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群 謝天華

摘要:初中學生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直都是初中化學教師教學過程中需要摸索的問題,尤其在“雙減”背景下更成為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作者以“四為”等四個教學環節開展教學,對“雙減”背景下初中學生自主學習化學能力培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雙減”背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12-0037-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2.010
“雙減”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價值觀的體現,是教育機制重建的過程,是讓全社會越來越尊重科學教育規律的過程,是讓學生回歸正規學校教育的過程。[1]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的教學中,要徹底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質疑、探究,能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與同學之間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環節開展互動學習,使“雙減”政策從容落地并不斷走向深入;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化學課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的,筆者在教學中對“雙減”背景下,初中學生自主學習化學能力培養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揚帆啟航
學生學習,因情境而激發,因興趣而主動,因獲得而強化,因自主而有效。可見,在“雙減”背景下,創設情境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是不斷激勵學生在化學課堂好好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是學生在課堂探求化學知識和發展化學思維能力的前提,是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起點。因此,教師要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巧妙而有效地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科學地借助教科書中色彩圖片,直觀演示實驗,多媒體播放音樂、動畫、對話,或讓學生借助教材中“卡通畫”進行表演等方法,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
例如:在教學“原子的結構”時,筆者讓學生到講臺模仿表演教材55頁圖3-13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形成過程(見圖1)。
甲同學扮演鈉原子,乙同學扮演氯原子。
甲說:“我是鈉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
乙說:“我是氯原子,最外層有七個電子”。
鈉原子憤怒地說:“電子走開,我要形成相對穩定結構!”說著將最外層一個電子一腳踢了出去。
氯原子高興地說:“我需要電子,我也要形成相對穩定結構!”,
氯原子說著用網兜把鈉原子踢過來的電子接過來,放到自己的最外層,達到了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
“謝謝!”“不用謝!”。他們非常友好地手拉著手形成“氯化鈉”。如此,把學生帶入主動參與、積極求知的教學情境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了樂學、趣學、愿學的心理,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揚帆啟航的作用。
二、營造氛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推波助瀾
在嚴格貫徹“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條件之一。學生是化學課堂學習的主人,是化學課堂學習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學生自身的智力活動內化是任何因素都無法替代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最大程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教師應積極采取自我加壓,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師就更需要潛心挖掘教材內容,營造化學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
示例:探究“酸和堿之間的反應”教學片段
【教師】多媒體展示:醫學上常用某些含堿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胃液中過多的胃酸。為什么服用含有堿性的物質的藥片就能減少胃酸呢?酸和堿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同一實驗小組進行交流討論。
【學生】討論,許多學生躍躍欲試。
【教師】問:“如何判斷酸與堿已發生化學反應呢?”
【學生】“實驗!”
【教師】“好,我給同學做一個演示實驗,請同學仔細觀察,判斷是否發生了反應?”取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滴人試管,再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振蕩。“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沒有現象產生!”
【教師】(‘沒有現象產生就無法判斷是否發生了反應,怎樣才能產生現象呢?”
【學生】“用指示劑。”
【教師】提出:“你能用老師準備的藥品判斷出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嗎?”
學生稍加思索后躍躍欲試。學生利用老師準備的藥品進行實驗,互相配合著來完成這個難題。學生興致勃勃,同組同學按照本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有的操作,有的觀察,有的記錄,忙得不亦樂乎。
實驗方案展示:
第一小組實驗方案:①在燒杯中加入約5 mL稀氫氧化鈉溶液,現象:無色溶液。②向燒杯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振蕩,現象: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③向燒杯中再滴加稀鹽酸,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現象: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實驗結論:滴人稀鹽酸溶液后紅色消失,說明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第三小組實驗方案:①在燒杯中加入約5 mL稀氫氧化鈉溶液,現象:無色溶液。②向燒杯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振蕩,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③向燒杯中再滴加稀鹽酸,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現象:溶液由藍色變為紫色。實驗結論:滴人稀鹽酸后溶液由藍色變為紫色,說明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第五小組實驗方案:①在燒杯中加入約5 mL稀鹽酸溶液。現象:無色溶液。②向燒杯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振蕩。現象: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③向燒杯中再滴加稀氫氧化鈉溶液,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現象:溶液由紅色變為紫色。實驗結論:滴加稀氫氧化鈉溶液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溶液由紅色變為紫色,說明滴加稀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溶液發生了反應。
三個實驗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和實驗操作產生的現象可得出結論,氫氧化鈉溶液和與鹽酸溶液確實發生反應。教師進一步啟發:“這三個實驗方案,哪一個實驗方案最佳呢?”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上述三個實驗方案進行評價,發現第三小組實驗方案和第五小組實驗方案用石蕊溶液作為指示劑,色差不明顯,很難觀察到最終的紫色,所以第一小組實驗方案是最佳方案。由于實驗產生的現象幫助學生判斷了酸和堿發生反應的情況,因此,學生對“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的理解特別深刻。可以說,就是營造了這樣濃厚的合作交流氛圍,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質疑問難,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搭橋架梁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應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學生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開展“深度”自主學習。“深度”自主學習不是深在化學知識難度上,而是要教師在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上下功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化學知識的真正主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各種疑難問題,需要靠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一環,是科學探究和科學創新的原動力。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產生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問難,就是要教學生會思考、會提出問題,從而實現兩個改變。即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學會知識”變為“會學知識”。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敢質、敢疑的自主創新意識,不論學生質疑的問題正確與否,都要從正面鼓勵和表揚學生,肯定學生勇于發表不同見解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敢質、敢疑的好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一代新人。
示例:第八單元“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片段
【教師】在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學習時,同學們已經觀看過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今天老師再做一次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請你們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問:“各位同學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學生】不假思索地按照教科書回答:“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教師】“生成黑色固體是什么物質?”
