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時代環境背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教學管理手段。高職院校應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理念,增強學生職業技能,為社會培育輸送高素質人才為本質目的,遵循內外合并、正反激勵等多種激勵原則,優化激勵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推動思政教育發展。基于此,本文就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原則、意義、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并給出相關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信息;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D0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169-04
新時代網絡信息環境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為了能夠深入踐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校應根據當前思政教學現狀,積極進行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高職院校作為當前職業能力培訓重點組成部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市場經濟需求,實施人文關懷,建立健全學生思想政治體系,針對當下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實施困境不斷進行實踐探究,提出新時代合理化實踐性策略。
一、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原則
(一)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并重
新時代新思想,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激勵機制教育時,要能夠遵循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并重原則,重視學生參與情況,內在與外在思政教育激勵機制相互融合,綜合運用正面典型激勵教育、榜樣評比激勵教育,加強對學生精神鼓勵與思想引導,提高學生滿足感與自豪感[1]。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進行外在激勵,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樹立正確思政觀念,提高黨建思想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科學、勇敢、創新、責任精神,為培養社會主義高素質學生提供教育基礎。
(二)集體激勵與個人激勵并舉
高職學生個性化思維特點十分明顯,在新時代網絡信息環境背景之下,對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進行優化設置,要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特點與思維方式,遵循集體激勵與個人激勵并舉原則。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個人競爭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政治觀念,實現個人長足發展;另一方面,激勵機制要強調學生的集體思維,在新時代環境下,逐漸形成團隊意識,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團隊凝聚力與集體榮譽感,充分調動學生合作探究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強化思政教育激勵機制核心作用[2]。
(三)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用
在進行思政教育激勵機制設計與優化實施時,要遵循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用原則,全面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增強學生認知能力。通過物質激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避免學生在不良思想引導之下,產生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心理。精神激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想精神境界,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國黨政思想,加強自身思想政治觀念,提高人文意識[3]。教師采取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優化機制,要以學生思維特點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同時,提高學生政治文化思想高度,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優秀青年學生思想建設。
(四)正激勵與負激勵并行
當代高職學生個性特點突出,獨立思想濃厚,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千人千面,正激勵手段并不能適應所有學生,教師要能夠轉變思想觀念,遵循正激勵與負激勵并行原則。根據學生特點、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興趣愛好選擇正激勵或者負激勵,增強激勵措施實質效果。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可以作為兩個獨立激勵機制,也可以相互融合、綜合運用,適當把握兩者關系,提高雙面激勵機制對學生的約束與平衡作用,使不同學生根據不同激勵機制實現思想政治境界提升。
二、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必要性
高職院校是我國專項職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優化對高職學生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符合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總體目標,是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建設的重要環節。實施思政教育激勵機制,要符合新時代高職學生內在發展要求,能夠強化學生思想政治品格,形成較強責任意識,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為激勵機制優化、思政教育開展營造良好環境,改善學生思政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環境,優化學生之間友好關系,建立平等、和諧、團結、向上的思政氛圍。
三、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高職學生思想潛能,提高思政教育效能
新時代教育環境背景之下,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迅速,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到網絡不良思想影響,扭曲認知。思政教育激勵機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不良思想狀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拓展學生思維寬度,深化學生思政理念,轉化其對社會思想政治觀念片面性認知,激發高職學生潛能,提高思政教育效能。高職院校通過不同形式激勵機制,能夠增強學生精神滿足感[4],提高其學習幸福感。學校在網絡時代環境下,根據學生特點優化思政教育激勵機制,有利于加強學校人文主義關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正能量、積極努力、善于探索的優秀新時代學生。
(二)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保證思政教育有效性
傳統思政教育理念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無法對學生整體思想政治認知與發展產生實質性作用。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熱情,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在激勵機制督促之下,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教師在激勵機制教學形式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加入情境教學探究,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社會認知,使其深入理解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深層含義及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思政意識
激勵機制對學生而言誘惑力度較大,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激勵機制,能夠從中得到滿足,貼合情感需求,有利于教師進行思政教育的拓展延伸,借助現代化網絡技術,優化激勵機制,促使思政教育更加系統化、條理化、層次化,為學生創造學習動力,轉變學生思維觀念,引導學生加強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使學生以極其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新時代環境背景之下更好地學習與成長發展[5]。
四、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推行,人們越來越重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角度開展教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激勵機制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激勵機制與學生學習成績關聯程度過強,進行激勵機制實施缺少針對性,導致一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激勵機制產生不滿心理。其次,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激勵機制方式單一,沒有將學生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充分結合,逐漸形成激勵誤區[6]。部分教師固執認為只有正向激勵才能夠對學生起到推動作用,忽視了學生之間差異性,缺少對學生進行正向激勵與反向激勵相互融合的教育。
五、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策略
(一)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優化激勵機制
