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映新
課程思政是將基本學科教學與思政教學兩者相互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在現代育人體系中,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和全面發展,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語文教學能夠弘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培育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是現代語文學科育人的重要功能之一。中職教育環境尤其復雜,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科知識,還要給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念來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中職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視課程思政的引入,為學生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一、課程思政的本質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針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作出指示,強調在教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達到全方位培育人才的目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和培養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有責任、有擔當的三觀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挑戰,在思政視域下如何利用語文課堂進行語文教學的創新,是當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現階段的教學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讓思政教育更契合實際,讓思政課程與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結合,相互促進,達到育人目標。在這過程中,教師需要找到思政教育與各種專業學科之間的接觸點與結合點,結合課程專業知識的學習進行思政教育。中職語文課程也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在學生接觸、賞析豐富多彩的經典文學作品中提升語文讀寫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水平、道德修養等。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通過形成全程、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實現思政課程理論與學科之間的并駕齊驅,形成相互統一、相互影響的格局,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真正將教育改革貫徹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課程思政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理念,它的內涵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具備強大的驅動力,引導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實現新時期教育培養接班人的目的。中職學校需要積極尋找思政教育與學科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課堂這一平臺,滲透思政教育理論知識,使用專業實踐方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專業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滲透”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主要目的是宣傳主流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熏陶,養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實現健康成長。
二、思政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職語文教學的要求
在現階段的中職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并不排斥學習,也不排斥思政教學的灌輸,但是知識灌輸方式不對、教學方式不合理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提高自身素質,形成新時期的教學觀念,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對新時期教育教學的認識。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思考如何讓學生主動學、學生最關心什么、學生應該怎樣學,而不是自己想讓學生學什么、學生今天要學什么。在教學中不能要求學生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多大的進步,也不需要讓學生去研究深奧的文學知識,更不能強調讓學生去讀哪一本書,而是要通過合理的引導與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文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事業,提高生活質量,并且愿意接受文學。教師首先必須轉換角色,嘗試著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傳播語文學科的理念,通過教學內容的展現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學習課程內容。
2.社會發展的需要
2014年,課程思政正式進入人們的視域,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思政視域這一概念之后,各地紛紛響應,強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不同課程中貫徹同一方向的思想,落實到全員和全過程的教育體系中,形成“育人育德”的協同教學效果,將每一門課程與思想政治聯系起來,構建不同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的體系,起到共同育人的作用,為現代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繼承人。
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人才,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繁榮的重要人力資源,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復興實現的動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強化思想意識和帶動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要實現這一理想,只有通過良好的教育與科學的引導來實現,基于思政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文學引導學生,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將來在社會中發揮價值,引導社會風氣。中職學校必須要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將思政教育作為重要的職業課程,將其納入到學生的語文課程規劃中,推進思想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意義
1.健全學生的人格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引經據典,利用名人名言、經典文學作品來指導學生。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社會前進發展的助推器,他們的人格發展關系到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健全人格是課程思政背景下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語文教學需要緊緊圍繞國家方針政策,在課堂中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中職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的優勢,幫助學生健全人格,讓他們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高尚的情操,在畢業之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崗位要求以及實現自我價值。
2.凸顯思政教學的特征
單一的思政教育難以凸顯其特征與優勢,教育過程可能是枯燥和乏味的。如果思政教育仍然采用固有的教學方式,以簡單的理論說教來進行教學,則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師生共鳴,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減退,缺乏學習興趣,甚至可能會反感思政教學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成長。語文本身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在生活中無處不見,在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同時,教師穿插思政教育內容,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共鳴,從而高質量完成語文學科的思政教學工作。
3.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中職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文章篇目是專業人員經過精挑細選之后以科學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文學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精華,體現出對美的追求,傳達出對生活的理解與期待。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來挖掘思政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在賞析、思考中成長。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歷史意義重大的文學作品,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民族發展歷史,引導他們了解歷史演變與時代發展,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歷史,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課程思政的現狀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學生思政素養的發展。其一,教學內容安排的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中職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學校并沒有嚴格落實教育方針,沒有將教育工作轉化為具體的教育目標,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二,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正確的認識。無論是思政教育還是語文教學,在中職教育中都不受重視,從效益方面來看,學校比較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也更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并在學習中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知識學習和技術培訓中。如果學生無法受到全面的思政培養,并且語文教學的滲透有限,就會助長教育的功利性。
五、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語文教學優化途徑
1.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正確而積極的三觀,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整體發展。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從思想、師資、教材、機制等方面入手。
教師要改變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單一進行語文理論講述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教學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創新教學內容,采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從語言理論和思想教育入手,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讓他們愛上語文、愛上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摒棄填鴨式的無趣教學,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換位思考,考慮學生想要學習什么,學生應該怎樣去學習等。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新教學。比如,在學習中職課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教師可從李白的趣事說起,或者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而不是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從而引發學生的關注。另外,因為影視與音樂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在教學中可引入影視內容,如這兩年備受好評的《妖貓傳》,教師可從影視分析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有關李白的書籍,在閱讀和了解趣味故事的過程中,真正愛上詩歌與文學,受到啟迪與熏陶。
2.根植家國情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因事而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如,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這是一篇先秦文章,時代久遠,中職學生閱讀和理解時存在一定障礙。這篇文章作為先賢論志,有濃厚的思想與政治隱喻。如“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使足民,如其禮樂”等,四子的志向各不相同,但是均體現出儒家出世入世的情懷與勇于擔當的精神。那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讀出晦澀的文字背后的思想元素,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巧妙地融入當下的政治背景,如將特殊時期的逆行者們的“志”與四子的“志”進行對比,厚植家國情懷,禮贊最美逆行者,讓學生領悟到不論是沖鋒陷陣的軍人,還是前線的醫護人員;不論是默默付出的志愿者,還是艱辛的勞動者,他們的志向與孔子以及其弟子“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志向是一致的,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看法來解讀古人的智慧,讓學生體驗《論語》在穿越千年以后的生命力,既可完成文化的傳承,也可以實現德育的滲透,在語文課程中落實課程思政。
3.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指讓學生樹立熱愛祖國并且為之努力奮斗的思想的教育,這也是思政教育和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應艱苦奮斗和辛勤勞動,發展物質文化以及維護民族團結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等。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滿愛國情懷的課文,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可以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比如,《紀念劉和珍君》一文,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劉和珍的形象意義非凡,其中最主要的是愛國、有理想,渴望知識與真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讀透課文,深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如《沁園春·雪》這篇文章,這一長詩看似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愛國情懷并不突出,實際上是通過美好的秋色圖,寄托作者樂觀而積極的態度,字里行間展現了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戰斗精神。這實際上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的寫照,教師可結合課文給學生播放視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六、結語
綜上,當前課程思政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中,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學界都認為通過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優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深刻感受到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中職語文教學有獨特的人文性、知識性和工具性,將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容結合起來,實現有效的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全方位、多環節地協同育人,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可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中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實現自我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