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 初中語文教材設置“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構,處于中間部位的自主閱讀環節,在教學層面不像前后兩類那樣界限清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錯位情況,需要重點加以研究。在深化教學設計、優化教學方法和效果評價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逐步構建較為完備的自主閱讀體系,以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形成。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自主閱讀 體系構建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教學的實質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里將學生的“感受”放在了首位,因而無論哪種閱讀方式,學生的自主閱讀都居于基礎位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給學生留存自讀空間,特別是自讀課文,更要圍繞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從一線實踐看,目前有兩種傾向值得關注,一方面是教學過度,即教師將自讀課等同于教讀課,教得很細很透,多重對話成為一家獨大,學生沒有“自主”余地。另一方面是教學不足,即教師將自讀課視為自由課,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方法指導,學生無所適從。這兩種傾向,都容易降低學生閱讀興趣,影響閱讀質效,是需要警惕和克服的。要讓自主閱讀真正發揮提升人文和語文素養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體驗,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自主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閱讀文本,在閱讀中與自身經歷進行融匯,經過比對、碰撞,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形成有個人特色的體驗和感悟。教學設計須樹立生本理念,學生的閱歷各不相同,自主閱讀方式有著濃厚的個性色彩,每個學生從閱讀中得到的實際體驗各有千秋。比如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自讀散文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對于身體機能正常的學生來說,因為沒有相關切身體驗,很難體會到一個又盲又聾的孩子對于生命再塑的含義。閱讀這樣的文章,也許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而言更有教育意義,但正常學生需要從中汲取的精神營養也很多。如何讓他們能夠從中得到足夠的養分,而不是因為沒有相關經歷導致認知膚淺、一帶而過,達不到閱讀目的,教師就需要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激活學生的個性體驗。也就是說,仍是堅持生本原則,只不過教師要發揮自身教學“磁場”作用,將學生的感悟吸引到文本的核心意蘊表達上來。
要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教師首先要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自讀課文的教學設計要抓住關鍵要素,提綱挈領地進行誘導性的教學。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作為初中生,以感性思維為主,理性思維尚在形成,大多數學生是不會有什么深層次思考的,甚至看不懂,對為何“再塑”很疑惑,或者最多對凱倫同情一下。教學設計時,教師就要注意避開直接體驗這樣的“坑”,抓住“重塑”這個要點,在引導學生理解殘障兒童對生命體驗正常化的渴望過程中,要突出間接的類比性體驗。比如可以將殘障轉換為遭遇重大變故或困難,這樣的事情,在學生本人、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是經常遇到的,比如學習上、經濟上和突發事故等,戰勝這些困難,帶來脫胎換骨變化,就是對于生活的重塑。用生活來替代生命進行講解,學生的共振感、代入感會更強,閱讀體驗也會更豐富而深刻。
教學設計是“畫圖紙”,教學方法就是具體施工。要達到設計目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就要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對自主閱讀教學而言,有三個原則是需要著重把握的。其一,引而不發。即點到為止而不輕易“點破”,最終的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去發掘,要讓學生親自去品嘗閱讀的滋味,得到豁然開朗的通透興奮感,從而激發長久的閱讀興趣。其二,寧實勿虛。基于初中生的思維特征,在課堂中要注重創設實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初中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自讀課文都是相對淺顯易懂的經典文章,大多可以進行實景化展示,且目前信息化教學設施逐漸普及,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其三,積極拓展。閱讀雖然是個人體驗為主,但也不是孤芳自賞般的自我封閉式讀書,教師作為主導者,要發揮課堂組織者的作用,在個人閱讀基礎上,人員上適當向集體閱讀拓展,內容上可以向課外拓展,加強互動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可以進行信息流動、思想碰撞,以體現多重對話,多重受益的教學目的。
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自讀課文《周亞夫軍細柳》,教師首先可以利用教科書上的“注釋”“閱讀提示”等助學系統,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以提問式的“引而不發”為主,讓學生自行在文章中找尋答案,比如周亞夫為什么敢在軍中讓將令大于皇命,漢文帝為何沒有怪罪,還夸獎他?為了讓學生對古代行軍打仗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資料介紹,輔助學生進行思考判斷。也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去體會戰場的嚴明紀律和特殊規則。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后,在后半段可以組織全員或分組討論乃至辯論,如周亞夫的舉動到底是好是壞?要辯證地看。于軍為利,于政則為不利,這也為他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拓展學習《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中的周亞夫傳記部分,對節選的內容就能有更清晰的認知和更深透的理解。
構建完備的自主閱讀教學體系,教學評價環節必不可少。教學評價是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既有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又有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既有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也有對教學結果的評價。教—學—評達成一致,形成閉合回路,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就教師角度而言,主要加強對學生自主閱讀效果的評價,以達到及時反饋,及時調整,螺旋上升的教學目的。從一線教學看,目前有兩個問題需要修正改善。其一,教師對學生自讀課文閱讀情況無后續跟蹤掌握,課堂結束即閱讀結束,學生是否有進一步的閱讀理解全憑個人自覺;其二,教師對自主閱讀效果的評價角度和方式比較單一,甚至千篇一律,沒有根據具體學生具體課文的具體特點給出有針對性的評價,有的評價變成終結性的評判,開放性成長性不夠。這些情況,對學生良好閱讀素養的形成是不利的。從初中生的學情看,自主閱讀告一段落后,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引與評價,使閱讀向縱深推進,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評價帶動學生的自主評價,讓學生既能自學,又能自評,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厚實語文素養。
以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自讀課文葉圣陶的《驅遣我們的想象》為例。學生讀完后,其實有一個沉淀消化的過程,立即去向學生索取“感想”,其實是不現實的。因此,教學評價至少語文閱讀的教學評價應該允許有一定的滯后性,讓學生有一個回味思索反芻的過程,讓他們的想象力飛一會兒,之后再對所讀所思進行提問式的評價檢測。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后自主閱讀進行一定的指導和檢查,以豐富掌握的信息量,提高評價的質量。在做好相應準備工作后,才可以進行可靠的評價。在具體組織過程中,教師不一定直接進行點對點的評價,可以先讓學生互評,相互之間看看對“驅遣想象”感悟的異同,再將觀點相似的進行分組,對不同的組進行不同的點評,個別觀點特殊的也可以單獨進行評價,這樣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比如有的學生通過這一課文的學習,聯想到了其他課文,產生了新的想象,這樣能夠舉一反三的情況就要鼓勵和表揚,以形成良好的評價導向,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斷提高自主閱讀水平。
綜上所述,自主閱讀教學是一個系統推進的過程,教師在這過程中發揮著引導者和組織者的重要職能,既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帶領學生撥開迷霧,透過文本認識到文章的深層內涵,汲取閱讀營養,提升人文素養。具體要從教學設計、方法和評價三個方面進行體系打造,形成符合學情特點的閱讀教學成長路徑,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定會有大的起色。
[作者通聯:安徽巢湖七中碧桂園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