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更愿意在網絡上搜索信息,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并傳遞表達觀點,網絡輿情應運而生。高校網絡輿情作為網絡輿情的延伸,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更大,由于大學生人格與思想的不完整性,他們的情緒控制、自我認知、人格發展的能力較弱,心理、情緒等很容易受高校網絡輿情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這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文章探討了根據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與特點,找出主要問題以及存在的原因,然后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以及環境建設角度研究對策,以便高校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060-0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網絡平臺向大眾傳遞個人觀點、情緒、態度和意見,形成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在網絡輿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輿情的主體,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與認知能力還不足,他們無法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很容易被虛假負面的信息影響,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很不利,同時也給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帶來了挑戰和困難。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要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心理健康等教育,凈化校園網絡空間,傳遞與引導正向輿情,維護校園安全。
一、網絡輿情的內涵與特點
(一)網絡輿情的內涵
劉毅認為,網絡輿情是人們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事件所表達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的總和[1]。它的主體是社會群體構成的所有人。鄭永廷等認為:“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視閾下網絡主體人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圍繞社會熱點所表達的情緒、觀點和意見的總和?!盵2]網絡輿情主要是人們借助微博、知乎、百度貼吧等網絡技術平臺,圍繞當前熱門話題與事件發表觀點、評論以及意見等,形成輿論焦點,其主體是所有人。
(二)網絡輿情的特點
對于網絡輿情的特點,郭超認為其具有全民性、群聚性、及時性、易爆性、隱蔽性[3]。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1.復雜性。由于互聯網的信息渠道廣泛,網絡輿情的信息來源、信息內容以及信息數量都極為復雜,網絡輿情往往不可控制。
2.發散性。相較于傳統媒介傳播速度慢的特點,互聯網的傳播速度迅速,任何信息一旦在網絡上傳播,都可能引起網民的關注,使得事件迅速發酵,產生很大的影響。
3.多主體性。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群體都有可能在多個輿情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進行評論、傳播,形成網絡輿情,所有參與的人、組織或者群體都可以是網絡輿情的主體。同樣的,在同一個網絡輿情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數個不同的主體。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與特點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高校網絡輿情與網絡輿情密切相關,高校網絡輿情在網絡輿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主體,它的主體主要是在校大學生。高校大學生通過各種網絡平臺針對當下熱門的時事發表個人見解及評價,通過各種互動方式及時參與到社會輿論活動中,使得事件通過傳播發酵升溫,形成特殊的網絡輿論焦點,即高校網絡輿情。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1.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及傳播區域集中。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主要為在校大學生群體,傳播地點主要集中在校園網及各網絡平臺中。
2. 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快。高校網絡輿情不僅僅是高校內部的事件,有時它還可能造成較轟動的社會事件,在全社會形成網絡輿情危機。網絡輿情危機無處不在,當危機出現時,高校需要及時做出預警,并采取有效舉措,及時化解輿情危機,減少風險升級的可能。
3. 高校網絡輿情的信息渠道復雜。現代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且存在不可控因素,大學生針對當前發生的有熱度的時事,可在各大平臺匿名發表觀點以及評價,且難以追蹤。盡管現在很多平臺實行實名制,但仍有很多未實名認證的賬號在網絡上帶風向,這使得大學生對網絡信息來源的真實性無從考究。網絡上有心之人為了獲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傳播虛假信息,利用大學生的正義感和同情心,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高校網絡輿情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
(一)教育方式多樣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書籍線下面對面教育為主,而升級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網絡上發生的事件制作更生動形象的課件,通過理論與事例相結合的方式,一改往日單調枯燥的理論灌輸式上課模式,大學生能夠更具體地理解上課內容,形成有效記憶,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教育過程互動性
教育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互動的過程,對高校網絡輿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上的各種信息渠道,通過互動、實踐等教學方式,以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學模式讓大學生體會到思政課程的樂趣,從心理上完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內容豐富性
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高校網絡輿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媒體相結合,教育工作者可將書本上的知識點與網絡上的經典案例相結合,歸納整理后制作新的教案,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豐富的教學內容加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大興趣,在感興趣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取更多的經驗。
四、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模式單調、枯燥,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較少,長期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大學生對思政課程往往缺乏動力,積極性也不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無法提高教學質量。利用高校網絡輿情的信息豐富、實時更新等特征,大學生能夠快速有效地獲取需要的信息。且大學生在網絡平臺針對各種事件積極參與討論,形成有效輿情,對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收集分享案例提供幫助,同時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
2. 豐富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引導。網絡上豐富的教育素材一改過去枯燥乏味的內容,增加了很多實時更新的真實案例,讓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感受到思政課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感同身受,學會客觀分析問題,用正確的價值觀看待當下發生的事情。
3. 發揮教育功能,引導正面輿情。大學生正處于心智不成熟的階段,思想單純以及情緒不穩定,看待事情不全面,很容易被網絡輿情影響。他們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做出自認為正確但具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行為。思政工作者通過發揮教育功能,引導大學生接受正面輿情,使他們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 心智尚未成熟,危害自身健康。由于網絡是虛擬且不可控制的,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而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迷惑,做出一些非理智行為,危害身心健康。
