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統整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多個知識領域的綜合性課程,理應承擔為在校中小學生提供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重任。但就目前來看,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滲透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的單一宣教、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的學科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教學等問題。鑒于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深化學科育人功能,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采用項目化學習方式,爭取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與保障。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生命安全與健康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永恒追求,已成為全體人類的共識。良好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健康觀、安全觀,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為終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1]。與此同時,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道德與法治統整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多個知識領域[2],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相比于其他學科,能較好地統領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生命安全與健康的滲透式教育,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承擔了中小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重任,同時也是學校進行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現代生活的復雜化,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推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對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的單一宣教、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的學科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零散且缺乏體系、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教育的責任模糊、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的學科實踐不足等。本文將從這些方面入手,對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滲透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
一、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現實問題
(一)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的單一宣教
健康行為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由于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帶來的壓力,舒緩由于角色沖突、生活與學習變化帶來的緊張,通過生命的自我管理,履行健康責任,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3]。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常囿于課本內容,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體會到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具有注重實踐與活動的特征,課程中的知識幾乎都具有較明顯的實踐性。《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其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養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務)的健康生活習慣。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并且教會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細微觀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建立為家庭做貢獻的意識。但就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習慣于對教學內容,尤其是類似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的內容進行單一宣教,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價值澄清與意義審辨,加之課堂教學中缺少相應實踐活動,這就使得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僅停留于表面。
(二)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的學科忽視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體質增強的重要階段。學生的生長發育水平一方面受遺傳等先天因素影響,另一方面還受后天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青春期是學生由兒童過渡到成人的時期,是人類個體發育中必然經歷的過程,它開始于生長突增,終止于骨骼完全愈合、軀體停止生長、性發育成熟[4]。針對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變化特點,不斷調整學生的行為方式與生活習慣,使其適應自身及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對他們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滲透,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科力量單薄,無法承載系統的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的教學內容。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涉及道德與法治、科學、體育、生物學等學科,若要進行系統化教學,則需要多學科共同備課、教師跨學科講解,才能較為全面地將健康成長與維護終身健康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但目前眾多學科對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都比較忽視,更不要說做到多學科結合與共同教學。
再者,對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的相關內容,在課堂教授時也存在“避而不談”“羞于啟齒”等現象。譬如了解身體隱私部位,了解兒童性騷擾和性侵害的特點,以及教會學生能夠識別容易發生性騷擾和性侵害的情境等,這些內容盡管都是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滲透的關鍵部分,但一些教師為了維護自身權威,在進行這部分章節的課堂教學時,會故意忽視這些內容以維護所謂的課堂紀律,造成了中小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知識缺失。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零散、缺乏體系
在中小學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5],也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動[6]。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社交與社會適應、情緒與行為調控、心理問題與援助支持等。
有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現患率約為13.1%~36.7%,有10.86%~30.5%的學生曾認真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更有2.7%的學生曾采取過自殺行為[7]。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境況,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滲透,一定程度上涵蓋了自我認知、社會環境觀照、情緒疏解、人際溝通等內容,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心理問題與援助支持這一部分來說,道德與法治課并沒有起到正確指引學生認識心理疾病、有效提供心理援助的作用。這就導致心理健康滲透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缺少一定的支撐體系,無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全面保駕護航。而且,如果缺少針對性教學、援助與心理支持,那么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難免會因為無法貼合實際情況,而變成零碎的、散亂的知識教學。
(四)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教育的責任模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引起或者可能引起社會公共健康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事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共健康的事件[8]。中小學生往往是傳統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的易感人群。學校集體生活方式下,學生互相接觸頻繁,罹患傳染病的風險較大,易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部分的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傳染病基礎知識、常見傳染病及防控措施、傳染病對社會的影響、口岸公共衛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
在學校日常教學工作中,大多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對于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沒有重視起來,老師們甚至普遍抱有“應試升學才是根本”的看法[9]。相比于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對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進行相關宣傳與講解,教師更看重教學進度、學生考試成績。教師在防疫政策宣傳、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上著力不夠,沒有將抗疫的社會現實狀況與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這就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的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教育進行得較為困難,也因此無法對中小學生給予相應保護,使得學生在生命價值的體驗、身心的發展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五)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的學科實踐不足
相關研究表明,傷害是導致國內中小學生死亡的首位原因,它所造成的死亡和傷殘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巨大。采取以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減少傷害的發生,也能減輕傷害的危險程度,而傳統的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取安全應急知識的首要渠道[10]。這一部分的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應急常識與應急技能、用藥安全、社會安全、校園安全、實驗與實習安全及職業健康、網絡與信息安全等。