【學生】“四氧化三鐵”。
【教師】(我也予以肯定。)
【學生】“老師,生成黑色固體不一定都是四氧化三鐵,還可能有其他物質。”
【學生】(哄堂大笑。)
【學生】同桌同學小聲地說:“課本寫得很清楚,你怎么不看?”
【教師】(那一刻我也愣了一下,心想這孩子又出什么洋相!從教二十幾年的經驗告訴我——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為了使這位同學不尷尬。)“請安靜,讓他說說理由。”
【學生】“同學想一想,集氣瓶中氧氣的量是有限的,隨著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而消耗,最后一段時間會不會有部分細鐵絲沒有與氧氣反應,只是受熱熔融而濺落,就有可能黑色固體物質中會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單質鐵存在。”
【學生】學生都疑惑了,急于想知道原因。
【教師】(我趁熱打鐵。)要想知道黑色固體物質中是否含有單質鐵,根據它們物理性質是無法證明的,因為兩者物理性質相似:顏色、狀態相同,都難溶于水,又都能被磁鐵吸引,所以驗證它們是否共同存在,只能利用它們各自化學反應特征進行鑒定。每個實驗小組利用所給儀器、藥品通過實驗,即可驗證黑色固體物質中是否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單質鐵存在。 學生情趣盎然,通過實驗觀察到:滴加稀硫酸試管內有氣泡生成,黑色固體溶解消失,溶液由無色溶液逐漸變為淺黃綠色;滴加硫酸銅溶液黑色固體只有部分變為紅色物質,仍有大量黑色固體存在,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形成結論:黑色固體是四氧化三鐵和單質鐵兩種物質共存。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敢于質疑精神,號召同學向他學習。頃刻間,同學們掌聲雷鳴,受益匪淺。正是這種敢于質疑問難的精神,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到搭橋架梁的作用。
四、開放試題,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插上翅膀
“雙減”政策的落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堅守教育本質和育人初心,更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落實。[2]電影《天下無賊》當中葛優說的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傳統教育已不能滿足21世紀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勢在必行。而化學開放性試題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現初中化學的育人價值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開放性試題在給定的條件下,結論不唯一,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析,就會產生不同的答案。學生閱讀、解答開放性試題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學生從有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內化和掌握學習內容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過程,[1]更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完善學生品格的過程。[3] 示例: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作業設計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有著“冰絲帶”美譽的國家速滑館,是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的標志性場館。“冰絲帶”是全世界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制冷技術”的冬奧場館。其原理和空調中的制冷劑循環類似: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是氣態,但在施加一定高壓后,二氧化碳會變為臨界狀態的流體,這些流體隨后被送到需要制冷的區域,在其蒸發過程中會大量吸熱,進而達到降溫制冷的目的。[3]
(1)請畫出碳原子結構示意圖
;(2)請從微觀角度解釋氣體二氧化碳施加高壓后變為臨界狀態的液體:
;(3)_氧化碳分子由 和 構成,從二氧化碳的化學式你能總結出哪些信息____(任意寫出兩條)。
學生回答第三個問題時,大多數學生都能根據二氧化碳的化學式獲得如下信息:①表示二氧化碳這種物質;②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③表示1個二氧化碳分子;④表示1個二氧化碳分子由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問題剛回答完,突然有個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舉手。“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們已學習了氧化物的定義,從二氧化碳的化學式還能獲得:⑤二氧化碳屬于氧化物。”這一回答,出乎師生們的意料,激起了大家的思維高潮。有的說:根據化合價的知識,從二氧化碳的化學式還可獲得:⑥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通過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從二氧化碳的化學式還可獲得:⑦二氧化碳相對分子質量為44;⑧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質量比為3:8等等。
經過一段時間化學開放性試題的訓練,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愈來愈高,能自主學習的人數愈來愈多。從中不難看出,只要你給學生一個自主的時空,學生自然會給你創造一份精彩。
總之,初中化學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助推“雙減”政策落地見效的有效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是化學教師目前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轉變傳統師生關系,構建一個落實“雙減”政策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徹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由填鴨式的被動學習,變成學生自主學習,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就可以改變課內“滿堂灌”,課外“題海”戰的怪現象,就能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就能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田野里收獲到沉甸甸的果實。這樣的‘雙減必將助力每一個學生變成更美好的自己,奏響“雙減”政策下的高效課堂之歌。
參考文獻
[1]王月芬.未來學校作業改革面臨六大挑戰[J].教育家,2021(34):32-34.
[2]趙霞.中小學教研供給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對“雙減”政策的分析[J].現代教育,2022(2):6-9.
[3]王雪瑩.二氧化碳制冷制冰:打造不一樣的“冰絲帶”[N].北京科技報,2022.1.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