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筠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寫作業,進而能鞏固所學知識,鞏固語文基礎知識,對提高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有幫助,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應創新語文作業的設計方法,提高學生完成作業效率,充分發揮作業的功能,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關鍵詞:作業;小學語文;學習效率
引言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做好作業設計工作具有積極作業,其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師通過科學、合理布置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小學生未來是否面對更高層次的教育與教師教學方式有關,因此教師應著重加強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
(一)為提高作業設計的認識
大多數教師的作業往往是在上課前幾分鐘內臨時決定,并且作業是隨機布置,沒有仔細設計。隨意布置的作業,往往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并沒有通過作業的布置突出知識的重點,和對難點的練習。這樣作業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二)家庭作業機械化
每次教師教完一篇新課文,接著是鞏固練習。教師對于生詞的教法就是不斷的重復書寫。但根據目前的語文教學實踐,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堅持作業越多越好的原則。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他們布置作業時容易出現機械化,不僅浪費學生的時間,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
(三)作業形式單調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往往可選擇內容比較窄,只局限與書本和課堂,所以在內容上顯得陳舊,沒有隨著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變化,在完成的形式上,他們多是抄寫。這種模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失去學習的動力。
(四)未分析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在實際作業布置期間,往往都要求學生抄寫大量的生詞,練習大量的考試題,重復課文后面的作業題。該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小學生發揮個人潛能,而且會降低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阻礙學生思維發展。
二、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的創新策略要點分析
(一)突出多樣性
教師在作業方面,需要重新設定內容,基于學生好奇心比較重,且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對于一些繁瑣的重復性聯系容易厭煩。因此教師應合理挖掘教材,綜合分析學生個體差異,進而采取針對性作業設計,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聽”作業
“聽”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聽別人說話或大聲朗讀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與教學目標相關的音頻,訓練學生的聽力和反應能力,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他人話語的含義。這種方法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小馬過河》期間,教師在課前應確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準確認識生字,并且能夠用親切地、吃驚等表情來描寫任務說話時的神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并且播放錄音,然后找出故事中有幾個主人公,分別是誰,并且進行提問他們之間有何聯系,進而來吸引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興趣,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整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聽力。
2、“閱讀”作業
“閱讀”作業教學方式能夠起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內外大量閱讀文章,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增大詞匯量,提高文學素養[1]。
教師可在班級內找幾個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讀《小馬過河》,找出其中的新生字,感知文章內容,總結任務關系,事情發展脈絡,并且標記處優美語言。在學生閱讀期間教師可對學生適當進行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鍛煉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加寫作知識能力儲備。
3、“說”作業
說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小學生性格的差異性比較大,有的學生愛說,有的則比較內向,所以對于不愛表達的小學生,教師要多給機會,比如多給大家講故事。例如,學生回家后可以給家人講故事。故事的選擇可以來自文本,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通過“說”,可以提高語言邏輯性,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敏感度。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口吻進行對話,并且可以對故事情節進行改編,加入一切趣味性的語言,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對于同一條河,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觀點,以此進行延伸,開拓思維,發表各自的看法。
4.“寫”作業
“寫”作業的教學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通過依據實踐中進行檢驗。學生光說不讀遠遠不夠,還要通過寫作輸出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小馬過河》一文中,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詞匯進行書寫,了解新生詞的含義,并給出不同的詞組,從而加大文字的使用范圍,達到知識的內化。生詞是掌握是學習的重點,比如字的讀音,筆畫等。做到課前預習,課中理解,課后復習的習慣,且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間斷性學習,比如時間間隔為5天、10天、15天等不同時間的復習回顧,從而加深記憶。
(二)因材施教
教師應合理利用教材,突出層次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除了受成長環境、生活狀況影響外,還受思想動態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學習效果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學生的基礎差異,學會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進行教學《紙的發明》時,教師對于低水平的學生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以基本詞匯的掌握為重點,教師可先通過設計一些難度較小、趣味性較強的作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拓寬思維、增加作業趣味性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想去學習,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作業去學習。小學生面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若有很大的興趣,會自己主動獨立去完成。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注重思維邏輯性的培養,增強語文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以寓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前把學生分組,每組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語言故事創作一個話劇,然后安排學生在課堂上表演。這樣,學生的參與度就會提高,并且表現的更加的積極,充分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增加自信心。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給學生創造廣闊的空間,加強思維邏輯性,讓學生在大膽的現象中完成作業。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豐富多彩,需要語文教師充分發揮文學魅力,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創新不再是對于寫作的要求,更要在教學方式和作業內容上加大力度,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思想,選擇符合新時代小學生的學習要求的作業設計,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愛雪. 優化課堂效率——創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