煌》(如圖3)。敦煌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藝術寶庫。敦煌精美的壁畫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養和裝飾藝術圖形及造型,組織學生研究借鑒,有利于傳承歷史文化,培養學生踐行工匠的精神。
4. 建設國家文化藝術素材庫
為了更有效地教學和對學生進行精準的實訓,經過數年的課程思政教學積累,課程組建立了內容豐富的“國家文化藝術”素材庫,涵蓋“敦煌石窟藝術”“青銅藝術”“國家歷史名勝”“世界著名風景畫作品”等56個板塊,為課程思政實訓操作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
(二)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
1. 線上教學建立豐富的數字教學資源
線上依托職教云等信息化平臺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立豐富的數字教學資源,綜合多種教學手段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借助視頻演示、慕課、職教云、線上互動交流研討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
2. 線下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課堂示范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因材施教教學法、多模態教學法、主題實訓教學法、拓展延伸教學法、學生課程思政優秀實訓成果展覽等教學方法[4]。
其中在多模態教學方法中,靈活運用PPT、職教云、影音資料、圖片、歷史紀錄片、活頁式教材、藝術典籍等多種教學形式,實現課堂的多模態教學,做到應用性與生動性相統一。在拓展延伸教學方法中,通過活頁式教材導讀并提問,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積累、保存各階段的優秀實訓作業,適時組織學生舉辦年度優秀實訓作品展,實現實踐性與傳播性相統一。
啟發引導教學法,從井岡山精神到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鋒精神,調動學生愛國情懷;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方向、找題材、找靈感,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道德審美,遵循科學原則,重視社會價值,樹立專業自信。
案例分析教學法,祖國大好河山、建筑形象、民族服裝、秦漢壁畫,漢墓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剪紙、書法、年畫、刺繡、影視、戲劇等,追溯五千年中國文化,解讀優秀藝術作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蓬勃的生命力,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并加以應用。
運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既可調動實訓積極性,也可為學生樹立階段性的教學活動目標。展覽更能為校園增添藝術氛圍,做到自主性與趣味性相統一。
三、課程評價與成效
(一)多元化考核評價
構建教師、輔導員、企業、學生多元分類評價體系。除任課教師外其他評價主體主要從專業學習、日常表現兩個維度,重點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表現[5]。考核評價內容主要有:正確的“三觀”“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如圖4所示。
(二)校內外同行及學生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教學成果,得到校內外同行及學生一致好評。本課程主講教師在最近這一年度的教師課程教學質量考核中被評為A等,分數高達96.16分,學生評教平均90分以上,學生滿意度為高達100%。
(三)課程思政效果顯著
本課程挖掘出16個思政元素板塊融入24個重要知識板塊,其中有7個重點思政元素融入“課后重點拓展學習任務”,6個思政元素融入“主題設計實訓任務”。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的結合率達到57%,思政課時融入比為18%,課程思政教學融入課堂實訓占65%。舉辦多屆課程思政學生優秀作品實訓展覽,積累近兩百份學生優秀課程思政主題實訓作業案。課程思政教學實施以來,高年級授課教師普遍反饋學生綜合素養有了極大提高,得到校領導、社會人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并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具有較強的輻射和推廣價值。
四、特色創新
(一)研發新型活頁式教材
活頁式教材是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做、學、教合一,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行動導向教學”的目的。本門課程積極展開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深化研究和持續積累教學經驗,在自主開發校本教材《造型基礎》的基礎上,積極研發課程思政新型活頁式教材。
(二)工作室制項目式實踐教學
工作室制項目式實踐教學的實施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目標,制定完善的工作室管理制度,綜合商業項目教學、公益項目教學及競賽項目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培養學生專業習慣和職業精神。
(三)積極開展教學研討
教學團隊持續探索基礎課教學改革,2018年立項重點資助教研課題《數字藝術設計專業群基礎課程改革》,2019年開發校本教材,近兩年開展課程思政系列教研活動,力求在基礎課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一條緊密結合學院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學生實情、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思政之路,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學模塊與實踐。
四、結語
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教育過程,高職院校的學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精心引導和栽培。單純的思政教育收效甚微,這就需要轉變思路,從專業課程開始,用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贏得學生的信任,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意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課程思政永遠在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需要所有的教學部門齊心協力,持之以恒、與時俱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踐行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豐曉.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養研究[J]. 高教學刊,2019(09):148-150.
[2] 許贊. 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18(24):40-41.
[3] 楊曉紅.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0):163-164.
[4] 黃雪峰. “互聯網+”背景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思考與實踐——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17(15):87.
[5] 劉曉陽.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05):126-128.
(責任編輯:羅欣)B216F225-7544-4ACC-A9CB-0993942425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