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麗 唐新梅 覃曉



【摘要】本文針對“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機制未能有效體現職業行為能力、評價指標設計欠合理以及難以發揮企業辦學作用等問題,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思想為指導,本著德技并修的原則,提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職學生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對策,并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雙高 高職院校 質量評價 大數據
校企共建 動態可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4-0108-05
2019年1月,國家正式啟動“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公布了我國197所“雙高”計劃建設名單,包括56所高水平專業建設學校和141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校。“雙高計劃”是繼我國普通高等教育“雙一流”后,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制度設計。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是廣西推薦參加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遴選的8所高職院校之一,具備建設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的良好基礎。“雙高”背景下,多元化改革必然推動評價機制改革,然而在“雙高”建設過程中,學生質量評價卻時常出現評價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培養質量的現象,解決學生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迫切需要。本文將闡述構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職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辦法,并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實踐為例,論述具體的實施路徑。
一、“雙高”背景下高職學生質量評價的意義與內涵
依據職業院校教育的目的及職業發展需求,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與能力能夠滿足職業要求及社會需求的程度所作的價值衡量被定義為職業院校學生質量評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質量進行評價當作慣例,這項舉措對保障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雙高計劃”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學生質量評價問題關系著學生的發展進步,關系著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高職院校在評價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中要認識到以往的問題所在,明確新的評價指標,完善評價內容體系和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激勵,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二、“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健全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雙高計劃”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自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來,國內高職教育正經歷著從大規模高速擴張到速度放緩,再到提高教育質量的質變過程。隨著高職院校“教學做合一”“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模式改革工作的推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呈現多樣化,而高職院校僅從學生每學期各門課程的考試(考核)成績、操行成績等方面來評價,過分重視基礎知識與理論知識的考核,不能體現“職業行為能力”這一重要素質,形式單一的傳統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要求。
(二)學生質量評價未能發揮企業辦學作用
近年來,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得到大力的推動和發展,在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下,為更好地推進產教融合,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業人才,必須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的評價方式中,決定學生最終成績的還是學校專業教師的考核,一方面,企業教師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無法在評價結果中得以有效體現;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課程交由企業教師打分,但由于各企業教師缺乏統一規范的評價標準,企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各自為政,導致評價結果無法在企業間達成共識,評價結果沒有多大參考價值。因此,企業能否發揮好重要辦學作用,完善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關系到能否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提升,能否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
(三)缺少科學合理的學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即使有部分院校采用了過程性評價,如采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學習通、云班課、蘑菇丁等軟件,但仍然難以體現除專業知識以外的職業能力的考核,而且其統計數據在質量評價中所占權重未規范。比如,對職業能力的考核過于籠統,沒有列出細化指標,考核指標隨機性強,考核分數也大多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識,在不同教師之間未形成統一的考核標準,整個考核過程有不系統、不成熟的現象。沒有科學的學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也就難以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無法優化課程設置,無法正確引導學生逐步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勢必影響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標的實現。
由此可見,建立學校與行業企業相互認可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和構建評價系統,既是學校辦學的需要,又可以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是校企合作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難題,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考核機制和考核系統,造成考核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學習質量,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難以達成“雙高”人才培養目標。
三、“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對策
針對“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對策。
(一)改革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
“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必須能夠反映校企合作教學情況和學生在實踐中的職業技能提升程度、專業知識獲取與應用情況、職業素養養成狀況等,通過對日常數據的記錄和學習質量的考核進行反饋,最終實現引導和激勵。傳統評價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由于其單一性,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無法進行全面和準確的考量。因此,首先要改革評價內容。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評價內容需要涵蓋以下三點:一是專業理論知識方面,即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二是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即對學生的職業態度、道德觀念、職業情懷等實施評價;三是學生的項目完成能力方面,即對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的技能、知識、完成能力等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必須摒棄傳統單一的校內終結性評價方式,必須采取校內評價、自我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評價與道德素養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要采集學生日常表現數據,又要采用期末考核、項目驗收、技能鑒定等。通過各種評價方式的優化組合,給學生最準確的評價結果。
(二)校企共建評價指標
學生質量評價要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作用,企業不僅要參與評價,而且要參與制訂評價指標。校企聯合制訂的評價指標,不僅得到校企雙方認可,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企業和專業之間推廣應用。專業評價指標既要突出職業教育特點,又要使學生的質量評價與行業新要求、新標準接軌。在校企共建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指標時,一方面,明確校企雙方主體的權力與責任,細化指標,明確指標內涵,明確指標權重;另一方面,突出學習質量評價的導向性、反思性和過程性。評價指標不僅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企業不僅可以參與形成性評價,而且可以進行終結性評價,使考核結果較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多級指標,動態監測
