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秋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留學報國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把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融入立德樹人教育,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樹立歷史思維、明確育人目標、創新教育方式、健全運行機制,充分運用留學報國教育資源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則,并提出了相關融入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D2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5-0144-04
在建黨百年的歷史征程中,中國留學生書寫了一部“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在建黨百年歷史征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立德樹人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諸多基于國際國內形勢的教育發展指導性意見。中外合作辦學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要將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1]。由于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外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致使一部分學生的思想易受到影響。
在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中,要講好中國留學生的黨史故事,比如陳望道等留學生把《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書籍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在全國蓬勃發展;蔡和森等留法學生變觀念、求新知,在蒙達爾紀會議上提出組織共產黨的主張;他們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籌備、成立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這些鮮活的事例和人物,可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正確認識黨史,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嚴重危害。
(二)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增強“四個自信”
黨史觀是指人們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樹立正確黨史觀。要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在具體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中分析黨史人物,準確把握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史主題主線,以及矢志不渝牢記初心使命、篳路藍縷奠基立業、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黨史主流本質[2]。
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要學習百年黨史的留學報國事跡和人物,使學生深切感悟到百年留學史是和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奮進新時代并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密切聯系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通過學習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能進一步深入理解黨的百年歷程中是經過怎樣反復比較和總結,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會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三)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的人生教科書,在百年黨史中有眾多的英雄模范、時代先鋒,他們的道德品質、精神境界、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是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最好素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典型,他們為了國家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追求真理,出國學習科學理論和文化,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留法勤工儉學代表周恩來,為了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整整拼搏了5年才回到了祖國,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要對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的先進事跡、主要成就、精神風范做深入具體的了解和研究,激勵學生引以為榜樣,培育學生崇高風尚,繼承留學生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更深切地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接觸到外國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的渠道更加豐富,導致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中外合作辦學必須遵守的政治使命,必須履行的崗位職責,也是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要結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學生培養的特點,將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作為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向。要教育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百年黨史中認知留學生革命先輩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和歷史發展規律,學習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留學生的生動事跡和典型人物,體會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踐,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要同向而行、同等重要,這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也是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解決思想問題,就是要讓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樹立堅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幫助大學生解決理想信念、留學規劃、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實際困惑。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必須緊密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學生的思想狀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讓學生理性認識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正確對待社會發展全局與個別現象的關系。此外,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注重學生實際關注的留學規劃、職業發展等問題,并開展針對性教育引導,切忌不切實際、空談空論,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服。
(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提升教育藝術性,黨史學習教育亦是如此。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旗幟鮮明地將黨史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充分挖掘其中豐富的留學生與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發展的教育資源。要挖掘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課的隱性黨史教育資源,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獲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隱性黨史教育因素還存在于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軟硬件文化環境中。具有留學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語言學習教室,展示留學生科研成果的學生創新實驗室,都可以隱性地融入黨史教育元素。此外,中外合作辦學的校園文化活動、網絡新媒體平臺,也能有效實現黨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互補結合。
三、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路徑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以百年黨史留學報國典型育人,樹立歷史思維、明確育人目標、創新教育方式、健全運行機制,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供參考,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樹立歷史思維,突出融入的主題性
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深化對留學生和黨史經驗的積累、總結,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歷史思維,培育和踐行歷史思維,由淺入深加強對黨史中留學生相關內容的學習和理解[3]。
