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梅
摘? 要:培養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思考能力,是英語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小學生的求知欲較強,但是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出現盲從心理。加之受以往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薄弱,不具有多元化視角。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與提升,成為小學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課題。文章由此出發,為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批判性思維;語言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著重要意義。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希望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只要做到理解、記憶英語中的重、難點知識就足夠了,而忽視了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需要從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通過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改變盲從的心理,提升自主思考與認知的能力,在課堂的批判性反思與總結中促進思維的發展。
一、創新教學理念,搭建批判性思維發展平臺
1. 以生為本,釋放主體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了教師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將自己的身份轉變為課堂活動的指導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把握課堂節奏,巧妙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在教學外研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Happy birthday!”這節課時,教師不必直接帶領學生逐句閱讀文本,而是引導學生先針對主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is title?有的學生回答:A great birthday!有的學生則認為,作者會寫別人對自己的祝福,因為這就是標題的內容。教師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繼續思考之前其他學生提出的觀點是否合理,并給出自己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理解教師的問題,尋找答案,有效強化了學生個性化的文本分析能力。
2. 開放式教學,借助問題啟思
開放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教學的環境、教學的方式和教學的進程。在開放、包容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不經意地受到新知識的刺激,這樣易于形成對原有知識結構的批判性反思,進而構建新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有目的地提升學生的思維,以促進學生批判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1“Whats this?”和Unit 2“Whats that?”兩個單元時,教師將整個教室打造為學生學習的開放式環境,將黑板、教室門、桌子、椅子和教材等都貼上英語標簽。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s this?學生回答:This is a pen. 作為演示,教師又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s that?引導學生模仿、實踐。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在課上進行互問游戲,看誰問得最多,答得最好。期間,有的學生向自己的同桌指著遠處的教室門提問:Whats this?同桌立刻質疑了他的用法。因為遠處的物體應該用“that”而不是“this”。這名學生在應用批判性思維學習的過程中,也強化了自己的記憶。之后,教師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向學生強調了重點詞匯,賦予英語單詞直觀、具體的形象,這樣單元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學生心中將形成具象化的記憶。
二、豐富教學方法,激發批判性思維活力
1. 小組互動探究,滿足個性需求
教師可以通過小組互動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式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結論,通過有效的討論完成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碰撞。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表現給予一定的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仍以三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1“Whats this?”和Unit 2“Whats that?”兩個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什么時候應該用“Whats this?”什么時候應該用“Whats that?”呢?為什么?可以舉一些例子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表個人的見解。各小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并借助周圍的環境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this和that都是指物體,但是this是指近處的物體,that是指遠處的物體。這時,另一名學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黑板離老師是近的,我們應該用this嗎?學生再次進行討論,發現無論是近處還是遠處,都需要從提問者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說,如果離“我”很近,“我”就要說this,與其他人的位置無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在這個環節留給學生充足的小組討論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不能過多干涉。在小組組員相互批判、質疑討論的過程中,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很快完成了對本單元核心知識的學習與理解。然后,教師又帶領學生利用教室內的素材進行提問回答,完成了知識的鞏固。
2. 趣味角色體驗,拓展思考維度
小學英語教材中,除了基本、單一的語言點,還會涉及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文本,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角色差異,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為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時,這篇文本中主要有三個角色,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分配角色朗讀文本,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挖掘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人物特點和情感變化,并進行了討論與交流。為了將角色表現得更為真實,學生針對第一次的朗讀進行了優化,加入了豐富的表情和動作,重新呈現了人物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回歸文本,品讀人物可愛、天真的形象和喜悅的情感。每名學生的觀點都不同,在反復自我批判的過程中實現了個人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反思總結,有效滲透批判性思維
1. 強調過程性評價,培養質疑精神
在小學英語教學評價中,除了基礎的成績評定,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過程的反思。仍以四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的教學為例,在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先建立思維導圖,搭建人物框架,厘清思路,接著引導學生推測文本內容。有名學生回答:Th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is similar to Christmas. 為了引發其他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教師提出問題:Are the two festivals exactly the same?Does anyone have any other comments?其他學生立刻回答:Its not the same th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Like different ways of celebrating. 這名學生不僅提出了個性化想法,而且勇于表現自己,所以教師并沒有注重結果,而是立刻對這名學生的質疑積極性提出了表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結果的對錯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勇敢表達個人的見解,學會質疑。這樣,學生之后就不再輕易認同其他人的觀點,而是重新從文本出發,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反思與總結,提出個性化的觀點。
2. 優化結果反思,建立深層批判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從個人角度對文本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并得到多種結論,發展了批判性思維。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反思,使學生明白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學習需要反復回歸文本,仔細尋找細節,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是進行深度批判的學習過程。仍以四年級上冊Module 10 Unit 1“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問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有的學生回答:In terms of the way of celebration,we will hang lanterns and set off fireworks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while foreigners use Christmas trees. 教師繼續提問:Where did you get this idea?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尋找答案,驗證自己的想法。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是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文化品質培養、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動力,教師需要意識到英語課程承擔的重要教學任務,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艷.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 英語教師,2021,21(9).
[2]朱怡.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