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琪 李曼婷
內容摘要:《背影》是初中教材的經典名篇,對比舊人教版教材與統編本教材關于這一課的導學系統,發現人教版教材對《背影》的主題聚焦“父愛”,存在文體意識薄弱的問題。統編本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有革新性的進步價值,如文體意識強化、語文素養提升、主題解讀多元化等。
關鍵詞:《背影》 人教版 部編本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自1930年首次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起,至今已有80多年的教學史,被認為是初中語文的“經典課文”。[1]人教版與統編本是21世紀對語文教育界影響有重要影響的教材,教材編寫均以單元為基本組織單位,由單元導語、選文、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等組成單元總體框架。研究經典教材的經典課文,比較其導讀系統指向教學內容的異同,揭示教材取向轉變之中所體現的學理邏輯、編撰理念和意圖,能為教師把握統編教材的轉變所反映出總的教學導向提供參考。
一.“人教版”《背影》教材編撰分析
(一)主題單一性
《背影》位于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信客》組成以“愛”為主題的單元。[2]“單元導語”將該單元的主題限制在“愛”,在《背影》的課前預習將“愛”定義為“父愛”,用于歌頌父親,其課后習題則是進一步闡明文章是如何通過“背影”展示父愛的偉大。“愛”原本是一個很寬泛的主題,然而人教版將《背影》的“愛”限定在“父愛”“親子之愛”,將文章定位于歌頌父愛的偉大。這一定性成為了舊人教版《背影》教學呈現的唯一主題。
葉圣陶先生將《背影》的主旨概括為:“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事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段深情”。[4]葉圣陶前輩對《背影》的解讀更是被語文教師視為典范,讓《背影》一文的教學固化在歌頌父愛。
(二)文體誤導化
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關于語文要素的教學要求是“熟讀課文,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特點”。[2]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關鍵詞在于“熟讀”“記敘文”“表達方式”“語言特點”,對教師教學方向的指導為以讀促教、關注文章的表達方式、賞析記敘文的語言特色。這一語文要素的教學提示,容易讓教師把《背影》的文體誤解為記敘文。而《背影》的預習提示的要求師生分析作者是如何用樸素的語言、不美的外表傳達父愛,進一步引導教師用錯誤的文體知識去解讀《背影》。
(三)升華情節嚴重
舊人教版《背影》的教學提示有嚴重的升華情節,如《背影》的單元導讀中將“愛”闡釋為“對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關愛”;預習提示中將“愛”上升為人類共有的父愛,指明文章用于歌頌父親;課后習題的最后一題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形成自身體驗感悟,升華“父愛”的主題。[2]過度追求情感升華,讓學生簡單粗暴地談父愛的偉大,是人教版教學內容的“硬傷”。
(四)教學弊端
《背影》是一篇散文,教師教學首先要依體而教,遵守散文教學的要點。
舊人教版《背影》的主題限定為“父愛”則陷入了散文“向外跑”的誤區。一是情感“向外跑”,以“父愛”為主題會導致師生過度關注父親的行為與感受,忽視了文章中“我”自己的感受,脫離了散文“抒發作者獨特情思”的最大特點。二是言說對象“向外跑”,《背影》作為一篇散文,其言說對象只是朱自清的父親,即為個性化的言說對象,而將朱自清與他父親之間的情感上升為父親與兒子的情感,將文中的父親理解為人的父親,則是把散文“個性化的言說對象”跑到了“外在言說對象”。
人教版《背影》嚴重的升華情節亦是脫離了散文教學的要點,從朱自清對他與父親獨特、復雜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父與子的愛,將教學重心放在分析父親的形象,凸顯父愛,進而由文中的“父愛”輻射到普遍的父愛,然后將這種父愛“移情”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所謂“愛”的教育。這種種跑偏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真正感受寫人記事類散文的美感,且易引起學生套路化學習的壞習慣,如看到《背影》就談父愛的偉大,見到《秋天的懷念》就談母愛的無私。
除此之外,《背影》主題唯一化的處理忽視了學生閱讀的獨特領會,不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需求,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統編本”《背影》教材編撰分析
(一)《背影》教材解讀
統編本教材同樣是以單元為基本組織單位,由單元導語、選文、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等組成單元總體框架。《背影》被編入部編本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與《白楊禮贊》、《散文二篇》(包括《永久的生命》與《我為什么而活著》)、《昆明的雨》共同組成散文專題單元,以文體選文,文體意識明確,教師不易跑偏。