一是“學”,即充分挖掘百年黨史特別是留學報國典型中蘊含的立德樹人教育資源。比如,學習中國革命史,可以進一步發掘在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有很多知識分子和理論家具有留學經歷;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參會主要人員中多人具有留學背景。
二是“悟”,即在留學報國典型事跡和人物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和育人規律。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奮斗的百年發展歷程,留下了寶貴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精神財富。在這其中處處都有留學生的身影,可通過總結留學生的成長經歷,感悟留學生成人成才的發展規律。
三是“行”,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將經驗和規律運用到學生成人成才教育實踐中。比如,在耳熟能詳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21位是回國留學生,可以此為素材,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矢志刻苦學習,找準專業優勢和國家發展的結合點、科學知識和國家需求的結合點,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落實。
(二)明確育人目標,發揮融入的主導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必須準確把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現狀和學習需求,結合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發揮課堂教學、主題教育活動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選擇適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成長需求的教育內容,將百年黨史中的事件、人物具體化、形象化,比如講解中國共產黨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講解留學生與共產黨早期組織,一批杰出的留學生積極探索救國的科學真理和道路,率先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團體,緊接著又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二是有理有據,上好“黨課”“形勢與政策”課,要以新時代留學生為國家發展做出的貢獻為依據,緊密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在形勢發展和政策演進中闡釋黨史,及時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等新思想和新觀點融入立德樹人教育中。改革開放以來,留學生以各種方式服務國家,各行各業涌現出眾多優秀留學生人才,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
三是賡續精神血脈,突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導性。要把黨史中豐富的紅色資源、留學報國典型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立德樹人的育人素材,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留學生的精神譜系故事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教育引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不論留學人員身在何處,都要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里”[4]。
(三)創新教育方式,增強融入的實效性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法,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才能使黨史育人與立德樹人同頻共振,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實效性。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要成為黨史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參與到黨史知識的發掘和獲得中,只有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把黨史知識銘記在心。
一是“走出去”,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通過組織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到革命紀念地、改革開放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的地方學習參觀,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從而把黨在其發展歷史中的理念和經驗內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外化為具體行為,使社會實踐成為沉浸式學習黨史的最好方式。
二是“請進來”,深入開展“黨史宣講”實踐活動。邀請省、市和高校黨史方面的專家學者,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講解傳播留學生與黨的歷史,強化學生對黨的情感,拉近學生與留學生楷模的感情,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提升黨史學習效果。邀請優秀留學生校友講述在校發奮讀書、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建功立業的先進事跡,發揮朋輩的引領作用。
三是“上云端”,堅持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將線下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推送到“云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精心設計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通過360°VR全景等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復原,把“黨史與留學生”資源活化為可聽可看、可讀可感的網絡傳播產品,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教材,發揮互聯網在黨史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四)健全運行機制,形成融入的長效性
黨史學習教育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工作,要在健全機制、日常運行、師資培訓上多下功夫,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的長效性。
一是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5]。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在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中,明確黨史育人的目的、標準、內容、方法等工作目標,將目標任務分配到教育教學相關職能部門,明確工作要求、時間節點,加大投入力度。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要體現留學生教育特色,抓住特點進行具體指導,在開展過程中要注重監督、檢查,及時反饋學習成效,定期組織考查、考核。
二是將黨史學習融入日常教育,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組織編寫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教育校本教材,開設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課程,把黨史融入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課程中,挖掘專業課蘊藏的黨史教育元素,梳理專業課承載的黨史教育功能,實現知識傳授和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機統一。還要將黨史教育元素融入黨團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中,構建覆蓋全面、類型豐富、相互支撐的中外合作辦學黨史育人體系。
三是要加大“黨史與留學生”研究力度,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黨史學習師資培訓。要鼓勵教師深入挖掘整合“黨史與留學生”方面的教育資源,讓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明白,“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要常態化開展師資培訓,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師黨史和黨建理論修養,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夯實理論專業知識和學術功底,引導教師靈活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以準確和深入為標準講好百年黨史留學生報國典型,全面提升黨史育人融入立德樹人的長效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8(02):1-9.
[2] 余華,肖體貴.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6):70-74.
[3] 司瀟敏. 習近平關于立德樹人重要論述及其高校實踐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20.
[4] 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J]. 中國統一戰線,2013(11):4-7.
[5]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1).
(薦稿人:沈奇,金陵科技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部書記,副教授)
基金項目:2021年金陵科技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研究校級專項課題“百年黨史留學報國資政育人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研究”(課題編號:JIT-DSXXJY-202128)。
作者簡介:鄭慶秋(1979—),男,碩士,金陵科技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部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