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靜
摘要:以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標,將“四題”教學模型應用于新課教學。從“教、學、評”三個維度建構教學設計,在問題驅動中,逐步深入,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落實知識向素養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四題”模型;深度學習;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 2022 )11x-0033-05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1x.009
一、“四題”教學模型的內涵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1]提出以發展核心素養為主旨的教育目標。要落實該教育目標,需調整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升課堂教學品質,以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2]為此,提出“課前預習題、課中例析題、課后鞏固題、階段測試題”的“四題”教學模型,將“教、學、評”有機融合,促進深度學習。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既抓住主體,也落實細節,轉變教學深層結構,塑造新型課堂教學氛圍,打造有效可實施的教學實踐模型。
二、“四題”教學模型的課堂建構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吳星認為“教、學、評”一體化將“教、學、評”有機融合,是課程實施的過程和方法。[3]陳新華等人認為“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是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有機整合教學、學習和評價,充分發揮評價助教促學的作用,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4]如何構建并應用“四題”教學模型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基于實際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可按照圖1“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課前預習題→課堂探究→課中例析題→課后鞏固題→階段測試題→教學反思”的順序進階,建構“四題”教學模型。
三、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既描述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是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提升方式。[5]將“教、學、評”三者融合的教學模式則要求以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評價和教學活動,并圍繞學習目標,通過教學評價,使得教學效果得以提升。為此,以“四題”教學模型為基礎,從以下三點展開教學設計。
1.基于教材,研讀目標,設計教學流程
為更精準地把握新課程的教學,教師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教學核心素養的內容分析,并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程度,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特征分析,最終確立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見圖2)。
2.重視基礎,逐層遞進,貼合學生認知
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創設真實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疑惑,激勵學生的主動思考。重視基礎教學,以設置任務驅動鏈的形式,逐層遞進,從多維度開展評價。利用評價的診斷、激勵和調控功能,掌握學生對新知的全面認識,同時提升自己對學習的獲得感和自信心。[6]
3.抓準核心,開展探究,激發團隊智慧
針對重難點的突破,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問題探究或實驗探究。以小組為單位,激發團隊的智慧,最后由小組代表闡述。實現由個人思考,到小組思考,最后到全班思考。教師將每組闡述的微知識進行串聯,相互補充,實現對當堂知識的深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個性化指導,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該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團結協作。
四、教學實施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化學反應原理”中“水的電離”為例,呈現運用“四題”教學模型進行教學及思考。具體教學流程如圖3所示。
1.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
“水的電離”一課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見表1。
2.教學重難點
應用弱電解質的電離模型分析水的電離。
3.課前預習題
表2是課前預習題。
4.課堂探究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突破的需要,設置探究環節,將驅動性探究、任務性探究和應用性探究,有機整合,展開深度學習。學生自主建構水的電離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型,發展高階思維。
課堂探究一的流程見表3。
探究二:溫度對水電離有怎樣的影響?
通過已知的不同溫度下對應的K變化,由學生尋找變化規律,并討論得出溫度對水電離程度的影響,分析在不同溫度下,水中c(H+)和c(OH-)的大小關系。
(1)分析表4中的數據有何規律,并解釋?(2)用“=”“>”或“<”填空:
25‘℃純水中:c(H+)c(OH-) 1.0X10 -7mol/L
100℃純水中:c(H+) c(OH-) 1.0X10 -7 mol/L
探究三:外界條件改變,對水的電離又有怎樣的影響?
該環節進行實驗探究,分別向純水中加入表5中所列物質后,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性,并分析溶液中c(H+)與c(OH-)的變化情況得出相應的結論。在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基礎上,延伸至水的電離平衡,促進知識的綜合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對電離平衡的模型認知,提升創新意識與核心素養。學生進行實驗并填寫表5。
學生歸納外加物質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
(1)加入酸或堿_____水的電離,Kw____。
(2)加入能消耗H+和OH-的物質,_____水的電離,Kw_____。
5.課中例析題(見表6)
通過整節課的教學,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歸納:
(1)在任何水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是任何水溶液中水電離的c(H+)水、c(0H+)水總是相等。
(2)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Kw=c(H+).c(OH一),c(H+)、c(OH-)表示溶液中總物質的量濃度。
(3)加入酸或堿,能抑制水的電離。
(4)加入弱堿陽離子或弱酸陰離子,能促進水的電離。
水的電離模型可沿用弱電解質的電離模型,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在教學上,相對容易。但是在做題時,往往會涉及到溫度影響水的離子積的變化,學生容易忽略,而導致失誤。
將“四題”教學模型應用于教學過程中,能體現以下優勢:①講練結合,突顯素養,②重點夯實,難點突破,③批閱反饋,持續推進。為檢驗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需將“四題”答題情況收集后進行批閱,既能全面掌握學生的上課效果,也能通過課后鞏固題,檢驗學生對新知的吸收內化情況。同時,可在下一節課,對典型的錯誤進行分析,既起到了復習回顧的作用,也有答疑解惑的效果。課后學習流程見圖4。
五、反思
對于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幾乎每一堂課,都避免不了計算題型的練習鞏固。總會存在一部分學生,在練習鞏固的環節,等著老師揭曉答案,自己不去推算結果,勢必發現不了自己是否對新知已經掌握。“四題”模型的教學,除了課本外,多了一份以題型和探究為主的資料,學生將在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留痕,既能在鞏固練習環節發現自己的薄弱之處,也能在課后遵循學習過程的痕跡,再一次有序重溫。
綜上,“四題”教學模型在新課教學過程中的實施,體現了素養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情境中展開新知,在評價中鞏固新知,以問題驅動,逐步深入,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劉英琦.以深度理解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1):1-5.
[3]吳星,呂琳,核心素養培養需要“教、學、評”一體化[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9):22-25.
[4]陳新華,張賢金,嚴業安,鄭柳萍,我國“教、學、評”一致性研究:評析與展望[J].化學教學,2020(7):23-29.
[5] 陳曉燕,盧天宇.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深度學習一以“氣壓變化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復習課為例[J].化學教育,2021(13):41-46.
[6]經志俊,劉江田.關注學科核心素養追求教學評一致性——人教版《化學1》“氧化還原反應(第1課時)”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