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虎 劉婧 陳敬誼
摘要:在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課程改革是實現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果樹栽培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在學生專業素質培養中占據重要位置。河北工程大學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基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從樹立“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突出教學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改革和探索,有效推動了一流課程建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一流本科課程;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建設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1]。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金課”,自2019年起,教育部相繼發布了3個重要文件用于指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分別是《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2019年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社會實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這充分說明和體現出國家對高等教育中課程建設的重視[2],課程建設將成為高校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抓手。
推進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領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3]。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課程內容要突破習慣性認知模式,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創造和分析的能力和精神;教學過程突出連續性和創新性,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學科前沿進展,能夠將最新研究成果、科技發展動態等內容及時引入課程;教學方法上要體現學科的先進性,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性,將現代化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學技巧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和自主性學習;課程設計上要適度增加研究性成果,同時,還要注重創新性和綜合性的內容,促進學生學習后自身科學素養和成就感的提升。
果樹栽培學是一門應用性技術科學,是我校設施專業、園藝專業的必修課,同時,也是林學、經濟林學等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實際生產中,也是實現果樹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的重要專業課程。課程的核心內容由果樹栽培基礎理論和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兩大部分構成。基礎理論部分主要講述果樹的基本理論知識,其中包括果樹的分類、果樹的生命周期和年生長周期、果樹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生長發育、環境因子對果樹生長發育的影響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主要講述基本的果樹生產實用技術,包括果樹育苗與建園、土肥水管理、果樹整形修剪與花果管理、果園災害及其防治等。本課程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果樹的分類、建園、生長調控技術及采收各個生產環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學生從事果樹栽培生產與管理、科研、技術創新等打下基礎。
基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本教學團隊就果樹栽培學的專業要求和課程特點,結合當今社會對果樹栽培技術的需求,對本課程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課程實施方案。2019年,果樹栽培學被評為河北工程大學校級一流本科建設課程,現將多年來果樹栽培學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中的做法和體會進行總結,以期為其他農業院校和涉農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樹立“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理念
“立德樹人”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4]。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秉承樹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過課堂、課后、生產實習、專題報告等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引導學生建立熱愛農業、服務農業的自信心。課堂上,結合教師教書育人和服務“三農”經歷,就學生如何學好專業知識、早立志、勤于實踐、專業與成才的關系等方面內容為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和解疑;通過專題報告,講解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前景,并結合優秀校友成功實例為學生解讀大學期間怎樣為未來發展做準備,寄語大學生投身于現代農業,樹立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和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農業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服務“三農”意識,也為學院良好學風的營造打下堅實基礎。
二、強化教學研究,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課程建設的主體是任課教師,因此,建設一流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保障。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本教學團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教學團隊注重教學方法研究,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課程改革研討會。包括集體備課、研討課程設計,分享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二是加強教學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近年來,課程組著重引進青年博士教師,補充新鮮的血液,在培養青年教師的過程中,重點發揮好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對于新人職青年教師,要求其第一學年跟隨老教師進行聽課,在學期末組織試講,并對其教學能力進行評估,獲得學校主管培訓部門頒發的證書后,方可正式進行課程講授。三是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校級以上教學大賽。如教師創新技能大賽、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等,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同時,要求團隊教師積極申請校級以上教學教改課題,使其了解教學教改的重要意義,把握本行業課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四是鼓勵青年博士教師積極參加一線實踐,提高實踐能力。積極幫助青年博士教師申請省市級科技特派員,聯系企業進行科技服務鍛煉,同時教學團隊成立了校級果樹技術服務專家團隊,主要進行果樹新品種引種及栽培示范推廣、大型農業園區的規劃和設計、最新果樹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等工作。團隊主要人員是河北省高校“李保國式科技服務團隊”成員,目前已開展的工作有蘋果、梨、桃、核桃等果樹矮化密植,早熟豐產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果園近自然生態栽培及管理模式技術的推廣應用,出地果園節水灌溉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溫室大棚葡萄、桃、草莓、櫻桃等優質豐產配套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研究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把生產實踐中前沿的成果介紹給學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一)加大探討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