2. 情緒行為激動,危害校園穩定。網絡內容的復雜性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過度依賴,特別是近幾年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極高,無法靜心學習,沉迷于網絡世界,久之性格會變得急躁、孤僻,不愿與他人交流,甚至會因為與同學發生矛盾而做出過激的行為,出現不理智且傷人傷己的事情,危害校園安全。
3. 自我意識淡薄,危害社會安全。由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很淡薄,責任感不強,甚至缺少約束自我行為的能力,對很多事情無法辨別真假,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做出危害社會安全的事情。
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不健全
高校思政工作決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網絡輿情管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一,這是一項長期、復雜、動態、多變的工作,需要一套從上至下分層監管的工作體系。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等體系建設上還不健全,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不力,效果不明顯。
(二)教育者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
在我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政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選擇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信息化時代,網絡輿情信息幾乎是實時更新,傳播渠道豐富多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也在不斷強化,這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困難。有的教育者可能在承擔行政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一部分科研任務及教學任務,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輿情引導時,不能及時發現學生情緒、態度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網絡輿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更不用談花時間和精力尋找對策,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網絡輿情帶來的不良影響。
(三)大學生網絡素養不足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網絡信息意識、網絡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還不高,這就給網絡輿情負面信息帶來可乘之機。由于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心智發育的成長階段,他們在認知能力、社會閱歷、心理素質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部分大學生容易被網絡上傳播的輿情表象所迷惑,對復雜的網絡輿情信息缺乏理性分析,難以理解事件背后復雜的成因及動機。
(四)社會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
社會環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環境,在這個大環境中,國內與國際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思潮都深刻影響著網絡輿情的發展變化,增加了網絡輿情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網絡輿情作為思政教育信息的重要來源,這種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六、高校網絡輿情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從主體建設角度出發,加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才隊伍及網絡信息管理隊伍
1. 構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專業性和業務能力要求都很高,高校需要強化相關工作者的教學能力和政治素養,通過提高其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2.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拜o導員、班主任是高校從事教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4]。他們能夠及時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緩解社會和家庭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指導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換位思考,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為社會、為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從客體建設角度出發,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 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大學生現階段在網絡上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高,且這個時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還尚未構建好,他們看待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就大學生的情況制定相對應的策略,引導正面網絡輿情,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2.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輔導。社會快速發展、課程任務繁重以及就業形勢嚴峻等問題,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困擾,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學習、生活甚至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大學生會在網絡上找出口,把內心的不滿、委屈、憤怒發泄到網絡上,最后很可能造成校園群體事件。因此,高校應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盡早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三)從環境建設角度出發,加強建設和規范校園網絡輿情環境及文化環境
1. 創建安全的校園網絡環境。“高校要利用校園網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正確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間”[5]。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建校園公共網絡平臺,在校園公共網絡平臺上分享資訊、發布消息,給大學生足夠的網絡空間,讓大學生關注校園動態以便了解正確的網絡輿情。
2. 完善校園網絡輿情規范。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國家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更新速度較慢,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網絡輿情,這也導致網絡上一些人惡意捏造歪曲事實真相,制造話題炒熱度、帶風向,博取大眾關注,法律卻無法約束并制裁他們。
3. 建立網絡監管機制。目前網絡輿情發酵迅速,且網絡資訊都是實時更新、傳播的,在網絡輿情形成前通過提前預警進行干預,防止危機來臨,可有效降低網絡輿情風險。高校應就校園網絡安全制定相應的網絡監管機制,成立網絡安全小組,網絡安全員應時刻關注校園網絡動態,對出現負面信息的來源進行追蹤,及時找出信息源頭,對事件進行調查,做出正確的報道,并對相關當事人進行教育,告知他們行為的危害以及帶來的后果和不良影響,責令他們刪除原文并為自己的行為進行道歉,這樣也可以給其他大學生以警示。
七、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索和研究高校網絡輿情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消極影響,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便利,掃除障礙。
參考文獻:
[1] 劉毅. 略論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 理論界,2007(01):11-12.
[2] 鄭永廷,張書明.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化,2001:31.
[3] 郭超. 新形勢下網絡輿情的特點、問題及對策分析[J]. 晉圖學刊,2014(02):11-13.
[4] 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J]. 教社政,2005:2.
[5]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OL]. (2004-10-15). https://www.gmw.cn/01g mrb/2004-10/15/content_115245.htm.
(薦稿人:朱勁華,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 JKC2021007)。
作者簡介:邵丹(1990—),女,學士,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實驗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