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毅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STEM教育理念能夠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發揮學習主動性,在動手操作中培養探究能力,在分享活動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文章結合科學課堂教學實踐,闡釋了如何運用STEM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STEM教育;小學科學;教學實踐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但STEM教育并不是指這四門學科的簡單組合,而是將它們中的許多要素有效融合成一個整體,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學習任務驅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STEM教育的運用比較普遍,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問題中思考解決方案,在探究過程中優化思維,在評價總結中得到思維的提升。可見,指導學生經歷STEM教育的學習過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筆者以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浮和沉”一課為例,探討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聚焦問題,擬定方案
科學課上借助動畫片的導入,架起生活與科學之間的橋梁,體現出STEM教育的情境性,讓學生感悟“科學即生活”的道理,然后引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集體擬定實驗方案,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浮和沉”一課時,筆者在上課伊始播放了動畫片《烏鴉喝水》,讓學生猜測“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隨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了交流,總結出主要原因:因為石子很重,能夠沉在水底,使水面上升。筆者順勢提出學習任務:假如你就是這只聰明的烏鴉,還能想到把什么放到水里讓自己喝到水呢?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知道物體沉在水底,能夠使水面上升的知識,推測出如果物體浮在水面上,水面就無法上升。因此,要完成這個任務就需要知道哪些材料會沉入水底,哪些材料會浮在水面。筆者將學生分成六個工程小組,每名學生都是一名工程師,需要制訂項目實驗方案。筆者提示學生:可以收集哪些物品進行實驗?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為一名工程師,應該怎樣把實驗方案條理化,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便于開展實驗。學生立刻想到了使用表格列舉的方式,然后小組合作設計了一張表格,將表格分成兩欄,分別填入“材料名稱”和“實驗結果”。筆者與學生討論:實驗材料在生活中常見嗎?你能預測這些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嗎?學生經過交流,在表格中又增添了“預測”一欄。
在擬定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模擬工程師的角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根據任務需求,自行設計學習方案,在交流中進行合作、探討,逐步掌握了工程思維,使學習任務既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為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二、實驗操作,驗證預測
基于學生擬定的實驗方案,筆者讓學生通過STEM活動,在細致的觀察中用科學的思維了解事物的物理性質,并將實驗結果與自己的預測對應起來,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從多角度剖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各個工程組在完成“浮和沉”的實驗方案設計以后,需要根據實驗步驟分步進行實踐操作。學生收集到的實驗物品主要是積木、塑料尺、鉛筆、橡皮、鉛筆刀、硬幣、吸鐵石、紙等。筆者在實驗之前先讓學生明確實驗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把這些材料分別標上編號,便于實驗以后進行記錄和整理。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物品都是沉入水底的,有些物品是浮在水面上的,還有些物品先是浮在水面上,待其全部浸濕以后就又沉入水底。各小組把實驗結果一一填入表格,最后對照自己的預測情況看看兩者是否一致。學生如果發現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就提出來集體討論解決。
實驗操作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學生像工程師一樣親歷實驗物品的檢測過程,以實驗結果為依據,借助表格真實地記錄實驗現象,使實驗總結有據可循,形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分享展示,反思提升
運用STEM教育理念,教師除了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還要提升學生展示項目成果的能力。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與同伴共同分享學習經驗,教師則從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進步,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展示“浮和沉”學習成果時,筆者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介紹實驗過程、結果,以及取得的成果與預測是否一致等,還可以介紹自己小組在實驗活動中的一些有趣經歷,分享學習心得。其他小組則對發言學生的語言表述、實驗操作過程、得出結論等方面進行恰當的評價,如對實驗材料的收集是否合理進行點評等。筆者還組織學生根據其他學生的評價進行自評,找出自己在實驗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具體談談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同時,筆者也對學生在整堂課中表現出來的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操作水平、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行點評,促使學生取得進步。
課堂上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并進行分享,在他人的評價中及時做出評價與反思。學生就如同一位真正的工程師在評價自己的工程質量,能夠享受到任務完成的喜悅。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STEM教育理念,不但豐富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而且使學生在科學實踐中培養了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了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融合STEM教育理念,構建出精彩紛呈的科學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趙秋燕,高翔. 基于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STEM案例設計:以“自制酸堿指示劑”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5).
[2]楊斌元. 基于STEM教育思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運用[J]. 新課程(上),2018(2).
[3]王雪蓮. 淺談STEM教育理念在科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 小學教學參考,2021(21).
[4]朱穎泉. 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J]. 新智慧,2019(25).
[5]陳嘉健. 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探究[J]. 讀寫算,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