當今時代,變化和創新是發展的趨勢,教學方法也應適應時代趨勢。果樹栽培學課程團隊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探索和總結果樹栽培學教學技巧、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增強自主式、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和關注果樹生產中的問題和難點,促進學生主動查閱資料進行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和思考,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講授中,引導學生就學科專業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5]。如,在講解果樹根系作用時,舉例梨樹黃葉病的發病原因,通過讓學生討論、分析,引導學生探討黃葉病的主要原因及采取的解決措施,增加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創新興趣。
(二)案例教學,使知識傳授與真實案例相結合
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生產。因此,學生除了掌握課程基礎知識,還要進一步通過一些實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研究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介紹果樹整形修剪技術時,教師結合趙縣果農蘇國輝管理桃園案例,將桃樹整形修剪的目的、意義、方法等進行講解,并結合本教學團隊教師在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錄制的桃樹修剪技術電視視頻資料進行分析和講解。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在掌握果樹科學管理技術的同時,了解生產中對果樹科學栽培管理的需求,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自信心。
(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課程是知識的重要載體,一流課程要體現出課程的前沿性和學科的融合性。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現代果樹產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新技術的使用大大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為此,課程改革就要求教師時刻關注果樹生產中的新問題、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成果,使教學內容一直保持新穎性、前沿性,開闊學生的視野,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6-8]。團隊任課教師在服務農業生產過程中,要主動收集和積累與果樹栽培學課程相關的圖片及影像資料,通過這些資料,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果樹生產一線的現狀,并將先進的機械化、信息化、模式化等理念和技術有機地融入課程講授。如,在講解果樹拉枝技術時,把生產中果農研制的“新型拉枝器”應用技術詳細介紹;講解果樹花果管理時,結合當前生產中的蘋果套袋技術的照片和視頻講解,使學生掌握當前果樹生產中的新技術。
(四)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成員積極編撰和更新教案,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制作教學課件,搜集并整合最新的網絡或其他教學資源,豐富本課程的教學輔助資源。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結合大量的圖片、動畫及影像資料等,提高學生興趣,提升了教學效果。利用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如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及時地向學生傳遞最新的果樹栽培技術;在進行新技術介紹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并查閱相關的技術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依托實踐教學基地,突出教學和實踐有機結合
加強實踐教學對提高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9]。栽培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程專門配備了果樹栽培學總論實驗、果樹栽培學各論實驗、果樹冬季修剪實習、果樹基本技能訓練等實驗和實習;同時,在搞好校內實習基地的基礎上,教學團隊在校外重點選擇了代表性強、管理水平高的果園,與企業合作建立了優質的校外實踐基地。目前,教學團隊擁有10余個實習基地,分布在冀南大部分地區,如永年區、魏縣、成安等主要果樹栽培區,涉及果樹樹種數十個。這些實踐基地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大大豐富了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為果樹栽培學實踐教學質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結合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實際狀況,讓學生及時提交實踐報告,將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想法、遇到的問題等進行詳細總結和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果樹生產中問題的理解,開拓了眼界,掌握了果樹生產中新技術、新設施。在實踐中積極與企業進行交流,了解現代化經營管理理念,讓學生看到產業效益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建立過程性、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師的授課水平和教學效果。本教學團隊把學生課堂考勤、隨堂提問、學習互動、實習表現、作業等方面納入考評之列,形成了具有本課程特色的綜合考試考核體系。以理論課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評閱卷記分為基礎,檢驗學生基礎理論掌握程度;配合實驗成績、實習成績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階段考核與期末統一考試、評閱卷相結合,了解學生全程性的學習效果。通過建立過程性、多元化課程考核體系,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全面性地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并能夠舉一反三地應用于實際生產,克服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誤區。
結語
課程建設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實現高等教育目標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通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建設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改善本科教學中的不足和漏洞,打造“金課”,杜絕“水課”,促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進步與發展。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探求果樹栽培學合理的課程建設方案和改革路徑,能有效促進果樹栽培學課程的建設,對于推動本校省一流專業園藝專業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芩,劉雅蘭,張婷淳,等,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21(06):247-250.
[2]余錦華,王志福,李忠賢,等,本科一流課程建設的改革與實踐——以現代氣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08):20-23.
[3]鄧秀新.圍繞一流學科目標定位引領行業高校特色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7(19):26-28.
[4]史儀凱.一流課程建設和教學的關鍵在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50-57.
[5]曾斌,李偉陽,夏江宏.“特色果樹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4,30(03):195-197.
[6]梁淑霞,提高果樹栽培學教學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17(15):240-241.
[7]代志國,高慶玉.果樹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75-76.
[8]胡林山,中職學校《果樹栽培》交互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J].時代教育,2013(16):50.
[9]劉普,王月,楊軍,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下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與創新[J].生物學雜志,2018,35(02):109-112.基金項目:2021年河北工程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編號:SJ2101003172。作者簡介:王利虎(1987-),男,河北邯鄲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果樹栽培生理、果樹育種;陳敬誼(1963-),男,河北廊坊人,通信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果樹高效栽培技術。
(責任編輯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