《背影》所在統編本教材的單元導語由兩大段組成,第一段明確了本單元入選課文的散文文體,細分了散文類型,即寫人記事類散文、托物言志類散文、哲理類散文、寫景抒情類散文。這四種散文類型與這一單元的課文順序一一對應,即《背影》一文是寫人記事的散文,指向性明確。對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提出領會作品“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培養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的學習要求。第二段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包含了兩大點內容:一是反復品味語言,體悟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了解這四類散文的特點。[3]從單元導語對應到《背影》的教學方向,教師應該把握住以下幾點:一是立足《背影》一文的文體教學,從《背影》解析出寫人記事類散文的特點;二是品味語言,咀嚼關鍵語句,從字里行間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思想;三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統編本《背影》一文的課前預習亦為兩段。第一段有三句話分別提醒了師生五點內容:第一,《背影》是朱自清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第二,文章動人之處在于情感真實與誠摯;第三,閱讀方式以默讀為主;第四,以“我”之眼,體“我”之情,置身于情景之中,感悟作者的情思;第五,聯系生活體驗,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第二段則強調師生要反復咀嚼文字,仔細品味平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課前預習的學習目標與單元導語一脈相承,是在單元導語指引下對《背影》一課學習要求的明細化處理,亦是對寫人記事類散文學習方法的提示。
統編本的課后習題由“思考探究”“積累探索”兩部分組成,《背影》一課的課后習題有五道大題,共九個小問題。問題反映出教學內容,第一題關注有關四次“背影”的描寫,思考“背影”的作用;聚焦第四次“背影”,思考如此描寫的原因以及表達效果;第二題聚焦“我”對父親情感的變化,探究變化的原因;第三題關注第四段,抓住細節,反復品讀,理解父親從“不送”到“送”的心理變化過程;第四題是對語言的品析,感受本文語言素樸而又典雅,簡凈而又細致的特征,體會白描手法的藝術特征;最后一題構建起文本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生聯系語境與實際生活,談談對“過分”的理解;從“我”到我,交流學習體會。
不難發現,統編本的單元導語、預習提示與課后習題是一脈相承的,其對教師的引導作用一步步增強,一次比一次具體、明確。以語言為例,單元導語強調這一單元的學習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背影》的預習提示則進一步強調《背影》平實而飽含情感的語言特點,要注意反復咀嚼,仔細品味;而《背影》的課后習題的第四大題更是舉出了四處語句,賞析這素樸而又典雅、簡凈而又細致的語言。這三處教學提示,從大到小,逐步落地,讓教師教有所依,教有所指。
(二)《背影》教學新定位
根據上訴對統編本《背影》導讀系統的解讀,教師易抓住寫人記事類散文的文體特點依體而教;注重咬文嚼字,細品作者的情感起伏變化;聚焦“背影”,適當引入知人論世,感受文中父與子復雜、濃厚的情感。如劉俊梁老師將學習目標定為“感受本文典雅細致的語言風格”與“學習本文精妙傳神的描寫手法”;李詠梅老師的教學則著重于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結構之美”“品讀背影之美”以及“父子之情”;孫琪教授在《背影》的重構解讀中,提出將父與子之間的情感定義為“有隔膜的愛”,她在《背影》一文的教學設計中以父子關系為線索,聚焦父親的四次“背影”,向學生展示《背影》背后真實而感人的親情世界,從而讓學生認識、理解、接受“有隔膜的愛”。[6]
三.“人教版”到“統編本”的變與不變
(一)從人教版到統編本的繼承性
1.單元編排體系相同
人教版與統編本的單元架構相同,均是由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構成的單元編排體系。以單元為基本組織單元,而單元總體框架又由單元導語、選文、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等要素組成。每個單元的選文均圍繞一個比較寬泛的主題進行選編。語文要素主要包含必要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
2.“情”是共同主題
對于《背影》一文,無論是人教版還是統編本都注重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舊人教版的“情”點明了是父與子的親情,要學生體會父愛的偉大。統編本的“情”則是指文章里傳達的作者的情思,在《背影》的課前預習中明確這個“情”在這一課是指父子情深,而課后習題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父對子的情感是怎么樣的,子對父的情感又是如何變化的。
3.均重視語言的品味
