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姣
[摘 要]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當前經濟學的授課以西方經濟學為主,西方經濟學具有資產階級屬性、弱道德性以及不同流派理論觀點思想迥異等特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對學生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的協同發展顯得更為重要,且有難度。筆者結合對課程思政的內涵思考及實踐探索,在分析經濟學課程特點、授課對象學情的基礎上,就經濟學的課程思政設計原則、思政元素植入方法進行了系統歸納,并結合授課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與總結。
[關鍵詞]課程思政;西方經濟學;有機植入;四個自信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1-0186-04
引言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來,我國對教育事業特別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視。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門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自此明確了課堂是育人主渠道的教育理念[1]。時任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因此,在課堂上如何做到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的協同發展,使課程思政元素如鹽入味、有機植入、基因式嵌入,是每一位高校教師應當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3]。
北京聯合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成果豐碩,已初步形成了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協同的“三全育人”建設之路。筆者所主講的經濟學課程被評為北京聯合大學課程思政特色精品課程。在經濟學授課過程中,筆者對課程思政、“三全育人”進行了很多深入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并積累了一些思政元素植入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經驗,本文對此做了一些總結,與各位專業教師共同探討。
一、關于課程思政內涵的幾點思考
關于課程思政的具體概念,學術界和教育界尚未有統一的界定,但明確的是,課程思政絕不是增設一門新的課程[4]。高德毅、宗愛東[5]在其文章中指出:課程思政就是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韓憲洲[6]在其文章中指出: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這三句話的總要求融入各類課程和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在立德樹人上實現同向同行;教師開展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掌握“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方法論,練好開展課程思政的基本功[7]。
結合授課經驗和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思考,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本質其實就在于回答“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我要成為什么樣的老師”“什么是優質的教育”這幾個看似簡單卻宏大的命題。筆者認為,在經濟和科技都飛速發展的“新經濟”時代,大學教育須堅守的本質應當在于賦予學生以下幾種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尋幸福的能力以及樹立真正的家國情懷。
(一)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習不是被動接受別人給的答案,教育也不應是“填鴨式”地灌輸思想。真理的形成、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往往來源于對既有知識的不斷質疑與挑戰。教師在課堂中應當傳授給學生的理念是要“不唯上”“不唯書”,需要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但能堅持自己的思考,敢于挑戰權威,更敢于改變自己。面對信息的快捷獲取和知識的碎片化、不同流派的迥異思想,教師和學生都應堅定不移地去培養自己的質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找尋幸福的能力
幸福或許是人類可以永恒探討的話題。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同時也帶來了新生力量對舊力量的不斷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容易變得焦慮、慌張。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或將無法做到完美,也終將歸于平凡。世間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成為現實,生命也必將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磨難,而正是生命中那些不太美好的經歷,那些哭與笑,賦予了我們生命的力量。教師和學生都應當做到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勇于面對生活的瑣碎和卑微,學會與自己的焦慮、迷茫甚至失敗和平共處。唯有認識到這些,才能夠真正擁有找尋幸福的能力。
(三)樹立真正的家國情懷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穩步而扎實的推進,身為高校教師,筆者更加體會到“成長”這一詞的深刻蘊意。“成長”并不意味著不斷實現自己預設的“小目標”,更不意味著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個體的“成長”如果不能和初心使命結合,便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成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華兒女秉承著家國情懷,推動民族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大學生應當不懈奮斗,以知識武裝自己,立志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應明確自己成長的方向,并將其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找到能夠引領個人、時代甚至國家不斷向上的力量。
為培養大學生的上述三種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植入課程思政元素,會是非常好的教學抓手和載體[8-9]。下面以經濟學課程為例,簡要介紹課程思政的植入方式及典型案例,供經管類專業教師共同探討。
二、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及學情分析
(一)課程簡介
經濟學課程為所有經管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非常重要。修讀對象為大學本科低年級學生,先修課程為高等數學。本課程旨在通過對經濟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了解經濟學的產生背景與發展脈絡,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培養學生樹立思考問題的經濟學理念和經濟學思維,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分析并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后續主干課程的學習及工作實踐奠定基礎。
(二)課程特點
當前大學所教授的經濟學課程統稱為西方經濟學,該課程具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1.毫無疑問經濟學的經驗和成果對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我們仍然要清楚地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產生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帶有一定的階級屬性。
2.經濟學以稀缺性為起點,以經濟人(理性人)為基本假設,強調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因此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弱道德性”。
3.經濟學知識覆蓋面廣,本身仍處于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進程之中,因此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但其授課對象年級較低,知識儲備有所欠缺,價值觀也尚未形成。
考慮到經濟學的重要性以及其具有的上述特征,經濟學授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在知識傳授的同時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導向,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情分析
筆者所教授的班級為專升本一年級學生,該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新課程的學習充滿期待,希望汲取更多的新知識,但是在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改進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1.渴求新知識。學生雖說有接觸過經濟學,但是尚未真正開始系統學習本科的專業知識。對專業知識的好奇與渴求成為本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學生對經濟現象展開思考、積極主動與教師交流正是渴求新知識的具體表現。
2.思維較活躍。從與學生的交流中筆者能明顯感到,學生在思考經濟現象的時候視角新穎、思路獨特,經常能產生一定的思維火花。但是由于知識儲備量少、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在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上稍顯稚嫩。
