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明“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是創新課程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提出將“四史”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實施教學、以黨史教育為重點、強化實踐教學等路徑,促進“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
【關鍵詞】高職院校 “四史”教育 思政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4-0021-03
“四史”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就是針對“四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是創新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做到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就必須把“四史”教育作為一條明線,貫穿教學全過程;以問題意識為導向,聚焦教材重難點、社會時事熱點和學生關注點;以黨史教育為重點,增強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強化實踐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以“四史”教育為明線,貫穿教學全過程
“四史”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是指把“四史”教育作為貫穿“概論”課始終的一條明線,在教學背景介紹、問題設計、事實驗證以及課后討論等環節融入“四史”內容,從而整合、豐富“概論”課的教學資源,最終實現“四史”教育與“概論”課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四史”教育之所以能夠貫穿“概論”課教學全過程,主要原因在于“四史”教育與“概論”課教學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概論”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這一教學內容決定了“四史”教育和“概論”課之間是有效銜接、有機融入、有益補充的關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四史”教育和“概論”課教學在目標上高度重合。高校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較強的服務功能,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戰場,“四史”教育則是提升意識形態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之一,同樣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而“四史”教育不僅是歷史教育,還是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把“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目的在于通過唯物史觀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破解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困境,筑牢高校意識形態主陣地。
第二,“四史”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是把握和理解“概論”課教學脈絡的重要突破口。“四史”既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從青澀走向成熟的實踐史,也包含著推進新中國建設的實踐史,還包含著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實踐史。理論源于實踐,兩大理論成果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形成和發展。同時,“四史”各自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國家命運和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變革階段。要講清兩大理論成果以及理論成果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必須把“概論”課教學放在“四史”教育的視野中把握。只有厘清歷史脈絡,才能真正講深、講透兩大理論成果。
第三,“四史”教育相關內容是“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高校思政課教材進行改版之后,“概論”課教材的基本框架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導論,主要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理論創新;二是毛澤東思想;三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四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涉及內容范圍廣、時間跨度長,而“概論”課本身就不同程度地涉及“四史”相關內容,如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部分,實質上是新中國史的相關內容。此外,重大歷史事件、經典歷史故事、重要歷史人物等與“四史”相關的內容也可以作為一種知識拓展,有利于補充和豐富完善“概論”課教學體系。
綜上所述,兩者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不僅是“四史”教育貫穿“概論”課教學的前提,也是“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但需要說明的是,“四史”教育貫穿“概論”課教學全過程,是指將“四史”教育按需融入、自然融入“概論”課,使二者結合起到1+1>2的效果。
二、以問題意識為導向,聚焦教材重難點、社會時事熱點和學生關注點
“四史”教育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指“四史”教育應聚焦“概論”課教材重難點、社會時事熱點和學生關注點,把解決其中問題作為“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的著眼點。簡言之,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是“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教學過程應始終堅持的基本態度。
“概論”課的教學內容以理論性知識居多,比較抽象,其中涉及的史實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時難以將其與社會熱點、學生關注點較好地結合,如果教師一味采取灌輸教學的方式,教學效果通常不盡如人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創新教學手段,結合教學重難點與“四史”素材提出具體的問題,自然地將“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反而容易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
“四史”教育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其出發點是解釋。所謂“解釋”,就是按照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事實的邏輯真相闡釋教學知識點,這是一種對教學知識點進行事實驗證的有效手段,能夠避免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過多主觀判斷的介入。一般情況下,在大致相同的環境下,人們會產生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動。“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最直接的作用是讓學生了解、掌握與“概論”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事實,從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并通過對歷史背景、歷史事實的認知產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探究興趣,從而更好地攻克教學重難點。
“四史”教育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其著力點是以史為鑒。一般情況下,一些重大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歷史影響總會蘊含著某些特殊的意義或價值關聯。換言之,這些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歷史影響較大程度上包含了某些客觀的理由,也就是歷史發展規律與發展趨勢,從而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經驗、思想、情感方面的啟示。“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四史”,還要引導學生基于“四史”的經驗和教訓,洞察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意義和價值關聯,從而把握社會熱點事件背后的本質,并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有益經驗。
