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巧 唐海燕
【摘要】本文論述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的價值意蘊,分析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面臨的挑戰,從藝術院校的視角提出以紅色文化為資源進行文藝載體開發、以思政課為主渠道開展文藝載體教學、依托文藝實踐創作形成育人合力等文藝載體運用路徑,最后對紅色文化育人文藝載體的運用進行一些思考,以期不斷改進紅色文化育人的形式與效果。
【關鍵詞】藝術院校 紅色文化 文藝載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4-0032-04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紅色文化運用的重要論述,反復強調要繼承和弘揚好紅色文化,要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姚迎春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藝載體研究》中提出,文藝與紅色文化育人有著緊密聯系,文藝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觸最為頻繁、與人們的精神需求聯系最為直接、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樣式,其本身就承擔著認識、教育和審美的功能。載體是指“承載或傳遞一定信息,能夠為主體所操作并與客體發生聯系的一種物質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現形態,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中介”,文藝載體即蘊含、承載、傳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信息和內容,并能為主客體交互運用的文藝形式或活動。藝術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更應立足自身專業特色、發揮文藝資源優勢,在紅色文化育人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拓展文藝載體的內容與形式,切實提高紅色文化育人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的價值意蘊
(一)因時而進,響應時代呼喚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紅色文化的育人載體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選擇合適的載體開展扎實有效的教育活動,是紅色文化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必須積極面對和主動應答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道:“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隨著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文藝的地位日漸重要,文藝所產生的各方面影響也愈加突出,顯示出強大又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價值。藝術院校實施紅色文化育人,立足自身特點與優勢,充分發揮文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這是文藝作為新時代教育有效載體的應有之義及核心要義。
(二)因事而化,契合學生需求
文藝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接觸較頻繁、與人們精神需求聯系較直接、對人們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影響較大的文化樣式,深受人們喜愛,其形式多樣、內容有趣,適宜作為學生教育教學的載體。紅色文化相對而言是距離學生比較遙遠的文化內容,在紅色文化育人中恰當運用文藝載體,使紅色文化通過具象的色彩、旋律、動作等藝術形式體現,學生從中獲得的不是機械化的教條,而是生動形象的作品。文藝載體在運用過程中除了承載著紅色文化知識和哲理,還蘊含著豐富情感和育人功能,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進而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思想上的滌蕩、觀念上的啟發和審美上的提升,更在無形當中提高學生的判斷力、思辨力和執行力,這十分契合學生的需求。
(三)因勢而新,順應發展潮流
藝術院校在紅色文化育人中運用文藝載體,能夠利用文藝載體形象化、符號化的特點,以藝術觀照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對時代和社會發展變化、對生活和自我發展的認知。在運用過程中,文藝載體的形象性和可感性,以極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闡明道理、揭示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認清問題。此外,文藝載體本身具備的趣味性和藝術感,使紅色文化變得鮮活靈動、充滿魅力,讓學生能夠擺脫傳統以說教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學習和認知過程中獲得美好的享受,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期待;富有新時代特色的文藝作品還可以作為文藝載體的素材,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受和認知,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好地凝聚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藍圖之下。
二、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面臨的挑戰
(一)全球化時代多元化思潮的沖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也進入了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嶄新時代。當前,經濟全球化呈現出愈加猛烈的發展趨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產力極大地推動了資本的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不僅縮短了世界各國的距離,而且推動著藝術、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高速發展。全球化趨勢既為世界各國全方位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世界各國多個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中國高等院校而言,經濟全球化也對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帶來明顯影響。藝術院校運用文藝載體進行紅色文化育人,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外來文化的涌入擠占了弘揚紅色文化的空間;二是輸入的內容和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容易對大學生造成思想情感上的誤導,甚至使大學生產生價值觀上的混淆和迷惑。
(二)市場經濟時代世俗化潮流的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形式。市場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無形之手”,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地位突出、影響巨大。然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價格、競爭和供求關系作為市場調節的重要杠桿,在支撐市場持續發揮作用、調配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在悄然影響著社會的主流意識。唯價格至上、唯受眾需求至上、不惜惡意競爭等功利化、世俗化的意識潮流對社會的許多方面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就文藝發展及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的運用而言,這種消極影響也比較明顯。一方面,市場經濟時代的世俗化潮流,使學生對文藝作品和文藝活動的價值追求越來越功利化,對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承載和傳導正向價值的認識不深,甚至認為紅色文藝作品不時髦,從而對其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市場化條件下,文藝的娛樂功能越發擴張,教育功能呈現收縮甚至缺失的勢頭,這不利于文藝載體在紅色文化育人中的長足發展。