人教版與統編本的教學提示均指明要注重對語言的品析。舊人教版的《背影》一文要求揣摩記敘文語言特點的學習,分析作者是如何用樸素的語言、不美的外表傳達父愛。在課后習題中,這個“語言”主要是指父親說的話、父親四次背影的描寫、以及對關鍵語句的品讀。而統編本的《背影》從單元導語到課后習題,多次提及“語言”一詞。單元導語中僅是提出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課前預習的“語言”則表明了《背影》語言的特色,強調反復咀嚼的閱讀方式;課后習題有關語言的學習與舊人教版的亦有相似之處,同樣緊扣“父親背影”展開品味。除此之外,還列出重點體現《背影》語言特色的語句要求品讀。無論是舊人教版還是統編本都認識到了《背影》語言的獨特性,將其列入重點學習內容。
(二)從人教版到統編本的革新性
1.單元導語編排合理化
統編本的單元導語編排比人教版的更加合理,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統編本單元導語的語言表達比舊人教版的簡潔明了。舊人教版的單元導語先用了一大句話總結上一單元的主題,再引出這一單元的主題,鋪敘過多,沒有統編本直擊主題。統編本則是開頭表明這一單元用于學習四種類型的散文,感受文章獨特的情思,準確、高度地概括了這一單元選文的文體、文章的核心韻味,指引性強。
第二,統編本單元導語的主題設置比舊人教版的更加合適。舊人教版將《背影》《阿長與山海經》等四篇課文編排在一起,冠以“愛”之名,使得這一單元的主題固化,解讀方向單一化,閱讀思路被限制,不利于師生個性化閱讀。而統編本關于《背影》的單元選文均為散文,是散文文體的專題學習,其主題只指向獨特情思,具體是何種情感、何種感悟,單元導語沒有指明,也沒有限制,而是讓師生進入文本去尋找答案。
2.導讀系統文體意識增強
統編本的文體意識比人教版的強。舊人教版《背影》所在單元的單元導語中的語言要素提到“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這一表達容易讓師生誤以為這一單元的選文是記敘文。而實際上這一單元的《背影》《阿長與山海經》《老王》《信客》屬于回憶性敘事散文,《臺階》則屬于小說。即舊人教版單元導語有關文體的語文要素學習提示存在表述不清的錯誤。相比較之下,統編本《背影》所在單元的單元導語開頭就表明這一單元的選文均為散文文體,文體意識強,對選文文體的判斷正確,教學參考價值更大。
就教學內容而言,統編本教材的文體意識教學亦比舊人教版的強。舊人教版《背影》一文的預習提示著重強調的是“父親”形象是如何刻畫的,這樣安排的作用在哪。這一問題的答案雖然出自文本內容,沒有跑到文本之外空談,但與散文教學應教的內容相差甚遠。散文的一大特點就是抒發作者獨特的情思,即散文要關注的是“我”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散文里刻畫的人物的情感與感受。換言之,舊人教版導讀系統提示下的教學是游離于文體之外的。而統編本《背影》一文的導讀系統反復強調品味語言的重要性,明確指出教學要從文本出發,咀嚼語言,在字里行間感受“我”情感的起伏變化,體悟“我”的感受與思考。在此基礎上了解寫人記事類散文的特點。
3.《背影》主題解讀多元化
新課程改革后,舊人教版單純用“愛”詮釋《背影》主題的做法受到了質疑。王榮生教授在《語文學習》刊文批評《背影》純“父愛”的主題上,提出《背影》教學的重點不應放在被描寫的對象,即“父親”的形象上,而應放在描寫者,即作者朱自清的感情上。[5]孫琪教授認為應以父子關系為線索,聚焦“背影”,讓學生認識、理解、接受“有隔膜的愛”。[6]自此,《背影》的主題教學呈現出既解構又建構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局面。[1]
統編本對《背影》主題的處理則比舊人教版的處理科學性、開放程度更高,更符合新課程改革下《背影》多樣化和多元化的主題教學。部編本的單元導讀強調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獨特情思,既指明了學習方法——咀嚼語言,又明確了文章情感的由來要立足文本,且作者的情感與感悟才是散文情之所在。而這個“情”,沒有僵硬的指定,可以是愧疚之情、隔膜之愛,亦可以是其他理解,給予教師和學生引導的同時又留給了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統編本教材的編寫與使用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成果,是語文教育界歷史性的進步。統編本教材繼承了舊人教版教材的合理之處,如保留“雙線組元”的結構方式編排教材,革新了舊人教版教材文章文體表述不當、主題單一性等不足之處,并且在語言表述、習題欄目設計等各方面都十分注重貼近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教材的革命會引發教學的革命,隨著統編本教材的使用,一線教師的教學也會隨之改變,給學生帶來更加精彩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李斌輝.《背影》作為課文的教學史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
[2]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圣陶.文章例話——葉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5]王榮生.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J].語文學習,2009(9).
[6]孫琪.解構“經典”重構《背影》——以《背影》為例談語文教學的“遮蔽”與“去蔽”[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
文學教育·中旬版202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