3.主動性較差。部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部分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汲取知識;習慣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而不善于主動學習。他們的學習僅限于課堂,囿于書本,以完成任務為目的,不太追求知識的拓展。
4.方法需改進。授課對象在學習方法上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部分學生滿足于對教材的知識掌握,沒有主動探求知識的意識,缺乏探索知識的能力。這將導致其無法真正掌握專業知識,創造性思維得不到激發,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5.價值觀尚未形成。由于授課對象年級較低,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皆有不足,價值觀尚處于塑造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當格外注意對其進行價值觀的引導。
三、經濟學課程思政設計基本原則
(一)經濟學課程思政設計基本原則
鑒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經濟學的課程思政設計中,應當遵循如下原則。
1.選用馬工程系列教材,并對每章內容中每個知識點存在的不足加以評析,通過辨析及時糾正那些容易引起學生價值觀偏差的地方。例如對經濟人(理性人)假設的辨析、對“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辨析等。
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并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哲學及批判性思維。
3.教師應當不斷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采取現代化課堂管理手段(例如云班課、慕課等),并不斷根據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和考核方式。此外,如有條件,建議授課教師在課程中延展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的優勢和劣勢。
(二)經濟學課程融入方法及典型案例
遵循上述幾點原則,筆者采取了 “三點式”的思政融入方法,主要思路就是從中國經典思想或做法中尋找與經濟學相關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經濟學中很多的概念在中國早就有所體現,以此幫助學生在樹立“四個自信”的同時,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導向,做到潤物細無聲、有機植入。經濟學課程分為宏觀與微觀兩部分,“四個自信”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貫穿課程始終。本課程中思政融入點較多,限于篇幅,現將筆者授課過程中幾個典型的思政融入點作如下介紹(見表1)。
表1 經濟學課程融入方法及典型案例
[知識點 思想點 價值點 稀缺性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蘇軾:“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由此在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引導學生珍惜當前所擁有的有限資源,做好取舍 機會
成本 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西方經濟學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由此引導大學生分析在校期間不認真學習的機會成本,引導學生討論在校期間如果學習和實習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當如何選擇 棘輪
效應 司馬光寫給兒子的《訓儉示康》中提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由此引導大學生要理性消費,勤儉節約,一茶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對于過度的奢求,要加以節制,不然會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等情況 博弈論 蘇洵在其《六國論》中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若諸國真可合縱連橫,則勝負存亡之理或難有定數
這正是經濟學上博弈論的囚徒困境所在,由此引導學生樹立道路自信,并引導學生思考: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裁,中國家應當如何做 壟斷 信息技術的快速變革使得某些企業或行業完全有可能形成“壟斷”或“寡頭”。騰訊公司提出了“科技向善”的理念。我們也告訴全世界:科技是一種能力,而向善是一種選擇 由此引導學生樹立“向善”的價值觀和創業理念 信息
不對稱 通過講解逆向選擇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劣幣驅逐良幣”的危害 由此引導學生要講誠信,在今后工作中要避免機會主義行為,踏實工作 政府
干預 管仲很早就在其《管子·奢靡》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效用,他主張在農業歉收時大興土木、修葺皇宮以拉動就業,從而實現社會穩定 由此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經濟思想與西方經濟思想的特點和適用性,擅于用經濟學知識講好中國的經濟故事 ]
四、實踐教學成效
筆者在講授第一節課時,曾讓學生就“你所認為的經濟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做出回答,要求限時1分鐘,學生用兩個詞來對其進行描述。經過統計,班內共22名學生,大家對經濟學最初的理解集中體現在“金錢”“財富”“利益”“價格”等諸如此類的字眼上(見圖1),其中“金錢”和“財富”兩個關鍵詞占比共50%。由此可見,學生對經濟學課程的認知還存在較大偏差,這使筆者更深刻地認識到,授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至關重要。
為檢驗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之后的教學成效,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改革了教學考核方式,采取開放式大作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考核。具體考核要求為:請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論述中國經濟近年來得以高速發展的原因及中國在抗疫過程中表現卓越的主要原因。最終筆者在學生提交的作業材料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提到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和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的精神(見圖2),由此可以看出,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后的經濟學對學生樹立“四個自信”有明顯的提升作用。
五、總結與反思
經濟學課程作為經管類的重要基礎必修課程,對學生后續主干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加上其所帶有的“西方”特質,使得這門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做好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顯得更為重要。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在經濟學授課過程中如何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是每位經濟學授課教師應當秉承的教學理念。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對中國的經濟現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國經濟為何在改革開放之后得以迅速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的發展有何關聯?民眾道德和政治家的責任感對經濟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對這些問題的深度剖析,本身就是課程思政最好的呈現方式。
囿于理論水平和客觀條件,筆者在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是否應該量化評價?如何量化評價?在授課過程中,受限于客觀條件,暫時無法開展教學實踐;對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仍然存在思路不夠開闊的問題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將不斷克服困難,在后續授課過程中繼續完善理論和實踐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2):1-6,15.
[2] 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 4-10.
[3] 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動立德樹人的實踐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2-14.
[4] 孫亞南,王曉策,張月.“課程思政”融入經濟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述評與發展趨勢[J].教育現代化,2019(94):59-61.
[5]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6] 韓憲洲.課程思政方法論探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1-6.
[7] 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8] 靳衛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Z1):54-59.
[9] 陳進.《微觀經濟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5):167-16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