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琛 吳超
[摘要]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價值取向。針對高水平專業建設普遍面臨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耦合度低、專業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文章提出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視野下高水平專業建設的路徑:以“頂層優化”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以“載體創新”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以“專業共建”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以“師資融通”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建設
[作者簡介]盧琛(1984- ),男,上海人,上海市信息管理學校,高級講師,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數碼互動娛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 200030)吳超(1984- ),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 2016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世界技能大賽(信息與通信大類)專項研究項目“基于世賽背景下面向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與實踐”(項目編號:XXH-002)和2021年度上海市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世界技能大賽(信息與通信大類)專項研究項目“世界技能大賽優質職業技能競賽成果轉換與實踐的探究”(項目編號:XXH-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8年上海市第一批中高職教育貫通、中等職業教育—應用本科教育貫通高水平專業立項建設項目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7-0044-04
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落實職業學校并舉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可見,產教融合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密不可分。專業建設是職業院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面臨一些問題,有必要基于產教融合視域探索高水平專業建設的邏輯與規律,形成有效建設路徑。
一、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價值取向
新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指出,“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是破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實困境的應然選擇,是高水平專業建設的價值取向。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是指校政行企多元主體出于價值認同與共識,以共同愿景為引領、以互利共贏為紐帶所形成的文化綜合體。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具有戰略、利益、文化共同體的多維特征,使多元主體間產生“奇妙而積極的化學反應”,繼而做出目的與價值相統一的共同行動,同步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1.產教深度融合是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所辦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方面,高水平專業是各院校的“金字招牌”。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職業院校必須全面推進高水平專業建設,嚴格依循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專業調整,暫停或淘汰就業率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的專業,保障專業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契合度,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2.產教深度融合是職業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必然選擇。職業院校不僅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還肩負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隨著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各行各業對應用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持續提升。然而,許多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往往對社會需求和企業需求缺乏調研,沒有建立專業設置論證機制和專業設置預測機制,導致專業設置不能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因此,應通過高水平專業建設,將專業課程基礎相近、資源共享能力強、就業崗位相近的關聯專業組成專業群,注重課程與崗位的有效銜接。
3.產教深度融合是調整專業布局的題中之義。專業建設是職業院校優化教學管理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專業是職業院校教育管理及各項事務活動的基礎單元,無論是組織架構、人才建設,還是校企協同、經費投入,無不立足于各專業展開。因此,專業水平高低不僅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的首要體現,還是評判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主要依據。建設高水平專業有利于增強專業的適應性,推動學校專業布局、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是職業院校內涵建設之需。
二、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視野下高水平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
1.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耦合度低。產教深度融合要實現校企聯合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職業院校要提升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耦合度。高水平專業建設旨在塑造品牌、樹立標桿,促進職業院校不斷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產業對專業設置提出了更高要求。遺憾的是,多數職業院校還停留在傳統的專業建設邏輯上,對專業設置和專業發展等重視不夠。當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普遍存在與區域產業需求不協調、與區域支柱產業的關聯度低、專業覆蓋面較廣但重復率較高等問題,未及時將區域產業對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管理等的需求傳導到專業設置中,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耦合度低,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此外,許多職業院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
2.專業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產教深度融合要實現專業供給能夠滿足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盡管國家出臺了許多有關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對于責、權、利的相關規定比較模糊,使得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職業教育缺乏企業的參與和指導,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職業院校未能緊跟產業結構調整而變化,專業設置滯后于地方產業發展。第一,職業院校集中開設某一種專業,造成區域專業型人才供給過剩,畢業生就業困難。第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傳統專業人才需求縮減,但多數職業院校并未合理控制專業數量,導致專業供給過剩,就業難問題進一步加劇。第三,雖然很多職業院校定位于品牌化與特色化辦學,但并未真正打造出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性品牌專業,專業特色的缺失使得一些優質職業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和影響力日漸薄弱。
三、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視野下高水平專業建設的路徑