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在高校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能夠結合社會教育形式,抓住新時代思政教育特點,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加強思政隊伍建設,優化激勵機制。高職教師要能夠提高教師課堂思想政治滲透力度,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力度,轉變學生思想觀念,降低不良言論的思想危害,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認知。在集體與個人激勵機制、正激勵與負激勵機制、物質與精神機制等多種激勵形式引導下,根據學生差異性,選擇適合學生的思政教育激勵方式,加強學生思政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思政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能力,優化學校激勵機制思政教育風氣,加強部門協作聯動,建立一支德才兼備、高校精干的思政隊伍,保證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激勵機制繼續優化、穩步發展。
(二)營造良好輿論宣傳氛圍,擴大激勵機制范圍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進行多重教學思路探索,強化激勵機制宣傳建設,優化高職思政教育理念,增強學生思政認知。典型與榜樣力量對學生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學校要能夠結合教學實際,加強榜樣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引導學生深化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借助高職院校廣播、電視、校刊等方式,提高學生內在轉化動力,提升學生精神層次,更加明確認知并了解思政教育激勵機制作用[7]。高職教師在宣傳過程中,要能夠充分借助現代化網絡技術,運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即時溝通軟件進行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宣傳,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學生思政境界。此外,高職院校要適當擴大獎勵機制適用范圍,將激勵對象由學優生、學好生、學霸生逐漸擴大到思想政治觀念突出、正確,有代表性學生,增加有技能、有文化、有素質、高品德、高思想、高團結激勵方向,積極開展多項思政活動,增強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育融合發展,形成良好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理念,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幸福感。
(三)豐富擴展思政教育載體,實現激勵機制功能
隨著社會發展與教育水平提升,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文化、價值觀念培養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教師在網絡信息環境下對高職學生開展思政教育,要不斷擴展教育載體,設置教育目標,激發學生思政學習動機。正確理解激勵機制,優化相關資源,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環境教育,創設不同思政載體,充分利用載體便捷性、時效性、靈活性特點,促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思政教育激勵作用,加強學生在激勵機制作用下,逐漸明確學習與成長追求[8]。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能夠打消學生的不安、恐懼心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主動參與思政載體建設,優化激勵機制,加強學校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充分挖掘自我潛能,踐行思政教育激勵機制。
(四)思政目標激勵,發揮激勵機制導向作用
激勵目標設置能夠推動思政教育進程,高職院校要轉變思政教育方式,設立思政激勵目標,促使學生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配合力度,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激勵目標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科學適當,加強其正面導向作用,對高職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做出客觀評價與思想反饋,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為學生成長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及時發現思想不足之處,進行改正與彌補,激發學生上進心。新時代背景之下,思政理論目標設立聯系實踐教學,能夠深化學生認知,提高學生對激勵機制建設與優化的探究心理。
(五)創造激勵機制條件,保障激勵機制有效運轉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激勵機制運行需要充分發揮外在條件,強化思政教育形式,保障激勵機制有效運轉。第一,要構建公平、公正、公開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發揮思政教育激勵作用,減少高校不公平現象,弱化學生之間的不滿心理,提高學生之間的配合度與認可度。第二,要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根據學生思想政治態度、學習理解能力進行針對性、分層性激勵教育,使高職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激發思政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力,縮小學生之間思政教育與理解差距。第三,教師在實施思政教育激勵機制過程中,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應相互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重點把握實施力度,切忌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情況出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激勵機制要抓中重點,在運行中充分發揮積極推動作用,降低反向阻礙。第四,要改善人際關系環境,優化激勵機制,引導師生建立良好、和諧相處模式,相互理解信任,對新時代網絡信息下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獎勵機制優化與運行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六)加強網絡信息建設,完善激勵機制
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迅猛,教育教學中網絡教學形式已經成為當前常見形式之一。學校要能夠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時優化網絡信息,提高網絡教學流暢程度,為實施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提供基礎。身處多媒體環境之下,教師與學生要強化思想觀念,堅定思政領導,深入踐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社會現象,增強思想文化意識鑒別能力,堅決阻斷不良思想以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悖的外來思想的滲透,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學生思政引導,增強教學質量,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優秀青年學生而努力。
(七)完善相關法規建設,加強激勵機制保障
網絡是把雙刃劍,新時代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利用網絡信息進行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一方面有利于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形式多樣化,另一方面會對思政教育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激勵機制建立與結合[9]。因此,學校相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完善相關法規建設,結合國家法律政策,加強激勵機制優化與保護,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為思政教育激勵機制優化創造條件。此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單單停留在語言教育基礎上,要能夠結合當前國際時事,提高學生參與感。使高職學生能夠通過時實案例,加深對國際局勢的認知,明確我國國際地位以及當前綜合態勢,自主提高思政理念,增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面對國內外嚴峻問題,高職學生在教師引導講解之下,堅持黨建思想不動搖,為我國民族統一、國家凝聚力提升而深化思政政治理念,充分發揮激勵機制作用。
參考文獻:
[1] 藺建英. 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與機制構建——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1(50):165-168.
[2] 劉淑容. 研學旅行背景下高職院校跨文化傳播課程與“課程思政”改革研究[J]. 文教資料,2021(22):85-88.
[3] 華戰勝,孫勇民. 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究與實踐——以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科教導刊,2021(20):81-83.
[4] 靖國華. 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制約因素及路徑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1(27):18-20.
[5] 鄭麗萍.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實踐路徑與長效機制的構建[J].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02):14-17+64.
[6] 王皎. “雙高”背景下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問題探析[J].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2):66-68.
[7] 申源源.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評《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05):1547-1548.
[8] 徐小艷,常亞萍. 新時代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與學生管理深度融合機制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4):153-154.
[9] 孫靜靜. 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模式研究[J].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3(01):77-81.
(薦稿人:張輝,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資助項目“高職藝術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創新研究”(課題編號:CDGZ202102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秀彩(1978—),女,碩士,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