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課程思政追求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其實質體現為課程教學對學生成長發展與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文章梳理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向同行基本要求、時代新人價值目標三大價值意蘊;分析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目前存在的教學理念欠缺、教學內容單薄、教學方式陳舊、考核方式滯后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在以內容為王、以學生為本、以方式為要等方面進行策略探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助力高質量人才培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價值意蘊;教學現狀;策略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121-04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將課堂作為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通過課程思政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元素,構建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的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高速發展的轉型階段,成長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背景之下的高職學生,尚未樹立穩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會產生不良后果。課程思政正是以培養時代新人為目標,在教學改革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課程思政是以思政教育為主線,以各門課程為載體,共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把立德樹人貫穿始終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一種“大思政”教育理念,不是指具體的某門課程,而是面向所有課程,通過挖掘各類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一)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高職院校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的功能,還肩負著塑造靈魂的重任。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中華民族傳承的教育理念。“從學校課程設置來看,專業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達到80%以上,課程思政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從宏觀和微觀方面著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則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課程思政要時刻秉承初心,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環節,注重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繼承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是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充分證明,育人并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各類課程均與其共同肩負著育人重任。“同向”指育人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育人方向。高職院校各門課程盡管在知識層面存在差異,但育人功能是相通的。不同課程要根據各自特點明確育人定位,把好育人方向之舵,始終將育人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燈塔。“同行”主要側重于課程體系中的分工合作、彼此協調、精準設計,在處理課程之間差異性和關聯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在不同年級的層次性。各門課程的學科領域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同以思政課為主的“點、線”式教育結合起來,構成“面”式體系,將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觀教育的立體功能。教師必須自覺挑起教書育人重擔,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傳授的各個環節,實現真正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課程思政的價值目標是時代新人
時代新人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體現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就是做人的工作,培育時代新人則是課程思政的價值目標。學校要全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以培養大寫的時代新人為己任。教師作為教育者,要幫助學生把好理想信念關,對其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與引領,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扎實的價值基石。時代新人需具備包括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奮斗精神等在內的基本素質,擁有堅定、自信、奮進的精神狀態,擔當起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教師需肩負起鑄魂育人的使命,不斷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使“四個自信”成為學生的精神引領,激勵學生將愛國心最終轉化為報國行。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為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探索創新的新興事物。各大高職院校在教育部有關文件指導下,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斷提升、實踐逐步深入、研究持續深化,積極探索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力求找準方向、明確思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理念欠缺,教師素質有待提升
“課程思政”概念提出至今,已有較長一段時間。“各高職院校應在結合課程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不斷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素質與能力并重的理念、工作持續改進的理念。”[2]目前不少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源頭活水”的蓄水池容量不足。部分教師能夠認識到思政教育在學生“三觀”形成中的作用并主動踐行;部分教師則強調專業知識教學,認為育人工作與自己無關,沒有意識到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加上平時教學、科研、班級管理等多重任務,課堂上缺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未能發揮其他課程的隱性育人功能,不能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和榜樣引領。
(二)教學內容單薄,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不同課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同質性較強的情形,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單薄。如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貫穿育人全過程是各類課程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專業課程有著與生俱來的邏輯系統,其蘊含的思政元素需要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而日益完善。目前課程思政缺乏整體設計,尚未完全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適應新形勢、新趨勢,抓住時代脈搏,更新教育觀念,有針對性地融入愛國情感、職業道德、誠實守信等思政元素,使課堂內容更緊扣時代發展,更貼合學生生活。”[3]
(三)教學方式陳舊,學生興趣有待激發
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思維活躍,眼界寬廣,學識豐富,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課堂不再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遇到問題時通常會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不能充分發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效力,新時代下的教學方式應逐步增加課堂展示、師生互動、投身實踐的機會。課堂上教師的“獨角戲”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學生積極參與才能賦予課堂以生命力。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創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獲得更多正向的學習體驗得尤為重要。
(四)考核方式滯后,評價體系有待健全
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是檢驗教學實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尚未統一,評價體系有待健全。課程思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現有的評價方式主要基于學生課堂表現和學期成績這兩個方面,對學生綜合素養、畢業去向、社會貢獻度等評價還不夠充分。缺乏延續性的評價標準會導致學生過度關注分數,對更加重要的思想道德修養、全面綜合素養卻重視不夠。“部分學校對課程思政沒有做出明確的考核要求;部分學校對課程思政進行考核時,存在評估工作不細致、過程有漏洞等問題。”[4]此類問題均需通過完善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來呈現、反饋出立體多維的教學情況。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策略探索
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還不能滿足構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為推進課程思政教學進一步取得成效,高職院校教師要圍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突出問題導向,堅持精品意識,敢于“破”、勇于“立”、善于“解”,把握好立德樹人的主旋律,在開闊眼界思路和境界格局的基礎上拓展方法路徑,不斷挖掘課程思政的廣度、深度、顆粒度,抓好一時融入、一事融入和一貫融入的契機,讓課程思政散發出獨特的育人魅力。
(一)以內容為王,做到鑄魂育人