目前,道德與法治課中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科實踐不足。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在很多時候都需要實踐演練,學校要做出相應演習預案并予以執行,家庭乃至社會各界都應該給予一定支持。但大多數中小學校都沒有這些方面的相應計劃,道德與法治課上,原本應該是通過實踐、操作、演習來完成的教育教學內容,也普遍是通過講解、宣教的方式進行,這就使得學生沒有實際體會到安全應急與避險的重要性,對于減少災難傷害、加強學生安全意識都是不利的。
二、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改進策略
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生命體驗、人格培養、心理健康發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在道德與法治課滲透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這就需要針對實際問題,結合各方力量,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踐行價值澄清、意義審辯的教學方式
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的培養,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的,而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作為實踐活動,需要有相應的行為理念、信念系統的支撐。要形成健康、積極的行為與生活方式的行為理念與信念系統,就需要在教育教學時,對中小學生心中的價值進行澄清,對原來保有的意義進行體察與審辨。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教育的滲透,就適宜于采取價值澄清、意義審辯的教學方式,通過在課堂上對特定的、具體的行為與生活方式的討論,引起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心中對于不同的行為與生活方式有一種“選擇”,或者有一種對原有行為理念的“淘洗”的感受。這樣一來,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就有了較為牢固的信念基礎。教師慣常運用的宣教的教學方式,顯然不適于讓學生暢所欲言地進行闡述、討論與辨析。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觀點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表達與思考為前提的教學觀念,把握課堂討論的走向,在積極的學生討論中,做好教學的主導工作,將正向、符合現代中小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知識教授給學生。
(二)因應政策要求挖掘、深化學科育人功能
應對道德與法治課中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存在的學科忽視問題,教師要因應政策要求,細致解讀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積極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進行挖掘、深化,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部2008年印發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其基本內容就包括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在其分學段的具體目標中,也對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國務院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更是將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要求將中小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從國家政策文件入手,了解國家對教育的相關需求與期望,做好滲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工作。
中小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尤其是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了解自身生理、心理成長階段,以應對成長中出現的難題與困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挖掘、深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對課程中出現的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知識進行系統性總結,積極吸取學界最新知識成果,借助集體備課進行經驗交流與深化討論,把道德與法治課變成對學生生長發育與青春期問題解惑有益的課程。
(三)構建道法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對處于成長中的中小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態,會直接影響其將來的人格發展方向[11]。學校要為孩子營造平和、安全的學習與生活氛圍,讓出現心理問題在孩子們眼中不再是一種羞恥的事情,讓每一個在成長階段有問題、有疑惑的孩子都能得到他們的答案。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普遍存在碎片化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構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體系,將教科書中出現的零碎知識進行有系統、有條理的串講。同時,也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年齡階段、具體發展狀況,進行相應的教學,爭取把原本零散的心理學知識變成可以被學生應用、參考的有系統、有條理的操作性知識。而且,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學校應該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完善心理輔導機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使學生能夠獲得有效溝通的渠道,解決學生心中的難題。家庭方面,家長應該與學校展開積極配合,給予中小學生更多陪伴、支持。同時,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需要學校與教科院、心理研究機構之間建立相應的合作聯系,完善心理健康評估體系,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做出適時的預判與評估。
(四)以疫情防控滲透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的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教育,常會因為學校、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學校在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方面出現重大責任安全隱患。學校要轉變只重視成績、升學率的教育教學觀念,通過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教育的方式明確自己的責任擔當,向學生傳遞家國情懷。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爆發以來,時至今日仍在全世界蔓延。在這次全球性傳染病的傳播過程中,眾多醫護人員、一線工作者、普通市民為抗擊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進行傳染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教育時,可以結合當前抗疫的具體形勢,將預防傳染病及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性予以講解,同時還要結合具體個人、具體事例,向中小學生傳遞偉大抗疫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有一框題為“凝聚價值追求”,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對抗疫精神的講解,通過對疫情防控期間涌現的抗疫英雄的介紹,對所在當地抗疫部門的走訪,讓學生心中生發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情感,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對于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凝聚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五)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具身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需要通過實踐、操作、演習來完成,但就目前教學現狀來看,學科實踐明顯不足。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使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得到落實,建議教師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具身實踐。
項目化學習如今已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根據已有研究,項目化學習可以納入學生的視角,能夠引發學生更積極的學習投入,做出更主動的關于如何學習的決策,項目化學習甚至可以影響教師教學的實施過程[12]。
項目化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學習實踐,讓學生在安全應急與避險的相關實踐、學習情境中,進行合作溝通,提出具體問題。就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安全應急與避險教育來看,項目化學習可以一個學科切入,采用引導性問題、具體實踐演練來提高學生的安全應急與避險的知識和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進行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科與人際的聯系與拓展,用學生的項目成果呈現他們自己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相關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和深層次理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函〔2021〕3號[EB/OL].(2021-11-02)[2022-01-15].https://hudong.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2]朱小蔓,王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對教師的期待與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24-28.
[3]于浩.社會階層與健康生活方式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南京社會科學,2003(05):68-72.
[4][5]林琬生.青春期發育與保健(一)[J].體育教學,1993(03):42-4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教基一〔2012〕15號[EB/OL].(2012-12-18)[2022-01-15].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EB/OL].(2011-01-15)[2022-01-1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601.html.
[8]王瑞瑤,彭瑋婧,郭曉艷,等.湖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04).
[9]胡俊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一)[J].中國健康教育,2004(01):38-40.
[10]王曉玲,胡媛.中學校長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08(10):35-36.
[11]鄧雪櫻,陳建偉,羅林峰,等.中小學生安全應急與避險健康教育知識需求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9,35(05):603-606.
[12]肖旻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王延瑜? ?四川教育出版社文教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