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思雨 佘明
摘? 要: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備鮮明的行業、專業特色,本文通過分析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明晰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進一步提出通過黨建工作引領、導學思政建設、思政教育與學術科研相融合,提升新時代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15-04
航空航天產業作為一個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體現。因航空專業的特殊性,航空類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為重要。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航空類研究生根植紅色基因、追逐藍色夢想,矢志為國防軍工服務,“到基層去、到國防科技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實際行動回應“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與服務管理人員來說,如何回應黨和國家對研究生培養的需求、提升新時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培養有靈魂的卓越人才,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時代課題。
一、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是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和本科生相比,其思維水平、社會閱歷更加豐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穩定,求學目的更加明確。一直以來,研究生存在對傳統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較低、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的問題。
(一)研究生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
研究生學業壓力較大,平日更多關注學習科研。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多處于較大的畢業壓力和學業壓力之下,在學業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多數研究生基本無法分出多余精力于思想政治工作[1]。在高校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設定中,學生的畢業、就業一般更看重學生的科研學術成果,難以考核思政教育成效,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逐漸邊緣化。在研究生培養與教學中,研究生導師與專業課教師需要摒棄注重教授專業知識、輕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與價值引領的傳統思維,將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依據課程內容與特色,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建構具備專業特色與課程內容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等,在知識傳授中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2]。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較為單一
目前,除僅有的一到兩門思政課程,針對研究生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較難開展。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高校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滯后,在教學中不能將思想政治理論講清、講透、講全,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不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嚴重影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3]。除課堂教學外,目前思政教育常以研究生黨支部作為抓手,以黨支部理論學習開展。研究生的學習大多數時候通過文件和網站來完成,甚至有時候只是機械式學習,達不到真正學習效果,且學生缺乏學習的定力和創新的精神[4]。與此同時,部分研究生骨干的責任意識不夠、工作能力不強,研究生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有待加強。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機制不健全
長久以來,導師、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管理部門作為高校研究生教育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體,各自承擔研究生培養工作的不同任務。由于三大主體工作的貫穿與配合較低,無法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合力。思政教育權責的長期模糊,導致部分導師忽視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認為思政教育工作應屬于研究生管理干部和輔導員的“天職”,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不重視與指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觀上忽視教書育人中的“育人”工作,淡化了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實,“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作用發揮不僅體現在學術科研更體現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逐漸得到各高校、研究生導師的重視,各責任主體開始開展課程思政、導學思政建設。
二、新時代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
和綜合類高校相比,行業型高校人才培養更加具備行業與專業特色,聚焦行業需求導向。作為維護國家安全、構筑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航空事業代表著科技工業和綜合國力的發展水平,是促進國家科學技術與創新發展、增強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航空類專業學生的培養作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承擔著為我國航空工業與航空事業培育優秀繼任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是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造血站”。航空行業型高校培養的具有愛國情懷和堅定理想信仰的航空類專業學生,既是滿足我國新時代航空事業對于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需求,也是對國家“航空強國”戰略、“軍工報國”戰略的有效回應。同時,這對航空類學生培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為育人培養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如何整合現有資源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成為新時代航空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方向。航空類高校的育人工作不僅要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科研態度端正的工程科研人才,更要培養理想信仰宏大、政治態度堅定的國防事業繼任者和接班人。
(一)繼承紅色基因、傳承報國精神
新時代高校培養的新時代研究生,應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應有堅定的理想信仰。航空類研究生受軍工特色文化的浸潤,通過辦學歷史、辦學傳統和辦學成就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研究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踐行航空報國使命。將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解決“卡脖子”問題、打破國際技術封鎖壁壘,自主研發、科技報國的生動故事與研究生的專業課教學相結合,激發航空類研究生樹立矢志報國的責任擔當和接續奮斗的科學家精神。
(二)心懷國之大者、踐行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培養作出重要指示,要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5]。“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在航空類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將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觀塑造融入研究生的日常學習與科研,把握“新工科”的內涵,進一步加強校企協同育人,通過實踐育人讓研究生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頻共振。
(三)獻身國防、砥礪接續奮斗
航空類學院的育人工作既要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科研態度端正的工程科研人才,更要培養理想信仰宏大、政治態度堅定的國防事業繼任者和接班人。在工科研究生思政工作中要注重弘揚新時代空天精神,以榜樣教育幫助研究生樹立遠大職業理想,制訂和完善個人職業規劃,引導畢業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個人理想投身在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中,助力空天領域發展,為解決“卡脖子”問題貢獻自身力量。