“四史”教育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其落腳點是政治認同。歷史的選擇,往往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如果說用歷史事實的邏輯真相闡釋教學知識點是為了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那么用歷史事件背后的客觀理由揭示現實問題則是為了獲得學生的價值認同。但是,二者最后的落腳點都是為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實現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當然,“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其政治認同的作用具體包括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和執政黨方面的認同、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策方面的認同以及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方面的認同等方面。
三、以黨史教育為重點,增強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雖然“四史”教育和“概論”課教學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但“四史”各自的歷史在“概論”課教學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政課在進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顯而易見,在“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的過程中,黨史教育是重點。
以黨史教育為重點主要出于三個方面原因的考慮。一是“四史”教育的本質要義。“四史”教育的本質是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增強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和行動自覺。二是黨史是“四史”教育的核心與關鍵。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新中國的建立者、改革開放的推動者,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三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百年契機。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立足黨的百年歷史的新起點。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需要厘清三個問題:第一,黨史與教學主線的關系問題。“概論”課的教學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中心主題。在“概論”課教學中,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為教學脈絡,在突出主線的基礎上合理地融入黨史相關內容,即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軌跡作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線索,從而避免黨史知識的碎片化、教學內容喧賓奪主等問題。第二,黨史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問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并非泛泛地將黨史內容隨機融入“概論”課。黨史內容應根據教學需要審視、分析和安排,尤其是對黨史內容的深挖精講應當建立在教學需要的基礎上。因為“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的目的在于解析和回答課程教學重難點以及與教學相關的時事熱點、學生關注點,所以不是所有的黨史內容都要融入“概論”課教學,不是所有的黨史內容都需要深挖精講。第三,黨史與其他“三史”的關系問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概論”教學中單純融入黨史,而是進行以黨史為核心內容的“四史”教育。因為黨史是把握其他“三史”的關鍵詞和連結點,創建黨、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形成的。此外,將“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黨史內容和其他“三史”內容必定存在部分重合,因此進行其他“三史”的教學時,要對黨史相關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在“概論”課中實施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思政課教師必須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同時認同主流價值、主流意識形態,尤其是黨史部分,不能直接依照自己的主觀判斷闡釋相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能熱衷于負面、敏感以及真實性有待商榷的黨史內容的教學與討論。
四、強化實踐教學,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概論”課中融入“四史”教育,除了進行理論教學,還要輔以實踐教學,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提升“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各高校在“概論”課中開展“四史”教育,其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是現場教學。所謂“現場教學”,是指思政課教師結合“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到革命遺址遺跡、歷史博物館、人物紀念館、黨史館等社會實踐基地學習“四史”的實踐教學形式。現場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等方式,豐富自身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關教學內容。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因路程、經費以及學生安全因素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高校現場教學的開展相對比較困難。
二是虛擬仿真體驗。所謂“虛擬仿真體驗”,是指基于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接“概論”課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把“概論”課教學內容形象化、仿真化,通過情景模擬、場景再現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目前,全國各高校陸續開始推進思政課教學虛擬仿真體驗中心的建設,部分高校為課程教學配置了與“四史”內容相關的VR、3D等實踐教學資源。雖然這一實踐教學形式有效彌補了現場教學的不足,但仍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尚未能大范圍地普及應用。
三是主題教育活動。所謂“主題教育活動”,是指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引領,以相關行政部門、學院(系部)、學生社團為依托,高校組織開展師生參與的、突出“四史”教育不同主題的實踐教學形式。主題教育活動的類型包括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活動、表彰先進典型的活動以及相關慶祝活動等。需要強調的是,高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必須在創新方式、方法、形式、載體方面下足功夫,否則將不利于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新興媒體宣傳。所謂“新興媒體宣傳”,是指高校運用微博、公眾號、短視頻客戶端等新興媒體,開設“四史”學習教育專欄,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新聞報道、言論評論、線上知識競答等具體方式,有序開展網絡空間對話、網絡討論和網絡互動的實踐教學形式。新興媒體為“四史”教育提供了高質量的可視化教材,同時能夠提升“四史”教育的傳播力,增強“四史”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全面有機融入“概論”課,不僅是推進教學改革創新的嘗試,也是強化意識形態教育的手段,同時還是課程教學知識體系的延伸以及教學授課方式的拓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號)[Z].2020-12-22.
[2]張楠.“四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3]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廳函〔2021〕8號)[Z].2021-04-20.
[4]查廣云.高職思政課“虛實融合、理實一體”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4).
注:本文系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研究”(2019LSZ013)、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課題“‘四史教育融入廣西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2020SZ017)、2020年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科研項目“‘四史教育融入廣西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2020YB0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莉(1984— ),湖南祁東人,碩士,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