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貫徹落實《江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進一步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江蘇各地學校積極開展“融課堂”教學實踐,鼓勵教師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嘗試在教學中加入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形式,鼓勵融合創新,建設全新智慧課堂,以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本文將依據小學英語“融課堂”的教學實踐,淺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融課堂;信息技術運用
作者簡介:吳文浩,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外國語學校。
一、重新認識“小學”
筆者出生于1990年,筆者印象中的小學,還是非常傳統的小學。一間教室、一塊黑板、一方講臺,一位教師,學生所有知識的接收,都源自教師在課堂上孜孜不倦的講授和工工整整的板書。師生的互動主要源于教師的提問,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略顯被動。
現如今的小學教室,除了傳統的布局和教具外,基本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如投影儀、電腦等,教學設施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大大豐富了課堂呈現形式,也加強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和學生的有效互動,改變了傳統課堂中以教師口述為主的教學方式。小學是學生從幼兒園踏入“正規”學習之旅的第一站,如果小學課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互動力,將使部分學生失去課堂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在接收知識時的感官體驗,從而大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
二、小學英語教學需要革新
小學是學生系統性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就愛上英語學習,并擁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這將為日后的英語深度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強調學生在校學習主要是“學會如何學習”,為真正實現終身學習創造條件。這就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學生審美和興趣發展趨勢,進行全新的課堂“革命”。
筆者現在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有所感悟。2020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教師應用線上教學模式。為了改善現有的教學生態,尋求英語課堂新的突破,筆者不斷嘗試如何讓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參與度更高、體驗感更好,語言環境更真切,讓學生能在英語課堂上既獲得知識,也收獲學習的快樂,并對英語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不被枯燥的復讀、背單詞、背課文所困擾,讓他們的課堂學習不僅以提升應試水平為目的,還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讓他們的口語能力得到提升。
一天刷抖音時,筆者無意間看到了一個ID為“恩恩姥姥英語童話”的英語沉浸式教學,備受啟發。視頻教學中,通過小主人公“恩恩”(英文名Cinderella,人設為灰姑娘)與大主人公“恩恩姥姥”的日常中文對話,解析和教授日常英文單詞和日常語法使用,整體采用的是“灰姑娘”與“后媽”的情景對話模式,在生活場景中引導孩子學習英語,很有趣,也很實用。例如,其中的一期小視頻對話教學中,“后媽”恩恩姥姥叫醒了躺在床上的小“灰姑娘”恩恩,叫她起來做飯:“Cinderella,It's? time to cook”,小“灰姑娘”恩恩說“I'm? sick”。“后媽”生氣地拿出手中菜籃子里的一個饅頭并拿出一瓶藥說:“Here,eat a bread,and take medicine”。這時小“灰姑娘”恩恩說“為什么吃藥不用eat?”“后媽”恩恩姥姥煩惱地說:“哦!因為需要嚼的東西才用eat,吃饅頭eat the bread,但是吃藥不用嚼,所以用take——take medicine then cook。”整個對話有趣自然,還蘊含知識點,學生一聽就能明白“eat”的用法,脫離了英語學習的刻板和枯燥,讓想學英語的學生愛上學英語,并能找到類似的場景進行有效的應用。這給筆者帶來了新的教學思路,為什么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以“戲劇”表演的方式,結合多種媒介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樂趣?
