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課程思政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論述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必然性與重要性,分析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提出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在教學內容上探尋教學文件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在教學環節上設計研討教學、實踐、實習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形式,在教學手段上探索“線下”思政與“線上”思政的融合創新。
【關鍵詞】家國情懷 社會學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4-0040-04
課程思政始于2014年上海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試點工作,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大力推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在此背景下,學術界開展了大量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社會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也是培養學生“知行合一、心系民眾”素養的重要專業課程。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道德準繩,也是社會學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社會學課程思政根據不同的場域和視角建構“情懷+理論”模式,其中“愛家情懷”蘊含家風家教的思想精華,“愛民情懷”蘊含民族大家庭的守望相助,“愛國情懷”蘊含愛黨愛國的政治共鳴。新時代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必須注重在教學內容上探尋教學文件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在教學環節上研討教學、實踐、實習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形式,在教學手段上探索“線下”思政與“線上”思政的融合創新。
一、課程思政研究文獻回顧
關于課程思政內涵與意義的研究,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意見,但已形成一定的共識。課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在高校中增設一門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環節;課程思政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轉變專任教師思想意識為根本;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念,而不是指具體某一門課程。眾多學者指出,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如一些學者從有效挖掘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角度,論述這種轉變的必然性;還有一些學者從課程思政與社會境遇的雙向互動,論證這種改變的必然趨勢。
關于課程思政路徑與模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創建“理念引導制度、責任落實制度、協同配合制度、資源整合制度與動態評估制度”五大制度體系;也有學者提出建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課程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富含特色的課程體系。目前比較典型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有“問題鏈教學法”“專題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戶外實踐教學”等。通過不同方式方法,更容易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有的學者還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如通過教學App、慕課、微電影、大數據等載體與形式,實現“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增加了課程思政的趣味性及有效性。
關于課程思政問題與對策的研究,文獻中多提及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存在部分教師重視程度不足、部分課程對思政元素挖掘不深、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有學者提出加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應通過訪學、培訓、聽課等途徑提升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及教學能力;有學者提出各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是關鍵,應從專業課的課程設計、德育要素融入等環節深入分析;有學者強調課程思政建設應系統優化,總結上海市部分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經驗與不足,提出課程思政“版本升級”,方能實現質量更上新臺階;還有學者提出課程思政要從理論基礎向制度構建轉變,構建責任到人、協同配合等制度和動態評估制度,確保課程思政的實施和發展。
總體而言,現有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架構與實施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側重課程思政的含義、價值、難點及方向研究,對課程思政的運行機制研究較少;其次,側重課程思政的整體性研究,對民族地區高校課程思政的特殊性研究較少;再次,對社會學課程思政,尤其探討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等微觀層面的實踐研究較少。
二、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2019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強調,“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2020年8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見,黨中央對培養青少年家國情懷的人文素養極其重視,提倡個人道德自律與國家治理的結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倡導自我道德約束與個人奉獻社會的理想追求有機融合。
