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摘要: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瑰寶傳承,在幼兒時期開始弘揚中醫文化。創建中醫班級,使其在班級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幼兒健康成長,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關鍵詞:班級文化? 佛手? 幼兒成長
金華市丹溪小學是以“金元四大名醫”朱丹溪命名。這位 “東南大儒”、“丹溪學派”的創始人,集儒家“仁愛禮義”的智慧、中醫“固本培元”的理論、佛學“寬容隱忍”的內涵于一身,從小飽讀醫書,治病常出奇招,有奇效,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我園北鄰丹溪路,西鄰中醫中藥文化特色街,南鄰丹溪小學,近幾年小學內建設了中醫主題校園物態文化環境,為孩子們了解和探索中草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實踐基地。我園每個班都選擇一種中草藥作為自己班級特色,充分挖細中草藥的內涵,提煉為班級精神,從而建設班級文化。
我們班是佛手班,說起金華佛手,家喻戶曉。是金華特產,全國農產品的地理標志。歷來就有“果中仙品,世間奇卉”之美譽,極富觀賞價值:其果形奇特美觀,狀如觀音纖手,或握或伸,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成熟后,色澤金黃、油亮;香氣馥郁,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氣爽;可謂“色、香、形”俱佳。有理氣化痰、止嘔消脹、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種藥用功能。
教室環境的布置,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我們要利用一切素材,有效運用教室的空間資源,創設一個生動的具有教育性的環境。
首先在班級的布置上力求體現主題性,教室外的家園欄、簽名欄以及教室內的區域牌、主題墻、吊飾等都以佛手為主來裝飾,在視覺上直觀的讓幼兒知道自己所在的是佛手班。其次,鼓勵孩子參與到環境布置當中來,讓他們一起尋找有關佛手的知識,自己動手制作相關的作品。最后,在區域中材料的投放符合主題,比如說在閱讀區投放相關書籍,創編佛手兒歌等,在種植區和幼兒一起種植桑葚佛手盆栽。
班級文化的創設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也不是班上幾個精英的展示,而是班上每個成員的結晶。在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讓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教室是“我們的基地”“我們的家”。為了讓班上的幼兒對班級主題有更深的理解,我們通過家園互動,通過多種方法一起去查找有關佛手的基本知識、藥用價值、種植方法以及相關的藥膳等。通過大家的全面收集,各方了解,經教師整理后以視頻的形式和幼兒探討,以圖文的形式布置在教室之中。
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關佛手的活動,主要從家園共育、主題墻、區域游戲、班本課程。家園共四個方面進行。我們請家長先和孩子聊一聊金華佛手,再找一找金華佛手的種植地,最后請孩子們說一說對佛手的初印象。
主題墻的布置,我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主要從我們班級開展的三大活動著手,如:趣探佛手、玩轉佛手和美味佛手。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進一步了解佛手。
區域游戲我們主要投放了三個區域,美工區我們投放了超輕黏土、毛球、兩瓶、報紙、紐扣、馬克筆等材料供幼兒創意繪畫、制作、造型等。科學區主要讓孩子們自己探索佛手,比如說測量佛手的長度、高度,數一數佛手指,佛手排排隊,從佛手的大小、輕重、胖瘦、有無葉子等特征來排列。在植物角中,幼兒們通過觀察佛手盆栽,了解佛手的生長和悉心養護佛手,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責任心。在今年的植樹節活動中,我們班的幼兒親自在種植園中種下了七棵佛手苗,體驗了勞動的樂趣,同時也讓環保的種子在幼兒的心中生根、發芽、生長。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探索發現,獲取知識。
班本課程的開展更是豐富多彩,主題是《佛手大發現》,子主題分為趣探佛手、玩轉佛手、美味佛手。在趣探佛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語言《金華佛手》,社會《認識佛手》,科學《探秘佛手》,數學《佛手碰碰樂》,語言《佛手兒歌》。在玩轉佛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繪畫《金黃的佛手》,手工《制作佛手》,美工《百變佛手造型》,戶外游戲《保衛佛手大作戰》等。幼兒的關鍵經驗感受欣賞、設計制作、表現創造、自主探究在各種活動中得到了提升。在美味佛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幼兒通過切一切、泡一泡,一起制作了佛手茶,還和幼兒一起制作了佛手粳米粥,讓幼兒在制作和品嘗中知道了佛手粥具有行氣止痛、疏肝養胃的作用。在實操課中,幼兒親自動手,切一切、曬一曬佛手,完成了佛手干的制作,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對佛手有更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應該不僅是教給幼兒知識,更要教會幼兒生活和做人,創建中醫藥班級的意義在于將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幼兒通過了解佛手的藥性及生長習性,挖掘其中內涵,同時也了解了中醫藥的保健與治病作用,從中醫的角度認識身體,認識疾病。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的理念,提升綜合素質,也更加真實地感受中醫文化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