(三)教育轉型期教育模式與價值歸宿的模糊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提升教育質量、建設世界教育強國的宏圖大志推動著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轉型升級。然而,處在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紅色文化育人實踐也面臨著不同層面的困惑,教育模式的選擇以及教育活動成效和價值評判的標準在不少人頭腦中模糊不清。在運用文藝載體進行紅色文化育人的實踐過程中,文藝載體形式的選擇應依據何種標準,文藝載體運用的成效和價值又該如何評判,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成為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成效提升的關鍵點。
三、藝術院校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的路徑
在紅色文化接續、紅色精神傳承的過程中,文藝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紅色文化與文藝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目標一致性和理論共通性。藝術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紅色藝術資源開發、藝術思政教學和藝術實踐創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藝術院校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充分發揮文藝專業特長,將音樂、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繪畫、書法、雕塑等造型藝術,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詩歌、劇本等文學藝術,作為紅色文化的藝術載體,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啟智潤心的教育目標,達到貼近生活、情境鮮明、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
(一)以紅色文化為資源進行文藝載體開發
在新中國藝術教育發展歷程中,紅色文化資源融于黨的藝術教育血脈之中,沉淀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院校獨有的精神品質。因此,藝術院校要不斷挖掘紅色文化的藝術資源,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文藝載體的思想內涵,提高文藝載體運用的創意性,全方位升級紅色文化的育人載體,充分發揮文藝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色和優勢。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在藝術領域存量眾多,教育者要不斷挖掘紅色文化中可以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所借鑒運用的精華內容,以提升紅色文化育人的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文藝促人格教化的思想由來已久,以文藝形式承載和傳導政治觀念、道德規范、人文情懷等,對普通大眾以及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都起到了政治教化、道德感化和精神陶冶的作用。同樣,貫穿于紅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紀律規范和高尚品質,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能夠繼承發揚、創新應用的寶貴資源。因此,文藝載體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紅色文化中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部分資源。例如,挖掘百年黨史中蘊含愛國情懷、民族大義、大無畏精神、不屈不撓等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事跡,在思政課堂中結合不同的紅色文化教育主題充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創新運用文藝載體形式,賦予其時代特色,發揮其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例如,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等資源,通過現代演唱、舞蹈編創、戲劇表演等形式在課堂中展現,給予學生更生動、更具震撼力的教育體驗,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紅色精神。
(二)以思政課為主渠道開展文藝載體教學
以藝術為載體把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探索“紅色文化+藝術形式+思政課內容”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思政課教學“藝術化”。將紅色文化以藝術載體的形式運用于思政課教學,并非重形式、輕內容的簡單操作,而是轉變教學理念、加強教學設計、創新運用手段、完善評價體系的全方位思考。
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單向授課的方式,留給學生更多自我展示和小組展示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熟悉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藝術表演等形式,展示紅色文化學習成效。其次要加強教學設計,以紅色文化藝術呈現為契機,帶領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在這一環節要尋找到紅色文化與文藝載體的契合點,做到精準對接,選擇最貼合教材內容的紅色文化藝術載體靈活運用,注意穿插引用和練習遷移。再次要善于創新運用手段,各種藝術載體在進入課堂之前,必須經過教師的開發、整合和優化,形成有價值的紅色文化藝術載體體系。最后要健全評價反饋機制,紅色文化藝術載體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因勢利導”建立科學具體的評價機制,對藝術載體的運用效果進行全面衡量,如堅持理論和實踐考核并重,堅持自我評價和集體評價相結合,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這些評價方式除了考查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考查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內在理解,實現反饋多元、評議民主、決策全面,促進紅色文化藝術載體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依托文藝實踐創作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