社會學要求學生學“社會學”、做“社會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把對社會問題的研究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科學思想和方法。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強指出“學術學風是與家國情懷緊密結合的”,社會學探討的是中國整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問題,涉及每一位老百姓的合法權益。因此,青少年家國情懷培養應該納入社會學學科范疇,也只有將二者融合實施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學人才。
然而,較長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學課程存在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分離、知識引領與思政引領難融合的現實問題。例如,在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將“養老保障”部分內容與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并提,忽視了“社會優撫”部分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聯系,疏漏了“社保基金”部分內容具有喚醒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作用。此外,在課程思政要求下,諸多教師實施社會學課程思政多是簡單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生搬硬套,未能從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及實踐等因素出發,進行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會貫通。
本研究主要探討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其創新之處體現在利用社會學的特色與優勢,將“情懷+理論”模式貫徹其中。如圖1所示,社會學課程思政“情懷+理論”模式有著系列的輸入模式、輸出方式及預期效果。在實操創新方面,課程思政融合式教學打破了“死氣沉沉”“生搬硬套”的傳統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從課堂貫徹至實踐,從“線下”擴展至“線上”。在社會影響方面,實施社會學課程思政“情懷+理論”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創設師生互動、寓教于樂的教學情境,構建師生平等、和諧的教學關系,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愛家、愛民、愛國、有責任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添磚加瓦。
三、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
(一)“愛家情懷+社會學理論”:家風家教的文化共賞
“愛家情懷+社會學理論”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家、愛父母、愛家風。第一,家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愛家者,才有可能有責任感和能夠勇于擔當。愛家,主要體現在對家庭成員的包容與義務,對家族、宗族歷史的清楚認知,對家庭現狀與困境的全面了解,以及努力為家庭的未來做出科學規劃與尋求可行途徑。第二,父母賦予子女生命、物質、教育與情感,不孝父母何以報效國家。愛父母者,才有可能懷感恩之心,回報社會。愛父母,主要體現在對父母日常生活的關心與幫助,對父母情感需求的關懷與介入,對父母體弱多病的包容與耐心。第三,良好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顆紐扣,一顆扣錯全部扣錯。愛家風者,才有可能成為有修養之人。愛家主要體現在崇勤、尊親、保謙、尚仁與善思。崇勤,即有勤儉持家、量入為出與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尊親,即有念親恩的感悟與奉行;保謙,即保持戒驕戒躁的心態,具備清晰的人生定位與孜孜不倦的奮斗動力;尚仁,即有仁愛之心,對家人有包容之心,能與家人同心協力、相互體諒與扶持;善思,即有反思精神,勇于自省所得所失,不斷完善與進步。將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教學,實際上是引領大學生進行家風家教的文化共賞,使其弘揚愛家、愛父母的優良傳統;也是引導大學生欣賞與傳承良好家風的有效方式,能使大學生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愛民情懷+社會學理論”:民族大家庭的守望相助
“愛民情懷+社會學理論”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愛民族、愛社區與愛法治。第一,愛民族,既包含對本民族的熱愛,又包含對中華民族的熱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都要培養孩子們樹立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不要讓孩子們只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這是月亮和星星的關系。這件事一定要大張旗鼓做起來,持之以恒做下去。第二,愛社區,主要體現在對社區居民的友愛互助、對社區環境的關心愛護以及對社區發展的關注助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第三,愛法治,主要體現在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與認同。新時代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既有外部環境影響與推動,也離不開全民的齊心助力。將愛民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既要引導大學生關注民族特性,也要引導大學生關注民族共性,使其正確認知中華民族與本民族的母子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大學生群眾基礎;同時,還要啟發大學生形成民族團結一家親意識,激勵大學生共創興邊富民特色產業、共筑防災抗疫堅實堡壘、共建平等友愛民族之家。
(三)“愛國情懷+社會學理論”:愛黨愛國的政治共鳴
“愛國情懷+社會學理論”模式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的著力點和落腳點”“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將愛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其價值意蘊是教導大學生尊重歷史、銘記歷史、深思歷史、勿忘國恥、奮斗不息;愛好和平、關心時政,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堅定的“聽黨話、跟黨走”思想;積極探討如何挖掘紅色基因實現世代傳承、如何弘揚紅色精神促進各族交流、如何提升紅色文旅品牌效應等。
四、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一)在教學內容上探尋教學文件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
