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娉
【摘要】從調動學生的創作興趣、培養學生積累文字材料的良好習慣與創新能力、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及讓學生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這四個方面論述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愉快作文。
【關鍵詞】激發興趣;積累材料;調動積極性;培養習慣
寫作教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而學生寫作能力的好壞也是評價語文課堂教學優劣的主要標尺。
目前,許多學生將寫作視作包袱,對寫作有恐懼感,他們寫作文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所以,他們的作文大都滿紙陳言套話,毫無個性可言。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在寫作前有一種表達的沖動,不吐不快,由“老師要我寫”轉變為“我自己要寫”。只有在這種狀況下寫出的文章才能表達真情實感,才能體現個性化的特征。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愉快作文呢?以下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調動寫作興趣,激發創作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發揮智慧的基礎,很多智慧工作都和興趣分不開。如果學生對創作有興趣,心境愉悅地去創作,寫出的內容也就更具真意實感,而寫作文技能也會不斷地獲得提升。所以,在引導學生的習作時,我首先從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創作欲望開始。如:在引導學生的習作《記一次活動》時,我組織了學生在郊外野炊。大家可開心了,有說有笑,在抵達目的地之后進行了野炊比賽。結束時他們依依不舍,在回來的途中還談論不休。
生活是學生寫作的主要來源,功在文外。所以老師一定要創造習作機會,并做好教育動機的有心人,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開展創作活動。例:一次在夏天的課余,我將學生們送到了蓮花池旁,特意指著荷葉問道:“荷葉為什么長得又大又圓?”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是一種天然現象,是它的特點,它的精髓。”我進而問:“這是什么文化精髓?”學生們又活躍地議論開了。有的說:“夏天,它用綠葉遮擋烈日,保護蓮藕。”有的說:“它為把蓮花裝扮得美麗,寧愿做襯托品。”有的說:“它象征人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把握好這次契機,并讓學生們關注身邊的事情,并好好捕捉,寫作興趣之“火”很快就會燒出來。
二、培養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習慣和能力
任何一個作文過程都是這樣的過程:作者首先通過自己的感觀,從周圍的客觀環境中獲取信息,這些信息與主觀意識相互作用,產生創作沖動,最后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缺乏相應的作文材料的長期積淀,是無法寫成好文來。目前不少學子覺得作文困難,而不敢作文,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手頭上缺少作文材料,因而言之無物。
怎樣搜集寫作材料?我認為觀察是一個好辦法。我結合語文教材,要求學生在平時細心觀察周圍的事情,用心揣摩,多思多問,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如在介紹《落花生》一文時,我確定了書寫范圍,并要求學生在已積累的感性材料基礎上,通過平時的觀察,先取一種無生命的物品,然后再書寫它的特征。結果,學生們先后完成了《粉筆》《蠟燭》《路燈》等十多個不同主題的作文。正因為是由學生自己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和選擇,所以寫出的作文內涵豐富,各有趣味。又如,講到寫人的記敘文時,我要求學生去觀察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的語言、動作,外貌特征,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然后再寫下來。
此外,閱讀也是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手段。老師在平時也要注重指導學生多看有益的課外書,然后要求他們寫讀書筆記,記錄一些名言名句及精彩片段,談談自己讀書的感受等。使學生養成閱讀報紙的習慣也十分重要,讀報既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又可以使學生掌握大量的事實材料,這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如學生手頭上有大量的作文材料,在寫作時也有感而發,興趣自然就出來了。
三、寫作命題時要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好惡愛憎,以切合學生的社會認識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作文命題偏離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心理水平,那么他們就會感到無物可寫,無感可發,往往難以落筆,結果只好生編硬造,馬虎應付了事。假如寫作命題內容和學生的喜惡愛憎毫不相關,那學生就會感到內容索然寡味,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創作沖動,也就無法寫成好文章。所以,我注意創造作文環境,在平時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事情,探索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閃光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作文感情。如:在校園,我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少先隊活動、革命紀念日活動、春游、秋游等。并要求學生常在家里做做家務,利用假日進行社會公益活動通過指導學生積極投身社區生活,觀察生活,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增強了,寫作情感也就豐富了。
四、作文批改的形式應該多樣化,除教師批改外,應培養學生形成“自改”的習慣,增強學生寫作的投入感
教師批改作文是必要的。教師通過批改了解學生的寫作情況,以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批改和評定分數,及時校正學生作文中失控的情況,使他們達到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和要求。但只使用這一種方法,會使學生形成“作文只寫給老師看”這種錯誤的心態,影響學生寫作的投入感。為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讓學生“自改”也是必要的。例:當我組織學生們參加了花展之后,一生在作文中寫到:“美是誰創造的,是那些精心養花的人,是他們創造了美。”“菊花,你不畏風霜,但你毫不屈服,仍然傲然怒放。這正如我們在學習的路途上面臨的艱難和險阻,但我們小學生有骨氣,絕不會在困境面前垂頭喪氣,但我們有自信、有決心戰勝困難。”我在評講時逐一開導,“美”單單是精心為養花人所創造的美么?他馬上應道:“美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所以他立即把“是他們創造了美。”改為“是勞動人民創造了美。”這樣使“美”的范圍更廣,含義更深。第二小段讓他朗讀幾篇,他馬上意識到有些詞用得不妥,然后動筆把“垂頭喪氣”改為“低頭”。這一改,使習作增添了許多色彩。
教師如果多想些辦法,使學生有物可言,有感而發,使學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有所啟迪和收獲,那么,學生就會將寫作視作樂事,這樣也就不愁學生寫不出好文章。
【參考文獻】
[1]劉淼.《作文心理學》
[2]王子玲.《淺談小學作文的學法指導》? 作文指導網.
[3] 張文風.《多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9(6).
[4] 郭福根.《構建新的小學作文教學體系》〔J〕語文教學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