三、關于“融課堂”
思想是行動的先驅,在認識全新的“融課堂”概念之前,教師應該先轉變對課堂的傳統認知,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來思考“融課堂”的建設和創新到底是為了什么,能給學生帶來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首先,筆者認為“融課堂”它打破了“界限”,這個“界限”包括時間、空間、學科交叉,以及師生之間的界限。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引導者,課堂的展現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完全可以得到豐富的延展,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內外知識的同步更新,這樣學生才能和教師在教室這個空間里同頻共振。所以筆者理解的“融課堂”,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合新的技術手段,融合多種學科知識,也融入全新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互動形式,讓英語學科充滿張力,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容融會貫通。
真正的“融課堂”不僅以“融”為出發點,也以“融”為目的地,最大限度地通過豐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充滿熱情,讓課堂的學習氛圍活潑、活躍、靈活。
結合“恩恩姥姥的英語童話”的啟發,在“融課堂”的創建中,筆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和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戲劇”環境,讓學生沉浸在所學內容的情景之中,放大對話的互動性,讓“聽說讀寫”深度“融”合,產生1+1>2的課堂學習效果。
四、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運用
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傳統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應用勢在必行。如果說傳統教學中的教授,在基礎知識的傳授方面占有優勢,那么我們可以反觀它在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方面有無明顯優勢?如果優勢并不明顯,那么正是我們思考信息技術在課堂上進行有效運用的時機。“互聯網+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自由”,教師展示課件和文本延展的形式“自由”、方法“自由”,學生獲得知識的感受“自由”,相當于教師主動關上了一扇略顯陳舊的大門,又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充滿“好奇”和“未知”的窗戶,學生會急切地去探究窗外的風景和全新的世界。
筆者最近剛上了一堂英語“融課堂”示范課,課題為“How many”(story time)。教學目標是:1.能初步聽懂、會讀、會拼寫“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2.能初步聽懂、會說、會讀、會運用本單元句型“How many... do you have? / What do you have? I have... /Can I...? ”;3.培養學生樂于分享的良好品德。教學重點是:1.會拼寫“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2.會運用本單元句型“How many... do you have? /What do you have? I have... /Can I...?”。
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圖片、投影、錄像、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在情景模擬中迅速為學生排除難點,讓學生把握重點,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用中學、學中用,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學用結合,興趣盎然。例如,Free talk環節玩拋繡球游戲,目的是練習使用"What do you like?" “I like...”以及一些學過的句型(Do you like/have...?)。通過多媒體出示課文圖片,教師提問 “Here are many toy cars. How many toy cars?”(PPT出示這兩個問題),出示課題,并播放了與課文相同場景下的英文電影片段,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在現實生活場景中運用的印象。還為學生準備了道具——沙包,以沙包代替繡球。方法為:1.學生坐在座位上,或者站成一隊,教師站在學生前面,背向學生拋球,球離手后轉身面對學生。2.誰接到球就和教師進行對話練習。對話結束后,由他取代教師的位置,上前拋球繼續游戲。通過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散重難點知識,讓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同時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和表達對象之間建立聯系,體驗知識的產生和運用。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后可以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如自己讀,或和同學分角色朗讀。在分角色朗讀時,要求學生注意模仿語音語調,比比誰讀得好、角色扮演感更強更真等。豐富的課堂形式和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原本單一的授課形式變得立體飽滿。學生們不僅感嘆課堂的豐富有趣,知識獲取的快樂高效,也感慨一節課竟這么快就上完了。
五、結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科技不斷發展,這為拓展課堂教學方式帶來了契機。“融課堂”中,游戲的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開頭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融課堂”的創建中,用最短的時間激活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再利用游戲引出新詞教學,事半功倍。整個“融課堂”體現了一個“活”字,讓英語教學從傳統走向創新,新穎且實用。整個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有興趣去體會、去感知和體驗,并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自然而然地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語言實踐變得更加生動。
現代信息設備正在逐步覆蓋校園的每個角落,投影儀、電子白板、觸摸一體機、三通一平臺等已在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得以應用。教師的信息素養決定了信息技術在校園里有效使用的程度,所以要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最基礎的就是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使得教師自身積極主動參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培訓,這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應用和創新,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教學完美融合。另外,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前提下,拓展教學思維也很重要,了解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缺點,并清楚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更加科學高效地構建“融課堂”,達到融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建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7):164-165.
[2]繆飛燕.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生態課堂研究[D].吉林大學,2014.
[3]潘春丹.將多媒體教學融入英語課堂[J].今日科苑,2010(2):221-222.
[4]李玉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需求與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2):3-8.
[5]黃蘭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6):58-59.