教學文件主要包括教學大綱、教案和教學課件等。第一,教學大綱是為課程教學指明方向的文件。教學大綱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指導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還體現在思政教育功能的挖掘指導上。以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大綱為例,在提出課程思政前,教學大綱內含的課程主旨為“立足于中國經驗,以中國農村的社會事實為依據,使學生掌握農村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在提出課程思政后,教學大綱內含的課程主旨變為“立足于中國經驗,以中國農村的社會事實為依據,使學生掌握農村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同時,通過思政教育構建學生服務‘三農意識體系,助力學生‘三農就業與創業,鼓勵他們為祖國的‘三農事業添磚加瓦”。第二,教案是對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教學大綱的支撐,在社會學課程教學方案中融入家國情懷元素,能夠從教學細節中落實課程思政建設,達成課程思政目標。第三,教學課件是教案的具體化。以往的農村社會學課程教案和教學課件在設計時注重書本知識、方法的演繹,如今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后,教案和教學課件引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理念和案例,如在介紹“農村經濟”內容時,圍繞“一些村民在山坡大量種植桉樹”的案例展開討論,讓學生對“牟取私利”和“生態保護”的不同立場深入反思,厘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否能借鑒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等問題,由此逐步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觀等。
(二)在教學環節上設計研討教學、實踐、實習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形式
社會學課程教學環節包括課堂、實踐、實習等。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社會學實踐課程鼓勵學生“走出去”,圍繞小組預先設定的研究主題,在校園內、校園外附近社區開展實踐活動,利用實習環節深入廣大的農村社區、鄉鎮政府、社會機構等基層開展深入調查。社會學課程教學環節,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前,注重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而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后,更注重啟發學生“換位思考”,使其面對不同社會群體時,能夠深入分析社會表象背后的事實邏輯和發展規律。例如,昔日一個凋敝的“空心村”如今變成旅游“網紅村”,對其進行調查研究時,要引導學生既要看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地拓展發展空間,又要看到村民的投入與努力,如此學生在梳理村落歷史發展和現狀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理解“三農”問題,看到黨、國家、民族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努力與決心,因此形成強烈的愛黨、愛國、愛民意識,在社會學課程思政中厚植了家國情懷。
(三)在教學手段上探索“線下”思政與“線上”思政的融合創新
社會學課程的教學陣地主要在課堂,以教師講授及師生互動為主。事實上,單一的授課方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求知需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雨課堂”“云班課”“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等在線授課方式極大地拓展、延長了“課堂”空間與時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以上教學平臺,將傳統課堂講授或討論的知識點、討論主題、問卷設計和調查、課后作業、名著導讀等內容延伸至此,實現進一步的學習和互動。同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始終貫穿于專業學習的全過程,社會學課程教師應在教學手段上探索“線下”思政與“線上”思政的融合創新,實現“線下”思政與“線上”思政兩不誤。例如,將網絡上的歷史紀錄片、鄉村“第一書記”扶貧事跡、勞動楷模故事、“感動中國”英雄事跡、環保志愿者工作點滴等勵志內容,融入社會學線下課堂中,通過課后討論、讀后感作業、調研主題篩選、創新就業規劃等形式,滲透思政教育,使課程思政打破單一的“線下”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另外,社會學專業課程研究方向較多,每個研究方向都有課程思政的特色和亮點,教師要善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常態化,如家庭社會學課程可以側重家庭倫理、家教家風的引導,經濟社會學課程可以側重民族團結、興邊富民的引導,城市社會學課程可以側重城市治理、公民道德的引導,環境社會學課程可以側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保護、地球生物保護的引導,教師在線下課堂通過案例式、對比分析式、問題鏈式等教學,引導學生有所“悟”,再結合網絡海量的學習資料與課程,引起學生更大的情感共鳴,使課程思政達到循序漸進的教育效果。
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建設事關課程建設的價值引領,使專業課堂更具深度、溫度和力度。高校應梳理清楚新時代家國情懷融入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并提出實踐路徑,以更好發揮高校作為培養高端人才重要基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
[3]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8).
[4]李洪修,陳櫟旭.知識社會學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1(1).
[5]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1).
[6]劉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11).
[7]湯苗苗,董美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
[8]梅強.以點引線 以線帶面:高校兩類全覆蓋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9).
[9]楊守金,夏家春.“課程思政”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知行合一、心系民眾:社會學專業課‘課程思政融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1JGB17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黎瑩(1981— ),廣西貴港人,社會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化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