為保證考核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標準性,其指標設置既要滿足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的需求。采用多級指標的設置方案設置過程性指標和結果反饋性指標。過程性評價指標主要采用大數據思維,即在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設置客觀指標,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過程的表現采用大數據技術,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動態數據的考評進行監測。結果反饋性的評價指標主要是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作態度等主觀指標。在評價指標中進行多級指標的設定,其中既包括固定指標,又包括根據不同方向和專業設置的動態可調整的特色指標。從宏觀角度制訂一級指標,即進行模塊劃分;針對不同的模塊建立可觀測的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都對應其指標內涵和考核權重。
“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的評價主體應由社會、企業、學校和學生四主體構成,由社企校三方共同制訂評價指標,評價內容包括專業理論水平、職業道德素養、項目完成能力和就業能力,借助大數據系統進行日常數據采集,通過大數據記錄、期末考核、項目驗收和技能鑒定等評價方法,實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企業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評價與職業素養評價相結合,評價結果有百分制、等級制等多種形式。從而形成如圖1所示的“產教融合+大數據+動態可調”的學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
四、“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實踐案例
下面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為例,闡述“雙高”背景下“產教融合+大數據+動態可調”的學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路徑。
(一)學生質量評價指標制訂流程
前期準備工作包括組建團隊,團隊成員分工,文獻資料查詢等。在調研階段確定參與企業,通過召集專業研討會,確定初步評價指標和大數據信息化監測系統。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質量指標進行實踐驗證,包含大數據收集與分析結果和人工評價兩部分。歸納并分析在評價中遇到的問題。針對評價結果,對學生和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檢驗學生通過評價結果對自身能力水平的認識程度;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對評價指標反復進行修訂。了解就業情況及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并繼續進行修訂和實踐,最終確立相對完善的評價指標制訂流程(如圖2所示)。
(二)學生質量評價指標結構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產教融合+大數據+動態可調”學生質量評價指標結構如下頁表1所示,設置了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和就業前景四個一級指標,其中理論知識包括通識理論和專業理論兩個二級指標。操作技能包括專業技能與職業技能兩項二級指標。職業素養則涵蓋了學習態度、職業道德、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五項二級指標,職業道德的指標屬于動態可調指標,電子商務專業注重考核誠信意識、安全意識、工匠精神和法治意識等,而其他專業則根據行業特點進行適當增減。二級指標中還設置了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兩項二級指標,體現出了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考核評價。每一項二級指標都對應其相應的考核權重,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需求,設置不同類型的評價主體及方式。在進行學生學習質量考核的過程中,考核指標中的硬性指標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通過有關監控系統記錄的大數據及其分析結果對學生進行考核,但考核的指標在整個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必須明確。
(三)學生質量評價實施
確立評價指標及其結構比例以后,評價內容應該與課程內容相結合,設置在課程標準里面,因為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都是依據課程標準來做的。根據圖1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方式,確立其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根據各項指標的權重進行評價,最終得出評價結果。為保證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首先對阿里巴巴、杭州贏動、廣西特產網等校企合作企業進行了調研,召集專業教師、教務處和相關企業教師進行研究論證,以全面性、多元化、動態性、激勵性為原則,針對電子商務專業移動商務方向學生確立了初步評價指標和大數據信息化監測手段,對學生進行第一輪學習質量評價測試,再通過設置調查問卷,對評價指標進行診改。在進行試驗的第二輪測試,將診改后的評價指標應用拓展到電子商務其他方向學生,跟蹤就業情況及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反饋情況,反復調整指標內容及比例,進行了多輪修訂。實踐證明,該指標體系較以往的評價方式在考核維度、細化指標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進,考核結果更加接近學生實際能力水平,不僅體現了學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辦學理念,也得到企業、社會的較高認可。就學生本身而言,不再單純地以考試成績論高下,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增強自信,從而更加合理地選擇就業方向,各盡其才,各顯其能。經過兩年實踐,跟蹤對比畢業生就業數據,企業用人滿意度、學生就業滿意度均得到明顯提升,畢業生離職率大大下降。該體系中動態指標的設置,考慮到了高職學生培養質量的共性與特性,亦有利于在其他專業推廣實施。
“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能促進學生實現自身職業發展目標、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上,學校應全面深化改革,主動與行業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搭建人才培養創新平臺,發揮學校引領作用,率先探索出符合地域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本文提出的“產教融合+大數據+動態可調”高職學生質量評價體系促進了“雙高”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大數據系統可以對學生日常數據進行檢測,較準確地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評價。該體系充分發揮了企業辦學的作用,企業不僅參與制訂評價指標,而且參與終結性評價,還設置了動態可調的評價指標,有效提升了高職學生質量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標準性,對各職業院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尹偉.職業院校建筑專業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外企業家,2018(1).
[2]李嘯龍,魏孔鵬,谷洪彬.大數據技術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運用與探索[J].計算機時代,2020(4).
[3]高智華,齊雪茹,王颯爽.產教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7(2).
[4]彭哲.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第三方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1).
[5]崔增麗.“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高職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
[6]王丹.基于互聯網+的高校學生數學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新通信, 2021(2).
[7]胡艷華.“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華東紙業,2022(2).
注:本文系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電子商務專業(群)‘課程思政的載體與方法創新研究”(YB2020110104)、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引領創新研究與實踐”(20JDSZ3049)、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高校2021年度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基于文化視角‘三向通融的廣西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ZJY1397)、2020年廣西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產教融合和大數據技術的高職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系統的構建與研究”(2021KY129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苗麗(1982— ),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唐新梅(1982— ),廣西資源人,碩士研究生,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創新創業教育;覃曉(1973— ),廣西環江人,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