三、新時代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化策略
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6]。
因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殊性,研究生思政教育發揮了科研、實踐、組織育人的重大作用。在開展航空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將航空文化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形成文化育人氛圍。發揮組織育人優勢,開展黨團組織建設,凸顯黨建引領作用。提升研究生導師、專業教師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參與度,發揮科研與課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將思政教育與研究生實踐、項目相結合,在實踐育人中鑄牢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一)以黨建工作為牽引,依托研究生支部建設,鑄牢研究生理想信念
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政策教育的核心和先導[7]。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加強研究生黨建工作。研究生黨支部是發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的重要組織依托。”[8]而研究生黨員作為先進個體,是整個研究生青年群體的思想領袖。高校應加強研究生支部規范建設,通過制定《學生黨員發展流程與規范》《學生黨員管理目標清單》《學生支部黨建工作標準化手冊》等規范文件,嚴格學生黨員培養教育與發展、基層支部黨建工作。通過雙述雙評等方式掌握各支部的黨建工作情況和作風狀況。注重支部書記等研究生骨干培訓,形成“領頭雁”效應。以每月理論學習清單為契機,各支部通過黨課或黨日活動開展政治學習。在新生入學、畢業、入黨等重要時間節點,以新生入學的第一堂黨課、入黨宣誓、畢業生最后一堂黨課等“常規動作”為主線,以“航空黨員實境課堂”“航宇紅課堂”等航空類特色思政教育平臺為“自選動作”形成航空類研究生黨員特色教育品牌,邀請行業內單位校友來校開展講座、和學生座談,講述其加強航空類研究生的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鑄牢研究生理想信仰。
(二)以導學思政為重點,依托導學團隊、課題組支部建設,推進協同育人體系建設
導學關系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核心關系,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與研究生雙向互動的導學關系,既深刻影響研究生的教育培養,還作為一種“師承”的關系貫穿于導師和研究生的學習生涯中。在研究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導師的理想信念、品德修養、思想水平、學識水平等通常以顯性或隱性的形式影響和帶動學生。高校應開展導學團隊建設,打造“導學思政+科研”五好導學系列實踐活動平臺,積極拓展導師思政實踐載體、實踐活動平臺,緊緊圍繞研究生的科研學習進程,創新搭建團隊建設、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等系列實踐活動,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類別、學術研究能力不同水平的研究生分類指導,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把握研究生教育規律,專兼職輔導員和研究生導師形成育人合力,從立德樹人的初心出發,從協同育人的方法出發,從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依托導學團隊、課題組建設縱向黨支部,研究生導師參與、指導研究生黨建工作。導師作為立德樹人主體發揮作用優勢,以身作則,講述自身的初心使命故事,引導研究生在重大科研成果研制中,明確肩負重大使命,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組織開展研究生導師工作實務培訓、導學思政建設培訓,組織研究生導師參與談心談話月專項工作,構建和諧導學,共同關愛研究生成長。
(三)以航空精神為內涵,依托實踐服務平臺,促進思政教育與學術科研有機融合
精準把握學校航空航天優勢特色,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理念、歷史沉淀、優勢學科,明確研究生思政教育內涵主線,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挖掘、拓展航空精神內涵,精準凝練航空類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內涵。圍繞學科重點方向打造一批面向未來航空航天發展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以國家各類重點、重大科研項目、創新人才培養為載體,形成多個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兼具基礎創新能力、關鍵技術攻關和服務重大型號工程的科研團隊。引領研究生德育合格,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研究生學術上堅定,長期深耕鉆研將論文寫在祖國科研的第一線;引領研究生理想信念上堅定,傳承發揚紅色航空基因、根植“航空報國”的價值追求和愛國情懷。從學院及學生特點出發,精準搭建航空類研究生“思政+”教育平臺,將研究生的學習科研、課余生活、志愿服務、創新實踐、就業創業與研究生思政工作聯動,將研究生思政教育與航空特色相結合。以“思政+航空文化”為落腳點,搭建“黨員教育航空實境課堂”等航空類研究生思政教育平臺,通過“理想信仰紅色課堂”“專業實踐行知課堂”“先進典型榜樣課堂”三個類別,開展時事解讀、理論宣講、航空航天知識普及等活動。立足“思政+科研”,通過國獎獲得者經驗分享、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等主題,研究生導師、同輩榜樣參與分享的“研學沙龍”,將思政教育潤物無聲地嵌入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搭建研究生實踐志愿服務品牌,組織研究生深入國防單位開展科技服務、企業調研等社會實踐實習活動,促使科研成果速度轉化,以學促用,以用促學,厚植軍工精神與報國情懷,挖掘歷史積淀中的愛國故事與航空智慧,推動專業理論知識融入學生的實踐之中,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增強研究生思政工作的親和力、時代感和實效性。
四、結語
航空事業、航空產業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致國際航空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航空科技是20世紀以來發展最為迅速、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最大的科技領域之一。當今世界正經歷深刻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9]航空類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承擔著為國家國防、航空航天領域培育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使命。研究生教育服務工作者必須適應新時代的形勢要求,面對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做好航空類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利用方法策略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用航空精神引導學生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在航空報國中綻放青春風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 人民日報,2020-07-30.
[2] 張俊,張璐萍,石海杉,等. 以“仁心妙術”為價值引領的醫學研究生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醫學教育管理,2021,7(06):596-600.
[3] 崔妍.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機制論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129-132.
[4] 孫祥,張琦,秦懷茂. 新時代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2):95-96.
[5]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李克強作出批示[N]. 人民網,2020-07-0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教黨〔2017〕 62號[A/OL]. (2017-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7] 韓孟潔,李后強. 精準供給視域下長征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 毛澤東思想研究,2021,38(05):142-148.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 教思政〔2010〕11號[EB/OL]. (2010-11-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5/201011/t20101117_142974.html.
[9] 習近平向第32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致賀信[N]. 新華網,2021-09-06.
(薦稿人:董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行業特色型高校研究生‘三全育人思政工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SJZDA059);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重點課題“新時代航空類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YQD2000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宗思雨(1991—),女,碩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佘明(1986—),男,博士在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