職業院校要堅持“控制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的高水平專業建設思路,根據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優化專業布局,構建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并形成特色專業群,以更好地對接產業需求,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1.以“頂層優化”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職業院校對標區域產業結構,形成靈活高效的專業調整機制,以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破解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耦合度低的問題。
第一,職業院校將區域產業發展作為專業建設的組織邏輯,將契合產業結構作為高水平專業的發展動力,既瞄準國內外產業發展前沿,把握產業發展大勢及我國產業發展布局,有針對性地建設專業群,又系統研判產業升級背景下企業工作內容的變化,并及時將其轉化為專業內容,作為課程學習的重點。第二,職業院校對標區域產業發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集群化、融合化方向,全面審視專業建設,強化原有的品牌專業,增設具有優勢與特色的示范性專業,對于滯后或背離區域產業發展的老舊專業要予以整改或撤銷,從而確保在新一輪競爭中占得先機。總之,職業院校要積極調整專業設置,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持續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以“載體創新”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針對專業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職業院校要根據產業需求的變化,提高教育供給質量,使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職業院校立足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加強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遵循動態性、超前性、精準性等原則,科學控制專業數量及規模,以專業培養質量為首要標準,將小而精、規模適中、發展質量好的專業作為建設重點,確保高水平專業建設始終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第二,職業院校加快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課堂、實踐平臺與企業課堂的三站互動與有機協作,實現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學、測、訓“四位一體”,以此全面推動專業與產業的“供需接軌”。第三,職業院校加強與地方產業的聯系,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增強專業綜合實力,以提升核心競爭力。
3.以“專業共建”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職業院校積極對接產業變革,秉承開放共享的辦學理念,促進專業調整,提升專業實力。
第一,職業院校大力建設專業實踐平臺,既要對接產業需求,建立多功能、全開放、自助式、智能化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運用視頻監控平臺實現動態教學管理,又要聯合行業協會和知名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豐富專業教學實訓資源,還要推廣數字化教學平臺,開發符合中高職貫通教育特色的“混合式教學平臺”,構建完善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實現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一體。第二,職業院校精準研判區域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根據自身條件和區域產業設置專業,打造一批兼具優勢特色、市場競爭力與廣闊就業前景的專業群,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
4.以“師資融通”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職業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
第一,教育部門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體系,明確職業教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職業資格等級等,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職業院校加快構建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既要組織校內外專家全面把控新教師的筆試、面試與試講等環節,持續吸納優秀人才,又要改進職稱評定標準。第二,職業院校完善教師發展體系,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職業院校建立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立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注重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完善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機制;以學校辦學與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為導向,確立教師發展的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基于師德修養、學科教學、班級管理等專業發展維度,按照不同層級、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制定教師發展系統規劃,鼓勵教師跨專業協同配合參與教學競賽、科研項目、企業橫向課題,持續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第三,職業院校推行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聯合授課的“雙導師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職業院校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設立專項資金,聘請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教學管理和育人全過程。二是完善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校企在教師和員工培訓、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促進教師積極服務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要緊密對接市場發展需求、產業升級方向和技術變革趨勢,做好專業調整,加強高水平專業建設,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實現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有效對接。
[參考文獻]
[1]郭福春,許嘉揚,王玉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項目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98-103.
[2]楊潤賢,李建榮.論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專業建設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9(24):57-61.
[3]李夢卿,姜維.基于“新工科”理念的“雙師型”職教師范生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8(4):71-78.
[4]李春玲,劉文革,朱平平.優秀教師職業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對師范生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1(1):21-22.
[5]方燦林,張啟明.資源庫: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基礎、要求和表征[J].現代教育管理,2019(8):71-75.
[6]趙永勝.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14):29-35.
[7]張紅.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9(6):105-108.
[8]郭福春.高水平專業群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中的現實意義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20-23.
[9]秦杰.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研究綜述[J].現代職業教育,2021(45):114-115.
[10]翁光明,孟華峰.基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建設實踐[J].江蘇教育,2021(72):76-77.
[11]吳林璠,徐遠火.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質量第三方評價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