1. 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需構建宏觀、中觀、微觀的三級目標體系。宏觀層面,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必須遵循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將提升人才品質放在重要位置,順應教育和學生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中觀層面,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要求,依托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置身于學生全面化、個性化、最大化成長的教育實踐;微觀層面,高職學校要充分發揮專業學科的育人優勢,結合國情、校情、學情的實際情況,將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誠信友善等元素滲透到專業學習過程中,始終將德育放在首要位置。”[5]
2. 分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推動高職院校思政建設新的資源供給,其自身規律需要不斷探索、總結,深度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則是開啟課程思政大門的金鑰匙。一方面,教師要有效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即與學生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要素,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要求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育人元素,如“校史館”“校史中的紅色印跡展”等素材可以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致敬學校發展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革命英雄人物和杰出校友的光輝事跡和崇高精神,讓學生繼承和弘揚前輩精神,成為“校史”故事的傳播者,勇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3. 合理設計課程思政教學
“課程思政教學需經過初步構思、整體設計、挖掘亮點等步驟,在此基礎上形成清晰的教學脈絡,同步實現知識目標和價值目標 。”[6]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還應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原則。顯性教育主要指教師直接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隱性教育主要指教師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經驗活動。教學設計中應重視隱性滲透教育,寓德育于各門課程之中,在顯性教育與隱性德育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
(二)以學生為本,做到立德樹人
1. 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以生為本”既包括“以學生的學為本”這一基礎和前提,也包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歸宿和目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獲得感上,教學應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學過程中應準確把握學生特點,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教師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了解、接納、指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幫助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標。當今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使得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但任何時候都應做到“德”字為先。
2. 發揮教師隊伍引領作用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實施者,更是引領者。以課程思政推動構建高職院校“大思政”格局,對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應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深植愛國愛民之情,讓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在心靈深處指引方向。要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和引領能力的人,必然要求每位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發揮價值引領的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擔當盡責、提振精神狀態,以師德修養、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為依托,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踐行言傳身教。
3. 營造課程思政濃厚氛圍
創造良好的氛圍能夠助力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實現。高職院校可以從互學互鑒、細節打磨、元素挖掘等方面著手,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通過“比學趕超”提升德育能力,營造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濃厚氛圍,匯聚“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強勁合力。各二級學院(部)可以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打造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園地,提供“教師尚未授課,學生已然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
(三)以方式為要,做到入腦入心
1. 創新教學方法
助力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精神追求,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模式,整合融入方法,設計教學流程,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場景,善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個案穿插式、專題植入式、討論辨析式、主題演講式等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講授,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感受和情感體驗。同時,教師要利用學習通、慕課、微課等教學資源,積極使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2. 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空間的拓展依托于教育者眼界思路、境界格局的廣度和深度。課程思政應從“實踐育人”“服務育人”“協同育人”的理念出發,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將教學空間從校園拓展到紅色基地等領域,搭建起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通過打造線上教育平臺、構建線下教育載體,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讓學生在“紅色課堂”“行走課堂”中身臨其境地感知、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 規范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又具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思想品質。學校要制定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評價標準,各二級學院(部)在學校既定框架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特色,進一步細化各專業的評價標準。在改革考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學校應廣泛聽取不同學院、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建議,根據教學實施具體情況完善考核評價方式,全方位反映課程思政實施的真實情況。通過規范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簡單的“加法”,不是專業課加上思政課的授課內容,而是方向上旗幟鮮明、方法上潤物無聲。教師要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專業不減量,育人提質量”。思政元素應與專業知識內容相輔相成,使價值塑造內生為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要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抬高課程建設“基線”、打牢教師隊伍“基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確保學校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逐漸形成“立德樹人有抓手、內涵建設有主題、教書育人有靈魂”的生動局面,源源不斷地為國家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易顯飛,楊娟. 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教學現狀與質量提升[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1(03):108-112.
[2] 楊琳華. 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生產物流管理》專業課為例[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36):110-112.
[3] 李穎. 淺談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課程思政教學[J]. 文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1):30-42.
[4] 張偉博.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力提升研究[J]. 商業文化,2021(09):64-65
[5] 汪恭敬,方文利,俞念勝,等.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路徑探析[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05):47-49.
[6] 申燕玲.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 教育觀察,2021(04):137-140.
(薦稿人:孫陽,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高職院校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 20SJB042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艷(1982—),女,碩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