展開紅色文化的藝術實踐創作,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師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身邊的革命遺址、紅化文化史料等資源進行探究、實踐和創作,另一方面要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藝術學習特點,在探尋、感知和創演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其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由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優秀的文藝作品必然是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有機統一的結果。藝術院校在思政課上實施紅色文化教育時,可以指導學生認真觀摩經典的文藝作品,仔細品味承載了紅色文化內涵的文藝作品,體悟作品中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導向等,對其中最能觸發人們心靈深處情感的部分加以強化理解,并轉化為出色的藝術表現手法。基于紅色文化的藝術實踐創作,首先要加強自我紅色教育,只有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生活環境,才能運用生動、具體、多樣化且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手法展現典型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故事。例如,介紹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先進事跡時,應先要求學生大量查閱歷史資料、了解人物背后故事及故事發生的背景,使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再指導其用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進行創作實踐。此外,藝術來源于生活、產生于實踐。從革命戰爭年代創作人民群眾朗朗上口的反映抗爭心聲的歌謠,到改革開放時期排演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再到新時代編排各種文藝慶祝晚會、組織各種文藝培訓與文藝參觀等活動,不同時期人民群眾的實踐智慧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要立足豐富的文藝實踐活動,豐富藝術載體形式,增強學生對文藝實踐的體驗感和認同感,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總體而言,運用富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審美觀念和創新表達載體,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思政教育素材,讓師生在文藝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之下育德育心,收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四、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運用的思考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載體運用中的指導地位
紅色文化育人中文藝載體的運用,是黨在新時代運用文藝載體的縮影和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貫徹黨的文藝政策,在堅持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優化實施策略。要加強文藝內部規律和外部規律的研究,辯證認識文藝的政治屬性和審美屬性,立足實際,與時俱進。當代運用文藝載體紅色文化育人,必須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旨要義,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價值導向的文藝作品作為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素材,通過親近可感的文藝作品渲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意義,不斷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信念堅定的生力軍。
(二)注重把握文藝載體運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文藝載體發揮作用的對象和條件并不是單一和不變的,因此藝術院校在紅色文化育人中運用文藝載體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文藝的內容豐富多彩、文藝的體裁類型多樣、文藝的傳播渠道廣闊,因此需要有區分、有針對性地對文藝載體做出理性選擇,或者根據文藝自身規律、受教育者不同特點和紅色文化育人實際進行合理選擇,同時明確并不是任何文藝都可以作為紅色文化育人的載體,只有內容深刻、意義積極、表達生動,具有“真、善、美”特點的文藝才能成為有效載體。此外,對文藝載體的運用要適度,一方面避免在紅色文化育人中過度運用文藝載體,明確并非所有文藝都必須成為載體,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另一方面明確不是所有的紅色文化內容都能依托文藝載體進行傳導,在選擇運用時要注重文藝載體的品位和格調,強化文藝載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道德感化和精神陶冶功能,切實發揮文藝載體的積極作用。
(三)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藝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藝素養的高低,與文藝載體的運用成效密切相關。因而,必須從充實文藝理論知識、提高文藝鑒賞力、提高文藝載體運用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藝素養,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的運用實效。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還要結合時代要求提升多方面的素養。文藝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文藝知識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強文藝理論知識學習,在文藝鑒賞方面形成較高的判斷能力和評價能力;另一方面在夯實理論基礎、深化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將文藝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能夠及時發現、挖掘優秀的文藝作品并將其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指導大學生提升文藝載體運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運用文藝載體的能力,并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充分有效運用文藝載體,發揮文藝載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在紅色文化育人中運用文藝載體具有符合時代呼喚、契合學生需求、順應發展潮流的現實價值與重要意義。藝術院校在紅色文化育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善于運用文藝載體,創設具有“真、善、美”的教育情境,將知識的真理性、道德的向善性、形式的優美性融于文藝載體之中,進而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品質,使學生獲得理論認知、思想認識和實踐認同,實現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3]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文藝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4]姚迎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藝載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巴圖.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藝術教育的九個路徑[N].學習時報,2021-10-22(6).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藝教相融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紅色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2022JGZ152)、廣西藝術學院2022年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藝術院校紅色文化主題思政微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2022XJ1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喬巧,廣西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唐海燕,廣西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